当前位置: 贝贝文库 > 教师评语 > 2023年端午散文十篇 端午散文诗朗诵(37篇)

2023年端午散文十篇 端午散文诗朗诵(37篇)

作者: 曹czj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端午散文十篇 端午散文诗朗诵篇一

清晨,热闹的街市熙熙攘攘,人来人往。街边热气腾腾的锅里飘出粽叶的清香,乡下的老农们担着一担担湿漉漉的艾叶走街串巷带着古朴的音腔吆喝着端午的清晨。

艾叶上颗颗露珠滚动着艾香,长长的艾香在都市的清晨缩短了都市人的梦,拉长了屈原的诗句,拉长了端午节浓郁的民间气氛,也拉长了我们民族几千年延续下来的民俗走廊。

于是,满街里充溢了艾叶独特的香味。这是屈原的香味,这是端午的香味,这是我记忆的故乡山里的香味。这香味曾经带给了我一个又一个好奇的童年,也带来了一个又一个充满幻想的少年。如今,虽然我年过不惑,这香味又依然一路伴我走来,深深地深深地,回荡在我的心间;长长地长长地,回荡在我的记忆之中。

时间过得很快,四十年的人生弹指一挥间。尽管如此,但我还依稀记得小时候过端午的情节。似在眼前的艾香中,又似在昨日嘉陵江畔的龙船舵手的吆喝声中。

于是,我努力地向空中抛出一枚硬币,记忆的光环便随着那翻覆的银光闪闪开始翻转,翻转成端午节中我苦涩而有趣的童年,翻转成几个世纪也挥之不去的故乡的端午情节。

其实,小时候我并不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尽管依稀的记得母亲曾给我们讲过屈原投汨罗江的故事。但那时,在我幼小的年龄里端午节除了艾蒿的香味外,只有粽子的香味最好。或者说在童年的记忆里是艾叶的香味才让我有了粽子的香味,是艾叶的香味才唤醒了我对粽子的嗅觉和味觉感。

贫穷的童年,带给我印象最深的除了玩以外,莫过于对有好吃的东西最深情地记忆了。所以,我对于端午节的印象除了艾香外就是对粽子香味的印象了。就象我的童年对过年的印象除了爆竹硝烟的味儿外,只有家乡香喷喷的腊肉的味儿了,其他的却什麽也没有。

在那个特定年代的孩子,大都是饿着肚子在百无聊赖的玩耍中度过童年的。自然,能吃上一顿饱饭是最高兴不过的事了。

于是,我童年的端午节也是在盼望与守候中来临的。只不过大人们对端午节的态度是在虔诚中迎来端午的;而象我一样的孩子们呢,却是盼望端午早早的到来,我们也好好的吃上几个香喷喷的粽子了。

说实话,那时每一年除了盼望春节早早的到来外,我始终是盼望着过端午节和中秋节了。

因为在我们家里,平时初茶淡饭都有些不济,更谈不上吃山珍海味了。于是,父亲母亲平时积攒一些东西,在时逢佳节时他们才纷纷把这些平时舍不得吃的东西(但今天看上去却是再普通不过的食品了!)拿出来招待客人或者让我们几个小孩子解馋。这,可能是一件让今天能吃好穿好的小孩子们感到非常费解的事情了。

然而,这确实是我童年的一部分真实写照。

过节,是孩子们快乐的日子。过节,却是大人们最操劳和忙碌的日子。

在端午节还没有到来之前,父亲和母亲便忙开了。母亲把珍藏的糯米从大瓷缸里倒腾出来,用米盅一盅一盅的计量,然后把盛出来的糯米倒入水中浸泡。父亲呢,父亲却到煤矿附近的农家毛竹林里去采摘新鲜的竹叶拿回家来洗净以备包粽子用。

端午节那天一早,父亲便把我从睡梦中拉起来。于是,我背上背篓跟在父亲背后朝我家屋后的那一片山坡走去。

那时候,在我家乡过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在端午节的清晨去山坡摘割艾蒿的习惯。听大人们讲,端午节这天,大地上生长的百草都是药,以艾蒿最佳。特别是天刚亮的时候,有夜露滋养过的艾蒿是最好不过的了。

然而,我当时不懂得这些,就是现在也是似懂非懂。至今还疑惑,为什麽每一年只有农历五月初五的这几天的艾蒿是药呢?虽然费解,但我不得不承认端午节的艾蒿还真是好药啊!

因为天刚亮的时候,采艾蒿的人并不多。我跟随在父亲的侧面,父亲一边采艾蒿,一边教我认识艾蒿。

艾蒿高大约有三四十公分吧,细细的杆子上支撑着片片艾叶,艾叶不大,无柳叶的纤弱,却有柳叶的线条,无梧桐叶肥硕,却有梧桐的叶脉,形状独特,傲然遍野。在五月初露花绽放,气象万千的季节里,艾蒿是屈原的心,艾蒿是屈原的魂。

端午散文十篇 端午散文诗朗诵篇二

子浛,原名孙燕,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城阳诗词学会副秘书长,《城阳诗词》执行主编,已发表小说《敏儿河》、《夜宴》、《分娘》。诗词作品散见于《中华诗词》、《时代文学》、《柳芽文艺》、《北方诗刊》、《城阳文艺》、《新视听》、《城阳诗词》等,散文《难忘旧日时光》获全国征文比赛二等奖,另有数篇散文入选《优秀文学作品选》、《新世纪华文作家文集》等。

端午前一天,母亲就絮絮叨叨地嘱咐父亲,明天记得要早起,去南岭树林子那儿采七种树头,来去都不要与人搭话,也不要回头。嘱咐完了父亲又嘱咐我,明天一早起来什么话都不要说,脸朝外坐在门槛上,等着我给你剥鸡蛋吃。见父母一脸庄重的样子,我只有唯唯诺诺地答应。

从小我就有偏头疼的毛病,不知是遗传了母亲的基因还是受了别的什么影响。尤其是夏天会格外厉害,经常会无缘无故地晕倒。为了给我治病,母亲到处打听偏方,听说用蜂蜜蘸馒头吃有效,就千方百计地买来蜂蜜让我蘸馒头。偏偏我极讨厌吃甜食,所以每次看见母亲蒸馒头(那时生活还很艰苦,主食还是以地瓜和玉米饼为主)就如临大敌。好在,母亲又打听到了新的偏方,说是在端午这天用七种树头煮鸡蛋吃就可以根治偏头疼。虽说禁忌有点多,但为了给我治病,父亲和母亲是不怕麻烦的。

端午这天,天还未亮父母就起床了。两个人谁也不说话,各人忙各人的事情。父亲带着镰刀去南岭砍树头,母亲在家里生火烧水。等我起床的时候,鸡蛋已经煮好。我迷迷糊糊地坐在门槛上,吃着母亲递过来的鸡蛋。一个之后,我就想打退堂鼓,刚要说话,就被母亲严厉的眼神止住了。不知道父亲采的是些什么树,只知道经过这种方法加工出来的鸡蛋有一种奇怪的味道,简直是难以下咽。勉强吃了两个,我就说什么也不想再吃了。母亲无法,只得开口说道,好了。见母亲先开了口,我像得了特赦一般撒着欢地跑了出去。

姥姥家和我家只隔着一条窄窄的胡同,刚才坐在门槛上的时候我就闻见粽子的香味了。我一溜烟地跑过去,还没进门就喊了起来,姥姥,可以吃粽子了吗?姥姥笑呵呵地说,可以吃了。我掀开锅盖,只见锅里密密麻麻地摆满了粽子,心里就涌上了许多满足和兴奋。

我们这儿的粽子和别处不同,是用地地道道的棕叶包的。那时候,山岭上有很多棕树,树叶是心形的,而且还有一种淡淡的馨香,用来包粽子最合适不过了。姥姥心灵手巧,包的粽子个大馅多,又好看又好吃。包粽子之前要把各种原料放在水里浸泡六七个小时,这样米才能压得实,棕叶才能包得住,麻绳才能捆得牢。粽子"吃"大火,需要在锅里煮上整整一夜。姥姥在锅里添满水,架起柴火猛烧,为了让米更软糯,姥姥有时半夜还要起来再添一次柴。

之所以会有满足和兴奋,是因为在我的心里,始终有一种粽子情结。小时候,我们过端午节是不吃粽子的。第一次吃粽子是在同学家里,那天我去找她一块上学,她的奶奶递给我一个黑乎乎的东西。我犹豫着不敢接,因为这东西实在丑陋——一道道麻绳缠着几片树叶包裹成的三角形的东西,也不知道里面包的是什么。见我不敢接,同学就热情地帮我剥去叶子,鼓动我尝一下。这一尝我就停不下来了,我从来不知道世间竟有如此好吃的东西。一个粽子很快就下了肚,我的馋虫却被勾出来了。整整一天我都有些魂不守舍,眼前始终晃动着粽子的影子。回家后,我跟姥姥说了这件事,并且无限神往地说,咱家什么时候也能包粽子就好了。可是,那时候尚在解决温饱线上徘徊,家里哪有闲钱买糯米呢?从此,每年我都会热切地企盼过端午节,也热切地企盼能够吃上粽子,是想吃多少就有多少,可以撑到爆的那种吃。

终于可以吃粽子了,我没有耐心一圈圈地解麻绳,干脆一秃噜把麻绳撸掉,再一层层地剥掉棕叶,绿莹莹的糯米(被棕叶染的)如凝脂美人呈现在眼前,紫莹莹的花生则如镶嵌在美人头上的宝珠。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香、甜、软、糯各种滋味相继袭来,让人越吃越爱吃,吃了还想吃。姥姥就笑,别撑着了,下顿再吃,锅里还有很多呢。那时,才算明白了什么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担心呀,害怕呀,眼看着锅里的粽子一个个进了别人的肚子,心里恨不得自己多长几个肚子,也好多盛进去几个粽子。

那时候,我们不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只知道这是一个悬艾草、吃粽子的节日。还知道"端午不雾",如果这一天天气晴好就预示着是个好年成。反之,则会失落很久,总觉得这天的雾给生活蒙上了阴影,害我们的庄稼没有好收成。后来,慢慢地知道了屈原,知道了南方还要赛龙舟。再后来,才知道端午节早在屈原自沉之前就已经有了,不过是为了纪念伍子胥。再再后来,姥姥和父亲相继去世,每次想起这个节日,心里就会涌上莫名的忧伤。现在,就算花再多的钱也买不到姥姥亲手包的粽子了;现在,谁还会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去黑乎乎的树林为我采七种树头呢?

端午散文十篇 端午散文诗朗诵篇三

每逢五月,童年在乡村过端午的情景总会在脑海突然呈现,清晰而闪亮,也许确实是太有趣的缘故罢。

乡村里看重过节,一大早母亲已将粽子煮好,厨房里弥漫粽叶与糯米的清香。她早早叫醒我们,说栀子花正开得旺气哩,这话让我们一下子睡意全无,五月的乡间本已妙不可言,而清晨摘栀子花太令人激动啦,我们兄妹几个简直是赛跑一般冲向山间田野。

橘红色的朝霞在湛蓝天空,山湾里秧苗葳蕤,田埂上油亮光泽的桑树立于豆苗间。乡亲早起问好的谈笑声不断从空际间传来,我们扒开带露的豆叶和青草,飞快去山脚下野棕丛旁找那棵栀子树。目光循着清香,只见新鲜的栀子花在树枝丫上恬然安静,洁白美丽。栀子花树和田里秧苗上不断有露水滴答滴答落下,象是亲密私语。我们熟稔地摘着花,争抢着,哥和姐动作快,盛开的栀子花三下两下被他们摘完,我和妹只抢得了一些花骨朵。他们分了几朵给我们并忍着笑说:“花骨朵还要巴适点,说不准能开一个多星期呢”,如此这般,我和妹才由生气变得欢喜起来。

母亲穿起一串串栀子花,挂在屋中的木窗上,把花骨朵放在水缸里,清淡花香和着粽香成了端午的气味。直到如今,每逢五月,那香味便从时光的罅隙里穿越而来,萦绕不绝。

乡间的粽子简单味美,尤其是不加任何辅料的糯米粽,剥开粽叶,亮白如玉,把母亲研磨得酽酽的红糖水淋在上面吃,清甜的味道瞬间充溢于唇齿间。

吃完早饭,上山采草药。阳光好,风习习,杜鹃鸟在山与山间唱和,树木草叶明亮,溪河流水泛光,我们和母亲一路采集着野薄荷、艾草、野菊和金银花藤。“五月遍地是草药咯”,总有乡亲乐呵呵地从家中跑出来帮着我们一起找,一直寻到村头河边,去到深深的河湾里。河边那些竹丛下,一簇簇的蒲草在河水的凌凌波光下油绿生辉,母亲和乡亲一起弯腰嚓嚓地割起来,她们动作熟稔如收稻割麦,浓浓草药香顺河弥漫经久不散。

吃午饭时,教书回来的父亲兴高采烈地端起一杯雄黄酒说:“‘惟有儿时不能忘,持艾簪蒲额头王’,不过雄黄是有毒的,现在只能给你们表示一下啰。”边说边沾上一点雄黄酒弹在我们身上,虽年幼无知但我们也感觉出了一种特别的隆重,饭毕就会和祖母一起认真将雄黄酒洒向屋角,说是驱蛇去虫。

晚间我们用草药水沐浴之后,父亲还会给我们讲屈原、伍子胥的故事以及与雄黄酒有关的白蛇的传说,念念不忘的故事让我们整晚争论不休彻夜不眠。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要去后山上找白色的蛇,不过一直没有寻到。

年岁稍长,过端午是去乡间小城五通桥看划龙船比赛。

那时河岸树木新叶覆枝,河水饱满润泽。人人喜气笑脸,都像一夜间长足了精气神。四乡八村赶来看热闹的人越聚越多,有人因为太挤而掉入河中湿了衣裤,或是有人互相打水仗,人群就阵阵起哄、玩笑,那种热闹开心胜于年节。随着一声枪响,河面上一支支龙舟如离弦之箭冲向目标水域,鼓点声声,百船竞发,彩旗飘飞人头攒动的沿河两岸,助威呐喊声响成一片。

龙舟赛后的压轴戏“抢鸭子”更是让人捧腹不已,记忆犹新。

组织者将几百只鸭子分散放入河中,五六十支龙舟游鱼般穿梭,忽左忽右追逐鸭子,一名水手本已看好鸭子位置,凌空飞跃扎入水中,原本以为是囊中物的鸭子突然扇动翅膀扑腾开,随即飞快凫水而去。几个精壮汉子后又围成一个圈,将一只看似正发愣的鸭子围起来,慢慢慢慢缩小包围圈,可惜那鸭子是十二分的机灵,一个猛子潜入水中,大家四处找寻时,只几秒它又神气活现从另一个地儿冒出来,眼光炯炯,环顾而鸣,简直犹如戏人。岸上有人急了,脱了外套一个猛子扎下去,甚至有水性好的女子也跳入河中捉鸭子,此间热闹景象早已让两岸沸腾不已,呼叫声、喝彩声此起彼落,欢声震天。

如今,端午节在一些家庭中已不再隆重,但我相信端午节终究是不会被淡忘的,犹如我们对童年端午的记忆一样不会淡去,因了它的民俗、人文以及传统。

在城市生活久了,过节的意义被都市的繁忙冲刷得有些单薄,当我们例行请吃饭、访亲友、逛商场的时候,不觉中有一种茫然若失的感觉。“去乡间过节!”这想法从脑中冒出的那一刻,心中就有不可名状的喜悦。近年来,乡村旅游不断升温,民宿的发展已让“宅于乡间”成为可能。

深层次体验乡村乐趣是城里无法完成的,因为大自然的景致与风情绝非人工能比拟,它是鬼斧神工是活色生香是百看不厌:风吹山涧崖自立,鹰击长空云游动,树抽枝条花结果,蚂蚁搬家甲虫斗……只要身处乡间,自然之气便会袭你满身满心,大自然是一本随翻随新的书卷,只要用眼睛和心灵去发现,你就会对生活、对美有着丰厚的收获。去乡间过节吧,趣味多多,快乐满满。

端午散文十篇 端午散文诗朗诵篇四

粽子的香味氤氲在城市的街头巷尾,绿绿的粽叶里包着白白的糯米,里面还有花生核桃枣子甚至腊肉之类的食品,一看就让人垂涎三尺。妻子买下一大串带回家,我们一家三口就完全进入了节日的氛围里。

端午节的来历有不同的版本,什么屈原投江、勾践练兵、曹娥跳海、子胥悬目、越族祭祀等等,这些故事中我觉得纪念屈原的传说与城里的端午更加契合,清清白白的粽子不就是屈原一生的真实写照吗?但我以为这些传说都带有强加的痕迹,带有文人墨客强说愁的味道。中国农历的节日大多与时令结合在一起,如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不过是时令到来的提醒,端午又叫端阳,应该说是太阳从斜射变成了直射,红日当空照,炎热正式来临,这对我们的生活将产生新的影响,我们每个人都要对季节的变化引起注意,否则将受到自然的惩罚。

但是节日一旦形成就不单单只是一个时令了,每逢节日,时令的基础上加之以亲情,好比时令为弦亲情为谱,人心就能弹唱出美妙的节日乐章,每个人对节日都可以有不同的情怀,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去表达自己心中的感慨。我觉得,那绿绿的粽叶好似浓浓的情意,洁白的粒粒糯米好似一个个纯洁的愿望,吃着这样的粽子,可以任由思想和情感的野马尽力驰骋……

家乡的端午节母亲总要做一些清凉的食物,提醒一家人在炎热的夏季要注意避暑,食品上以素食为主,但我印象最深的主要是喝雄黄酒和割艾草,这习俗伴我们度过了很多年。

到了夏天,家乡的蛇是非常多的,人们对那弯弯曲曲带有毒性的动物有一种忌惮,把蛇都当作了邪恶的化身。父亲早早备下了雄黄,到了节日那天,便把雄黄倒进一些白酒里,他用小刷子沾起雄黄酒,把老屋内外都要刷遍。据他说,蛇一旦沾上雄黄身子就会腐烂,所以蛇一闻到雄黄的味道就会逃走。刷完院子内外,他就会把剩下的雄黄酒拿出来给大家喝,据说人喝了雄黄酒,蛇也就忌惮人了。这些说法我们从来没有验证过,不知道是否真的有效,不过孩提时的我们都要照着父亲的要求郑重其事地做,心中有一份神秘,所以绝不会应付了事。现在想来,雄黄酒的效用不过是父亲对大家平安度夏的一种祝愿罢了。

到了端午,山野里已经是一遍郁郁葱葱了,花草都透着一份特异的清香。母亲说,端午节这天,百草都是药,过去乡下缺医少药,割艾草就成了不能撂下的事情。母亲背着背篓,带着我们来到茂盛的艾草丛中,她蹲下身子割艾草,用艾草茎捆成一束束,招呼我们把艾草抱进背篓里,一会儿就割下一大背篓。回到家里,母亲捡出几束,在几道门的左右各插上一束,表示防止病魔对家庭的侵入,一连几天家里都氤氲着艾草的清香。母亲把剩下的艾草熬成黑黄色的水,把孩子们一个个放到盆子里洗澡,用她的话说,洗了艾草水,一年都不生疮害病。现在想来,艾草水是否有这功效也令人怀疑,不过倒有一件事是绝对真实可靠的,那就是艾草水对皮肤很是有益,洗了艾草水,皮肤几天都滑腻如鱼。故乡的人普遍皮肤白皙,我想这跟艾草乃至当地的食物用品大有干系吧!

在城市里生活惯了,对农村的一些习俗就变得不那么在乎。记得有一年回老家过端午,母亲又要拖着她那病弱的身体去割艾草,我便要阻止她,说她封建传统,艾草真有那么神奇,您这会儿怎么就病了呢?母亲被我将了军,有些生气地对我说:“艾草也不是你们说没用就没用,我看着心里舒坦,以前用它给你们洗澡,这是我对你们的一点心意。你们现在大了,长本事了,对祖宗传下来的规矩都可以不要了。似这样,你们就不用回来过节了。”原来母亲是把割艾草当做心理安慰和对亲人们的祝愿!我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耐着性子陪父亲弄那雄黄酒,陪母亲一起去割那些艾草,尽量让父亲母亲把节日过得欢乐些。

可惜这样的端午情节已难以再有了,想起来恍如隔世。而今父母都八十高龄,身子颇为不便,我们都离开了他们,一年很难得回去一次,家里常年只剩下他们两位老人,父亲也就没有心情去弄那雄黄酒了,母亲更是只能望艾草兴叹,她已无力去弄回那些艾草了。温暖的端午节对他们却凭空增添了些凄凉,想来竟有几分感伤。

故乡有一个说法:“月怕十五,年怕中秋”,意思是过了这两个日子,一月或一年就快差不多了,这是对时间易逝的感伤。我在想,从时光的角度,端午意味着什么呢?这时候,百草都生长到了最为旺盛的时候,从开花的阶段转入孕育果实的阶段了,人生有个“三十而立”的说法,而立之时,一切都应该比较成熟了,人生也进入了孕育果实的阶段,所以,我将端午比作人生而立是否妥当呢?

而立之前的人总对时间没有多少概念,但过了而立呢?你会突然感到时光的飞速流逝,你会发现,这一辈子还没做出什么成就人生就快过去一半了,你也会有“子欲孝而亲不待”的感慨,所以端午对于人们来讲应该是个值得警觉的日子,这一天,假若你仔细盘桓一下,你基本可以判定这一年的最终收获情况,而立之年,假若你认真思索一下,你会觉得有很多事等着你去完成,而人生又是这么短暂,这时候赶紧警觉起来,兴许还能有所弥补呢!

感怀端午,珍惜光阴,珍惜亲情,让人生少一份遗憾,多一份踏实和快乐!

端午散文十篇 端午散文诗朗诵篇五

年近八旬,又久居城市,时常念起儿时山乡的端午节。

家住燕北贫瘠山地,父辈们一生土里刨食,日子过得很艰难,但每年的三大节——春节、端午、中秋,是孩子们的最盼。记得正月的年味一过,我就暗暗惦念起端午节了。寻常难见油腥,过节解馋嘴是第一位的;节气的花红热闹,更让孩子们乐淘淘地快活好一阵子。

闹端午,不只“单五”那一天,其实头好些天就动手了。譬如:家里门楣上挂的五彩葫芦;孩子们脖颈上戴的五彩香包;手足腕上戴的五彩线等;更不要说泡雄黄酒、泡粘米、泡枣、泡豆、泡粽叶,包粽子的准备了……

在我家,这些准备多由大姐、二姐动手。从我记事,她们已是十几岁的大姑娘了。在我眼里,她俩心灵手又巧,将白白细细的粉连纸,折叠成丫丫葫芦形状,染以红黄为主的色彩,拴在绿绿的细柳条上,提早一两天就插于门楣,任它随风摇摆。家家飘红挂绿,村街一景,怡人心扉。至于早早戴在我颈上、腕上的香包和五色线,真不知姐们啥时做的。五色线是她们绣花用的丝线合成,比较简单;做五色香包须平时积攒各色碎布,缝制成心字型的小荷包,内装雄黄、苍术等碎中药,香气扑鼻。

大姐说,小孩子戴香包栓五色线,是防五毒的,能免除蛇蝎蜈蚣等毒虫叮咬。我最怕蛇蝎,巴不得早早戴上,美滋滋地到处奔跑。粽子,更是节前就包好、煮好的,满满一大八印锅,不光是吃,亲临们互相赠送,还要用细秸秆穿绑起一些,挂在门窗上。至今,我也说不清这到底为什么。

最开心的要属节日的当天了!

头天晚上,严厉的老爹逼我早睡,为的端午能早早起炕。天还没大亮,就被爹爹喝唬起来。他要我随同邻居大哥哥们,手持镰刀,蹚着晨露,去野草茂密的小后沟割艾蒿。地点是早就选好了的,沟畔的艾蒿又嫩又高,我尽力割下够我扛的足足一大捆,快速地扛回家,不得间歇,随即挽着湿漉漉的裤腿,急奔我们庄西的伊玛吐河边,清洗眼睛。此时的河水特别清澈,春潮早已淘尽,夏季山洪尚未到来,能清晰地看见小川丁鱼河底戏游,但你不能贪玩,必须捧起河水一遍遍地洗眼,俗说能防眼病。而这一切,又必须在日出东山以前做完。否则,不仅无效,还被家人耻笑为“不可救药”。

年幼时,只知道照父母的吩咐去做;长大些了,才弄懂其中的说道。原来,晨露中去山野割艾,俗称“采百草”和“踏百草”。据古书记载:此日晨采的艾蒿或其他草药,治病或驱除毒虫最有效;而“踏百草”是男子汉成长中祛灾避祸的一种方式。清康熙年间,有《李氏族谱》称:“端午清晨,男夫赤足于草行中,尽沾露水……以祛夏秋痈痛之苦。”俗信端午露水有去毒去湿热的功效。

端午这天,我还随同父亲去亮子沟采集远志、黄芪、金银花等草药,理由自是这天采的药最有效。野刺玫叶也是我们父子必采的,要采许多,蒸熟、晒干后当茶饮,一直喝到春节。

端午节的午餐很丰盛,不只为含冤投江的屈大夫吃粽子,还要吃包子或薄饼卷鸡蛋。乡间炖炒煎炸肉菜和豆腐菜,摆满一桌。在我们家乡,还有一习俗:由家庭最长者将煮熟的鸡蛋放在孩童的肚皮上滚动,说这样可免除湿寒肚痛。每每忆起儿时的肚皮滚蛋,心里总是暖暖的。

我曾想,国人的'传统节日,多都源于神话或历史传说,蕴含着浓浓的民族文化;对经年苦作的人们是一种安慰,也给平淡日子增添点色彩与情趣;现在我还要说,端午文化更是一种人文关怀,种种传说、祭祀、民俗,都在体贴和温暖着人心。

端午散文十篇 端午散文诗朗诵篇六

四季的温情与朝寒暮露,集结在五月的端午。遥远的汨罗江,你是端午的开始。不屈的屈原,是端午荡气回肠的诗魂。引领众多的文人骚客,千年传扬。伴着五月的鲜花,一年一度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又走进了你我。

五月初一的早晨,父亲就让我去市场买艾蒿,说是用五月初一的艾蒿洗脸可以美容,可以让人的容颜变得更加靓丽。究竟有无验证只是先辈流传。记得幼年时每逢端阳节,母亲领着姐姐用五色纸折各式葫芦,然后是将折好的葫芦,用红线拴在父亲找来的杨树枝上,悬挂在自家的屋檐下,室内也是照样悬挂,且葫芦样式多种多样。这个仪式大多都在端阳节的前一日进行。邻家有时也找我家帮忙帮助折纸葫芦,母亲总是乐善行施,丝毫不马虎。

次日的早晨,也就是端阳节当天,等我们起床时,母亲早已经将用艾蒿水煮好的鸡蛋端上了饭桌。但是,还不可以急着吃端午鸡蛋,母亲说,要用煮鸡蛋的艾蒿水洗过脸,方可吃鸡蛋。据说,艾蒿水洗脸可以驱蚊虫叮咬,近几年,科学家对此说法也有认可。看来古人的发明并非愚鲁无知,早就有印证的。除了吃鸡蛋,最具象征端午节的该属“粽子”了。粽叶飘来了一年的好运,包住了一年的财运。温情端午是母亲用五色线穿起的草珠,拴出孩子一生的健康与平安,拴出儿女的彩色人生与锦绣前程。

粽子飘来五谷香,五色葫芦送祥瑞。鲜花五月满神州,草长鸢飞五月天。现代的生活节奏在加速度,端午踏青已成时尚。晨曦,来来往往的人群,相约走向青青河边草。那里的鲜花、雾霭、朝露,喜笑颜开;欢迎着每一位观光客。你看,露珠闪着黎明的光芒,有意亲吻着每位客人的服饰。因为这一天的露珠好似耀眼的珍珠,人们有意识的用露珠洗涤脸上的尘埃,洗去一年的阴霾。最主要的据说也可以治疗各种皮肤顽疾。总而言之,端午的早晨犹如元宵节的夜晚,无论大人小孩,都要到外面走一走,仿佛这一天的空气是最清新的,天是最蓝的;空气里弥漫着节日浓郁的特色。走一走,看一看,街上转一转,一年的心情会更灿烂。

汨罗江的水还在流淌,流淌着不屈的灵魂。屈原已去,诗魂犹在。屈子之魂荡华夏,粽子深情寄怀思。北方没有南国的龙舟,没有雄黄的飞烟。我们有澎湃的激情,在草丛之间流连忘返。

温馨的五月,温情的端午,托起一轮新的朝阳……

端午散文十篇 端午散文诗朗诵篇七

今天是端午节。前几日下班时,办公室的美眉说:“屈原其实也挺好的,还给我们留下了粽子”。在多数人心中,端午抽象成了粽子、龙舟和屈原,只是一个符号化了的节日,如果没有了一年一日的休息日,端午必将随风而逝。

小时候便看奶奶、外婆包粽子。宁波习俗通常是包大大的碱水粽,看着长辈们把竹箬卷成一个漏斗状,舀入泡好的糯米,包裹成三角形的模样,再用竹箬中抽出的箬线扎紧,打上结。好一点的,其中还加上豆沙,便成了豆沙粽。五月白糖揾粽子,这样的一个粽子吃的时候需要蘸白糖,小孩常常都是一手拿着糖碗,一手用筷子插起粽子咬着吃,边吃还边在大院子里追逐。我于粽子历来无甚好感,在印象中,一个碱水粽永远都吃不完,四个角咬掉了,中间部分总是归于父母。直到后来,嘉兴肉粽兴起,才对粽子培养起了一点点亲切感。

然而龙舟在我们这里并不兴盛,印象不深。

知道屈原是在小学四年级,有一次,学校搞什么知识竞赛,我入选参赛。准备期间,有一道题是要求说出几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诗人,标准答案是李白、杜甫之类,最后是屈原等。当时闹不清这个诗人究竟该叫屈原,还是叫屈原等,反正比赛的时候也把这个屈原等写在卷子上,只是在后面又加上了李白。

中学以后,屈原便被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形象代表进行思想灌输,留在脑海里的屈原永远是仰头太息的剪影,耳边响起的永远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屈的探索精神。期间,在家中书柜放着的大学语文课本里,还偶尔读到屈老夫子笔下的东皇太一、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等神仙形象,那一种诡异绚目,便成了屈原和楚文化折射在我心中的另一种符号。

直到大四的一个夜晚,相约去看了一场关于楚汉争霸的电影,电影的题目早已忘记,情节也变得十分零落,可其中一首插曲却始终萦绕在心,直至后来,便成了那一夜记忆中最美好的部分。

草青青兮杨绿绿,悠悠心事。

思君思君君不见,幽幽等君回。

问情人,胡不归?家乡也等你回。

千千翩翩步飘飘,盈盈相会。

心思思兮君不见,痴痴等安慰。

问人儿,胡不归?一心等着你回。

一声声问胡不归,胡兮不归?

向远远兮轻轻唱,等啊等君回。

问我人儿,胡不归?怎么你还不回。

自那时起,楚风便占据了我的心灵。不知道世间是否真有惊鸿一瞥便愿生死相随的爱情,如果有,那便是我与楚风的爱情。时间越久,爱得越醇厚。后来才知道,这一曲《思归赋》其实出自黄沾的手笔,冒牌的楚歌,如假包换的水货。但便是这水货,已将楚风的魂魄注入到我的心灵之中,从此便无法舍弃。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自那时起,楚辞便和老子、诗经、史记一起,成为常伴床头的竹夫人。睡觉前,打开台灯,信手拿起一本读上一两句,安安静静。

后来在湖南、湖北一带旅行,那时看傩戏、端公作法的眼光,已全然没有了看西洋镜般的消遣之心,只是觉得楚文化所保留着的远古气息扑面而来;已全然没有了对傩文化的轻慢之心,似乎已经可以用心体会,通过这样一种形式,便与古楚之地的人与物气息相连、惺惺相惜,便与楚风十指相扣、灵犀相通。

端午,其实不仅仅是粽子、龙舟和屈原。端午是中国人的文化,是来自于祖先的遗赠,是深入到每个华人骨髓的基因。没有了粽子、龙舟,屈原依然会在那里。

端午节的时候,不愿意再去挤滚滚车流,静坐在窗前,看着窗外满眼的绿意,泡一杯淡淡的绿茶,读一读九歌·山鬼篇。那一种折芬馨兮遗所思的欢喜,那一种怨公子兮怅忘归的惆怅,那一种思公子兮徒离忧的哀怨,是屈原和端午留在我心底,最让我感动的那个剪影。

端午散文十篇 端午散文诗朗诵篇八

小时候,不知道什么是端午节,只是每到这时候,妈妈会在我衣襟上缝上个红布条,后来才知道,这是辟邪的。

至于粽子,那就更没吃过了,现在想来,应该有几个原因。第一,我们这里的农村,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不种糯米,只有极少的黍米,如果单纯的买米来包粽子,普通人家是没有那个闲钱的。第二,枣太贵,每年收获的枣,都会一个不剩地拿去换钱,根本舍不得吃。第三,没有粽子叶,买不起。所以一直以来,也就没有包粽子的风俗,没吃过,没见过,甚至没听说过。

但是,集市上有卖切糕的。拉着长长的尾音,得意地喊着:切——糕——切糕是黍米做的,黄黄的米夹着一层红红的枣,大约两寸多厚,盖在雪白的搌布下面,老远就能闻见香甜的味道。卖切糕的推着手推车,一路走,一路叫卖着,往往后面会跟着几个馋得流口水的孩子。

我也很馋切糕,但是,不会跟在后边跑,因为,奶奶和妈妈都严厉地嘱咐过我:买不起,馋死也买不起,别跟着跑丢人。那时候,我学会了一个道理,没有指望的事情,不要去奢望,除了丢掉尊严,什么也没有。

随着改革开放,村里实行了生产责任制,家里的日子渐渐好过多了,村里来了换大米的,用小麦换。至今记得,那天是村里的节日,几乎家家都换了大米,家家都吃的焖米饭,而且还加了枣一起煮的。米饭的清甜,从一个锅台窜到另一个锅台,从一个烟囱飘到另一个烟囱。那滋滋的香味,从鼻子一直钻进心里,痒痒的挠着胃,要不断的吞口水才能暂时安抚。那香味儿,比切糕好多了,最重要的是,奶奶和妈妈允许我在锅台边等着吃,这是看得见的希望,比什么都好。我忘记了当时吃了多少,只是那香味儿至今还在嘴边沾着,多年之后,这味道一直不曾退去。

岁月流淌,越来越多的元素汇进了我对端午的感知,屈原、伍子胥、粽子、艾蒿、五毒饼……但是,我固执的习惯,在端午的时候要吃焖米饭,加上枣焖,固执的想要重温那份香甜,还有长辈们给我的教诲。

端午散文十篇 端午散文诗朗诵篇九

一觉梦醒大天亮,浑身酸痛懒洋洋。迷迷糊糊恍恍惚惚中,习惯性地伸手从枕边摸起“耳塞”往耳朵里塞,我的妈呀,咋那么痛啊?睁开迷糊着的眼睛一看,呵呵……笑死我了,原来恍恍惚惚之中,把插手机孔的插针当成“耳麦’塞耳朵了……呵呵,真是太糊涂太搞笑了嘛,笑死我了!

昨儿端午节,住乡下小山村的朋友邀请我们到他们家里去作客。刚进家,朋友就端来一盘又大又甜黄澄澄水汪汪的“李子”,说是刚从自家树上摘下的绝对纯天然无污染的。尝一个,味道好极了。蓉儿我最喜欢吃的就是水果,管它是啥,只要是水果,俺嘴谗可经不着诱惑,也懒得注意形象装淑女的……

午饭后,大朋友们都去“编扇子切磋武功磨练意志血战到底去咯”(玩牌)”;俺闲得无聊,就约起几个小盆友到后院去摘“李子”玩。

李子树长在山坡上,说是山但山不高,属于浅丘,坡却有些陡,前些天又一直下雨,坡上生了好多青苔有些湿滑。稍稍犹豫了一会,管它三七二十一呢,嘻嘻哈哈就往山坡上爬。

来到树下,那几个天真顽皮的小孩,个个乐得屁颠屁颠的一面摘一面不停往嘴里塞,馋的俺直咽口水;那树也生的太不是地方长得太搞怪了嘛,不知道俺穿的是高跟鞋啊,偏偏长在斜坡坎边,谗死俺急死俺了……那几个小孩一面摘一面吃偏还不停的取笑俺,哼,管它高跟还是平跟,管不了那么多了,俺可不能让这几个小屁孩看笑话。三下二下挽起袖子,伸手就去抓那树枝,我的亲娘耶,还没等俺抓牢,俺就重重的摔倒并顺着陡坡往下滚……屋里玩牌的朋友们听见小孩的惊叫声,慌忙冲出来把我扶起,知道俺没受伤,看看俺从头到脚一身黄稀泥满脸委屈吓得哇哇大哭的狼狈样都忍不住捧腹大笑,有个朋友还笑得差点没缓过气来……

谁让你们那么不够朋友的,俺都那么惨了,一个个还幸灾乐祸的,哼哼!笑死你们,活该!

端午散文十篇 端午散文诗朗诵篇十

一九八八年的端午节是阳历六月十八日,周一。

距离七月七日的高考,已经开始用手指头加脚趾头就能数得清楚,所有人的神经都紧张兮兮的,只是同学们之间的离情别意也开始升温,很多留言册在班级里相互传递着,都希望能给对方生命里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大家更多追求的是文采或者创意,却不知道真正留言有价值的却是自己本人,很多年后我们往往不会看留言册里写过什么,而是谁曾经给我写过留言。

我当时最希望的就是给我暗恋女孩的留言册里写几个字,甚至都拟就了一首青涩的诗歌,可惜自始而终我都没见过她的留言册,因此很多想说的话也就只能自言自语了。

端午节那天,我做了一个详尽的计划,想和她说几句话,于是鼓足勇气在教室外等她,想看她匆匆进门时对她笑了笑,这个女孩也一定会对我笑的,我了解她的性格,我会问一句“五月大五吃鸡蛋了吗?”我们小城的规矩当时是吃鸡蛋,粽子并不流行。五月大五也是我们那里对端午节的叫法。

她一定会说:“吃过了。你呢?”我就拿出蓄谋已久的俩鸡蛋,告诉她:“我没吃呢。有俩,给你一个吧。”然后她会有什么反应我就不知道了,但很想试试。

可是那天她来得很晚,以至于上课铃都快响了她的座位一直是空的,我攥着手里的俩鸡蛋有点失落,不知道是继续等下去,还是干脆放弃这种独角戏,就在这时一个我很熟悉的隔壁班女生急匆匆跑过来,看到我慢下了脚步,由于我们常在一起上大课,而且我也和她合作过事情,因此并不陌生,只是我对她是很不感兴趣的,就想转身离开,没想到她却问道:“五月大五吃鸡蛋了吗?”

我声音里带着一丝失望,但仍是很有礼貌的回答:“没吃。你呢?”

她从兜里掏出俩鸡蛋:“有两个,给你一个。”

我很友好的摇摇手:“不用,不用,你自己留着吃吧。”

她塞到我手里,脸红红的跑了。

那天我吃了三个鸡蛋,然后就是高考,我幸运考中,我暗恋的女孩落榜,给我鸡蛋吃的那个女同学也落榜。

端午散文十篇 端午散文诗朗诵篇十一

端午时节的家乡,在村里炊烟和柴禾香味中,很容易闻到一股股喷香扑鼻的炸粑油香味。还会见到,老奶奶挂有艾草的胸前,中年妇女别有栀子花的头上,年轻妇女红桃般的笑脸上,都有打粉揉面、熬油炸粑留下的蛛丝马迹。

炸端午粑,用的是出产不久的新麦粉和新菜油。即使市场上有油和面粉,也不去购买。有的家新油没有赶上端午,就到榨了新油的邻家去挪借。“一家榨了油,全村炸粑不用愁。”小麦登场后,人们急忙修整稻场打麦。麦子一出场,村里人急忙赶着晴天淘洗、晾晒一点麦子,为端午炸粑作准备麦粉。

这时,村里面粉加工厂的磨粉机,昼夜不息地作业。有的家还爱踏碓(一种舂谷米石器工具)打糯米粉。那嗵——嚓、嗵——嚓的踏碓声,如一曲欢快的古典打击乐,荡漾村前村后,响彻山里山外。

端午粑有糯米粑,但主要是麦面粑。做麦面粑很简单。先将和好的麦面加一点“老面”或“酵粉”,待麦面发胀后,再适当加些生粉、食盐,再加些韭菜或苋菜,调和均匀,调成干稀适宜。然后,待油锅开好,将粑面捏成粑状,轻轻放进锅里。

一块块白色生面下锅,一个个香喷喷熟粑捞取。油滴滴的粑,如菜花黄,黄色之中镶嵌着片片绿色的韭菜叶或苋菜叶。粑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有的大如鹅蛋,有的圆如桔子,有的状似蛤蟆,有的形似金鱼。

客人、主人围坐端午餐桌。客人说:“粑炸得好,又泡又香又有味!”主人说:“麦子、菜油赶上了好年景,出的粉与油比往年好!”边吃边笑,边笑边说。欢声阵阵,笑语串串。

太阳渐渐偏了西,村里依然洋溢着油粑的香味。客人回家时,主人给客人包上几个粑,要客人带回去。客人推辞不脱,只好将一包香喷喷的端午粑,连同主人的笑语和盛情,一起拎回家去。

如今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家乡人吃粑一年四季常有的事。端午时节很少能见到家乡人做粑、吃粑那些热闹场面。端午粑只是香在人们的记忆里。

端午散文十篇 端午散文诗朗诵篇十二

每个人的童年色彩都不尽相同,回忆童年,酸甜苦辣尽在其中。在我的童年中有着一抹抹挥之不去的金色记忆。但使我记忆最深的是一个我童年时的端午节。

妈妈,你说奶奶会在天上吗?这是我经常问妈妈的一句话孩子她就在天上守望着我们。

小时候。奶奶就去世了,上幼儿园时看到别的小朋友有爷爷奶奶接送时我就会和妈,妈大哭一场。为什么奶奶不在了?每当这时,妈妈就会摸着我的头说;奶奶就在天上,你看那月亮的脸,那就是奶奶在微笑呢!

中秋节和端午我就更难过了。因为这是亮光两个合家同样团圆的节日而从我六岁起就一直由父母陪我吃那难以下咽的粽子和月饼。

十岁那年的端午节是难忘的,因为我做了一个美妙的梦,我和奶奶去游乐园,我们一起坐旋转木马,最后奶奶还给我买了一个棉花糖呢!

回来的路上我牵着奶奶的手骄傲的走在大街上。那一刻,我是世界最幸福的孩子。

早晨醒来,我知道这是一个梦便哭了,可我用手抹去了眼泪。因为我知道天上有为我守护的天使,我怎么可以哭呢。

那个端午我不难过,也不悲伤。

亲爱的奶奶,您一直用一份无比深厚的慈爱在鼓励着我,每当孙子彷徨、失落的时候,总会打开这本我视如生命的日记本,它完整地记录了我对您的思念和成长经历。虽然有些字迹已经渐渐模糊,虽然有些纸张已经开始发黄、甚至破损,但它是我一生的珍藏,它一直鼓励着我走到今天。您永恒的慈爱,唤起我曾经弯曲的脊梁,您的微笑让孙子战胜了孤独和冷漠,孙子知道该怎样去面对生活了。

“亲爱的奶奶,没有了爱,我能活下去吗?”泪眼朦胧中,我看到了奶奶那熟悉的目光,看见了奶奶那充满疑问的眼神,您似乎在问我:“孩子,你生活得好吗?”“奶奶,我在生活着,感受着思念的折磨,体会着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痛苦和快乐并存。”

您是我永恒的美好记忆。

端午散文十篇 端午散文诗朗诵篇十三

小的时候盼过节,盼了一个又一个。每年端午一过,也就意味着夏天真正到来了。外婆总说这样一句话:“吃了腌蛋粽,才把寒衣送。”意思是说,只有过了端午节,才算得上是过夏天。

那时会包粽子的人,一到端午节便倍受欢迎。因为一般像母亲这般年纪大小的妇女,几乎都不会包粽子。她们只有求助于比自己年纪大一点的妇女,一到端午,家里的女人们,便买回了糯米用水浸着,将粽叶洗净,然后连同菜盆一起拿到别人家,让人帮着包。

在八十年代初期,商品的流通远不像现在这样粽子到处都有卖的。想吃可以,只能自己包。于是,特别羡慕那些会包粽子的妇人,觉得她们可真是心灵手巧,那粽叶在她们的手上,怎么如此的听话,没多久,便捏成了型。

我的母亲也不会包粽子,虽然,外婆包得一手好粽子,可母亲偏巧却学不来。每年端午,我势必守在外婆家,等待第一锅粽子。外婆总是包很多,几个子女家,一家送几十个。

外婆包的粽子有很多种,豆沙蜜枣还有花生。特别是刚出锅的粽子,让人一闻口水便在嘴里打转。外婆说,品种多才好吃,就像人这一生,要经历许多事情,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外婆没读过什么书,但却教会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

那香甜的粽子,许多年后都能够让我在不经意间回味出它当年的味道。而今,外婆年纪越来越大,手也不是那样的灵活了。可是每到端午,她还是会包一些粽子。只是,我却吃不到了。相隔千里,我和外婆仅只能通过电话传递着思念之情。

今年还没到端午,外婆的电话便打来了。她说,等小舅出差来我工作的城市时,让他给我带点粽子。电话这头的我,心里一阵酸涌。我对外婆说,今年有等空闲时,尽量抽时间回去看她。外婆在电话里笑了,她说,等你回来我再包。挂上电话,记忆又将我带回到童年,那挂在阳台上的粽叶,在微风的吹拂下散发出淡淡清香。

端午散文十篇 端午散文诗朗诵篇十四

端午节,一个几乎人人皆知的节日,家里的老人们也都知道,可是,在我的记忆里,我没有过过这个节日,就是,这一天,和平常一样,或许,不一样的就是,在那一天,我忙的没有时间去做饭……

不管是从小长大的娘家,还是生活了二十年的婆家,都没有把端午节这天当成节日去过,更别说包粽子,连买都没有时间去买,是的,也没有闲钱去买,所以,在家里,我没有吃过粽子。

吃上粽子,是这几年在北京,老板们都在这天以前包很多的粽子,每年都给我送了好多,儿子不太爱吃,老公又不吃我的饭,我几乎一天三顿来当饭吃,算是弥补了以前没吃过粽子的亏欠吧。

粽子有各种各样的配料,吃起来的味道也不太一样,但是,我承认,这确实是一种美食,吃着粽子,我心里却不是滋味,因为家里的老人们是吃不上的,不是没有钱买,而是如今正是麦收大忙季节,从拔蒜苔开始,接着挖蒜,刚把大蒜收拾好,金黄的麦穗就要倒头,人们顾不上歇口气,就又投入更紧张的麦收中。现在有条件利用机械,人们不用再轧场,打场,但也要去抢时间,不能让熟好的小麦遭受雨淋。而这同时,大蒜地里套栽的棉花苗浇过一遍水后,在没有了蒜棵的遮挡下,如拔苗助长一样,嗖嗖的往上蹿个头,待小麦收进家,玉米播进地里,棉花苗们已经长势喜人,伸展着一圈圈的胳膊,在等着主人来收拾,从现在开始,一直到入冬,人们的时间大都耗在这些棉花棵上了。

端午节,屈原在汨罗江上仰天长啸之时,可是看到了终日辛苦的农人每年都是“今年盼着明年好,明年还是那件破棉袄”的境况,而那些饱食终日的寄生虫们却是锦衣玉食,欺压百姓,故而才愤世嫉俗,跳入江中,不愿与糜烂的政界共处……。

可是,不知屈原的魂魄是否看到,他上下求索的修行之道至今如何……

端午散文十篇 端午散文诗朗诵篇十五

这是我第一次将要在异乡度过端午节。

异乡,第一次,端午节,当这些词汇串联在一起的时候,落寞的感觉就像潮水一般慢慢地涌上心头。深夜,落寞,河流,当这些词汇融合起来的时候,脑海里便浮现出千百年前那个在汨罗江边哀婉吟唱的诗人。同样是异乡,同样是落寞,不一样的是屈原的落寞是国破山河碎,而我的落寞仅仅是对家乡的思念。屈原,是绝望,而我,是希望,所以他会纵身跳进江水中,但我不会。

不过,我心中的这种落寞的感觉很快便消失在来自家乡的温暖的言语中了。昨晚,在和结拜义姐蔡宇聊天时,我便向她隐隐约约地吐露了我身在异乡逢佳节的落寞。她听我这么说后,身在家乡的她的心里似乎有些难受,她说要给我邮寄一点端午节的礼物过来。我再三推辞说,千里迢迢,那太麻烦了,还是算了吧。可是她很固执,硬要我把通讯地址和邮编发送给她,我无法劝阻,也就只好乖乖地给她发了过去。没想到,今天下午,她就给我发来短信:礼物我已给你寄出来了,不过似乎要在端午节后才能寄到,真不好意思了。我立马给她回复过去:迟到,早到,都没有关系,饱含在礼物中的那份情,早已越过千山万水,来到我的心里。

说来有些奇怪,连续几天阴雨的兰州,今晚突然洒满了皎洁的月光。那月光,透过窗,静静地照进我的房间,地上,墙上,被子上,到处都是。我躺在床上,呆呆地看着这些月光,越看越感觉这些月光像是从家乡照过来的。眼泪最怕提到家乡,刚一触碰,我的眼角就莫名其妙地留下了泪水。心底有些淡淡的感动,泪花中闪现的是义姐甜美的笑容和温暖的言语。

异乡的端午节,即将到来。我想,有义姐远在家乡的祝福和在千里路途中的端午节礼物,这个端午节,我终究不会太落寞。

或许,这个端午节,我将忘记远古的屈原,忘记暮色里的汨罗江,只记住家乡的月光,记住遥远而亲近的温暖。

端午散文十篇 端午散文诗朗诵篇十六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端午节吃粽子,已成为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每到端午节,家家户户都飘溢着甜丝丝的粽子清香。这个时候,到哪家串门,都会提上一溜粽子。每逢此时,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至今还记得小时候,总是喜欢卷起裤脚趟着水去采粽叶,虽然辛苦,却很乐意,因为这样就不用花钱到镇上去买了。

老家的端午,一般都在农历初四的晚上,男人携家带口,把早就准备好的礼物和粽子装好,送到老丈人家,老丈人照例是要煮一大锅粽子、鸡蛋,末了,会把门墙上过春节贴的对联撕一小块下来泡成红水,再把鸡蛋染红,寓意红红火火。

那时候虽然物资匮乏,但池塘里的鱼、养的鸡鸭还是有,扛一张网,到池塘里撒一网,杀一只鸡,过节的肉菜就有了。园子里种得早的辣椒、豆角啊都去看过几遍了,为了这个端午节,硬是没舍得摘。过节正好尝下鲜啦。摘上一些花椒叶,和一些面粉,用油炸一下,真是鲜香美味。

如今,粽子花色更多,人们往超市直接买回家,送到东家,东家又提着送到西家,如此反复,送来送去,早就没端午节的味儿了。

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过过那曾经的端午

端午散文十篇 端午散文诗朗诵篇十七

穿越时空,时间定格在那一刻,此时,风云大作雷声轰鸣……

——题记

他缓缓走到了崖边,夕阳将他映在地上的影子拉得很长,他定神,望着西天快要消逝的一抹光亮,内心不禁泛起无限怅惘。

惨淡的风阵阵掠过,不时地卷起地上枯草的叶子,风中的他一袭白衣,襟带和那乱蓬蓬的发丝在风中舞动着,他收回视线,深沉地注视着远处,江面上那不卷涌起又迅速碎灭的浪花,此时,他深邃的目光中多了一分愤慨和无奈……

是呀,此时,昏君当道,恶臣主权,民不聊生,自己满腹经论,但毫无用武之地,一贬再贬,赤胆忠心,天地可见,望着日渐衰败的国家,他怎能不愁?

他为国家的衰败面担忧,为朝庭中的庸官而愤慨,为此时的昏君而愤恨,更为自己报国无门而无奈……

“空有满腹经论,空有赤胆忠心,叫我如何报国?昏君恶臣,让百姓如何安居乐业?……”想到这儿,他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紧接着,空中风云大作,电闪雷鸣,狂风怒号着,不断撕起着他的衣,江面上,浪花咆哮,不断地拍打着水中的岩石,惊起千丈水花……

“与其苟且偷生,不如以死明志!”此时,他的目光中,多了一份坚毅,一份沉着,似乎还隐隐有一分释然,他历经风霜的脸上,勉强扯出一个微笑,我想,那是他对自己一生辛劳的慰藉吧!

然后,他纵身跳入江中。“啪——”江面溅起了惊人的水花,空中仅有那残留的泪……

骤然间,大雨倾盆,长天哭泣……

端午节,寄托着人们无限的哀思……

端午散文十篇 端午散文诗朗诵篇十八

耷一拉着脑袋,急匆匆的走着,完全一副睡眼惺忪的状态。唉...友们见我这懒样,没准又会调侃道:你这丫头好像就一直都没睡醒过!呵呵....我也真像是中了睡魔的封印耶!还好的是,病发史只有离校的这两年。(*^__^*)嘻嘻……

今日,走在这条平日行人寥几的道上,颇感新奇——空荡的道路一换往日之装。地上铺满了艾草,香蒲,九节枫....空气里洋溢着的,也是这略带薄荷的草香味,慵懒的细胞也被唤醒了,神清气爽的感觉甚好!

看着商贩们忙碌的身影,亲朋结伴拿着庆节的礼品,及人们堆满笑意的脸庞,在不觉间自己已顺利的穿梭完一条街了。真的不得不发出一句感叹:端午佳节,确实是魅力非凡!

在端午节还未到时,自己猜想的这应该又是一个百无聊赖的节日。事实就是事实,一下子就把那无谓的闲扯推翻了,并且一点余念都不曾留下。只是可惜的是,我们这只沿袭了端午的吃粽子,吃咸鸭蛋,喝雄黄酒,挂香蒲艾草的习俗...而自己期许的热闹活动,赛龙舟从未开展过。没有经历过,因此会把这项活动想的异常的热闹,人们欢呼加油的声音,似乎会把耳膜震裂了.....

端午佳节是要和亲人们过的节日,里面是你侬我侬的关切,父母的碎碎念也会是这般的贴入心扉。中国人是不善言谈的,但中国人是善于抓时机的。因此,诸如此类的佳节,大家可要借此真切的表达彼此的挂念与牵叛哟!

一家人围坐一桌吃饭,真的很幸福!幸福,也就是如此的简单!

端午散文十篇 端午散文诗朗诵篇十九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突然十分想家了。想妈妈做的粽子,一个个甘蔗叶片所包裹着的粽子夹着一股子甘蔗的甘甜散发出诱人的清香。

记得小时候妈妈总会在给我们剥粽子的时候耐心的讲着有些久远的故事,有屈原,也有白蛇虽然有些早已被尘封在了记忆,但每每想起嘴角总会微微上扬内心涌动着满满的幸福!

其实以前离家很近的时候并不觉的什么,可是渐渐离家越来越远了直到回趟家都变成一件很奢侈的事的时候,突然发现原来我们对家的依恋是那么的深刻,为了求购一张回家的车票而半夜三更守候在电脑或者手机前,为了早一点回到家我们早早的去往车站,为了可以回家我们拖着重重的行李箱却丝毫不觉的沉重,因为家永远是我们最温馨的港湾,可以为你付出一切。

每天我们总会很忙碌,每天也会很疲倦,每天当我们拖着疲惫得身子穿梭在人群中间,我们内心总会十分的想家。想妈妈,想妈妈做的菜和饭,虽然我们并不能吃的太多,但是妈妈每次总会做的很丰盛,融化在味蕾的香满满的都是幸福。

记得每年端午的时候,除了丰盛的饭菜和香喷喷的粽子外,家家户户都会用艾蒿装点屋子,然后为家人涂抹上雄黄酒,偶尔也会小酌一杯但小孩子多半是不被允许的。一股子艾香带着一丝丝酒精的香味迎面而来,合着窗外开的正盛的金针花香,简直令人神清气爽!

又到了端午,真的好想好想快点回家,回到妈妈的身边,想妈妈做的粽子了。

端午散文十篇 端午散文诗朗诵篇二十

相比小时候,我的生活应该是好多了,但是我却有一种感觉:我越来越吃不起粽子和鸡蛋,因为它们越来越贵了。我现在可是房奴啊,精打细算着过日子。

想想小时候,在老家,端午节的时候,有吃不完的粽子,吃不完的鸡蛋,还有妈妈做的可口的油饼。那时不觉得怎样,而现在想一想,那真的是一种奢侈。

每年快到端午节的时候,母亲和姐姐们早早就开始准备包粽子了。包了好多好多,自己当然吃不完那么多,左邻右舍地送,村子里洋溢着节日的喜气。

在我们老家,端午节那天一定要吃荷包蛋。在我的记忆中,早上一起来,就看到母亲站在大口的锅边,一个一个磕着鸡蛋,不一会儿,锅里便飘起了白花花的荷包蛋。吃鸡蛋是不受限制的,完全按照自己的饭量定,总有多余的,不担心没有吃的。因为那时家里养了很多鸡,鸡蛋很便宜,一块钱13个好像,爸爸说太便宜了,卖了还不如自己吃,所以我们就放开肚皮吃,实在吃不完才会卖掉。

鸡蛋汤里泡上妈妈做的烫面油饼,撒上一些葱花,滴一两滴辣椒油,那是一个美味。

现在却吃不到了,虽然妈妈还在做,但是我却无暇回去,只能打个电话,倾诉一下自己如何思念妈妈的饭菜。

节日的喜庆只能在超市感受得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局限于物物交流。

传统的喜庆气氛离我们越来越远。飘渺成一张苍白的纸。

端午散文十篇 端午散文诗朗诵篇二十一

端午,我端起一杯雄黄酒。麦子急不可待,一个个倒在娘的怀抱里。发黄的雨季四溢流淌,稻种子也急着舒躺水田里。

我想起一个人,一个不入俗流的人,一个写楚辞的人。曲曲折折的平原路,丈量不完你宽阔的胸怀,你把汨罗江装在心中。从楚地汨罗江畔开始,一个古老的传说,穿越无数的历史云烟,沿着华夏的血脉在流淌。

五月,镰刀把自己磨得锋利,等待收割艾条,收割离骚。龙舟腾出空间,太沉的是粽子,包满娘的一颗心。

清香、忙碌、收获。厚重的季节,和我一同醉的人哪去了?吆喝声里,龙舟飞奔在屈子的脊背上,唱着九歌。

盼望五月初五。粽香里怀古,屈原似乎坐在我对面同醉。麦子羡慕地看着我们,蠢蠢欲动。一个微弱的声音传来,带我去写一首浪漫的诗歌。

回望处,我看见麦子的笑脸,在风中点着头。这时,忽然想起一条鱼,陪伴大夫的一条鱼,你饿否?我和娘为你准备好了粽子,鱼香肉丝味的,一定合你的胃口。别再吞噬屈原的灵魂,还我一首端午颂,我的思绪太枯燥。端着雄黄酒,一个人喝没有意思。

远处,一个身影背着五月,向我走来,太阳为他送行。汨罗江边,屈原端起雄黄酒。我大声唱起来:五月初五看龙舟兮,端午怀古杯中游,谁人解我意?向天问,我写的那篇九章怎么看不到,江中有没有?找到了,找到了。一个节日,一个人,一段辞赋。写在五月的日历上。

中国人端午啊!踩着无尽诗意而来,悠悠千年,美丽成了六月繁花。

端午散文十篇 端午散文诗朗诵篇二十二

端午节对农村来说,是个特别热闹的传统节日。当天,家家户户都会忙着煮粽子,吃鸡蛋,挂香袋,插艾蒿……

家里向来是分工明确的,母亲和奶奶负责包粽子,我与父亲便负责采艾叶。

端午的田野里长满了齐膝高的艾草,割上几镰刀,便是一小捆。接着到柳树上割柳条,到小溪边割菖蒲,找野花采露珠,装在玻璃瓶带回家。

一路上,东方放亮,抱艾而归的我们沐浴着晨曦,欢呼雀跃。到家后,父亲便忙着把柳条、艾条、菖蒲插于房门两侧,挂满门楣缝隙,再把多余的艾条摊晒在窗台上。经过这样的装饰,房门翠绿,空气清新,室内室外艾香飘逸。

中午时分,母亲端着煮好的粽子放在餐桌上,满屋飘着新粽叶的清香。一家人各自动手,解开粽绳,剥去粽叶,一边吃着粽子一边聊天,笑声充满着整个屋子。还要吃鸡蛋和大蒜。据母亲说,吃了大蒜煮鸡蛋百毒不侵,能够祛病,使得身体更健康;而且还把雄黄酒涂抹在耳边、鼻子、眼眉、手脖、肚脐、脚趾等等,昭示着今后可以防毒虫,不被侵蚀。

如今端午节被纳入国家法定节日体系,同时还是中国和世界双料非物质类文化遗产。这童年记忆里的梦也随着岁月的更迭和时光的轮回,渐渐地让我对端午节的由来和经久不衰的习俗,有了更深的感悟和理解。

端午节经过2000多年的岁月洗礼,依然有着其浓厚的节日氛围,这大概和我们国人守时令、重节气、讲传统有关。所以,在我看来,所谓节日,应该是一种传承,从奶奶传给父亲,父亲传给自己,自己传给子孙,世代相传。那一点能够触摸到的生命温暖,无论走到天涯海角,这飘着艾草香的有味道的记忆,都会刻骨铭心。

端午散文十篇 端午散文诗朗诵篇二十三

第二年的端午节时,是六月八日。

那段时间我还在老家。当时国家发生了一件大事,所有的学校都提前放假,但高考是正常进行的,忽然接到一封信,是直接寄到我所在的镇上来的,打开后才知道,这是我一位女同学,我曾经吃过她俩鸡蛋,当时信上说她在一个叫做南镇三中的地方复读,原本成绩还是很理想的,但不知道怎么回事,越是临近考试越觉得心里没底,好几次模拟考试都差强人意,希望我这个有经验的同学能给她一种指导,当然如果我方便的话。

我并不晓得她怎么知道我会在老家,也许是听别的同学说的,因为我已经回来很长的一段时间了,但是想起那两个鸡蛋的恩情,我特意跑到南镇去了一趟,很容易就找到了她,当时的南镇三中只招收复读生,就在一间看上去黑乎乎的教室里挤着三四十个人,总觉得有点难民的意味。

见到之后就是一番畅谈,说了足有二三个小时,看得出来她很高兴,甚至有点以身相许的意思,但这是不行的,她并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可以说除了我暗恋的女孩,高傲的赵同学真不怎么喜欢其他女同学,但是我懂得精神抚慰的重要性,当时还给她买了两本我认为不错的参考书,这就是还了两个鸡蛋的情谊。

端午一个月后是高考,我尽管不再去看她,但写过两封信,谢天谢地,那个女孩也真争气,当年南镇高中考出俩人,其中之一就是她,虽然只是中专,不过也算是有了归宿。

也不知道为什么,那年之后和她再无交集,听说她毕业后在外地工作,三十年过去,她可能已经忘记我这个同学了吧,我也甚至都忘记了她的名字,但那段故事依然清晰。

又到了端午节,其实吃粽子和鸡蛋都是形式,重要的是我们曾有过美好的回忆。

端午散文十篇 端午散文诗朗诵篇二十四

每年端午节的头一天,老伴儿都要亲手为家人包制一锅粽子。

老伴儿始终认为,吃粽子,还得是亲手包制的才好吃,才最有端午节的味道。

农历四月底,五月初。老伴儿就把包粽子所需的各种材料都给买了来。有米粒饱满糯米,红红的新疆大枣和颜色不一,酸甜不等的葡萄干儿,再买来上好的五花肉。当然,浓绿新鲜的棕叶,又宽又长的马莲,更是不可缺少。

老伴儿包制的粽子个儿大,三角形状周正,捆得结实,且味道存正。若是凉透了再吃,糯米qq的,大枣、葡萄干儿的酸酸甜甜;红烧肉的满口留香,称得上是我家的第一美食。

我家包粽子时,老伴儿绝不会让我伸手。她会一个人蹲在厨房里包上个把小时。然后再用炆火把刚刚包好的粽子煮上。一会儿的功夫,满屋弥漫着浓郁的棕香,让人急不可耐。

当然,我也不闲着。老伴儿包粽子时,我就找出早就备好的五色亮光纸,自己叠纸葫芦。这手艺还是小时候跟奶奶学的。尽管手工叠制的葫芦,赶不上机制的精致,却充满了返璞归真的端午节味道。

端午节这天,我必须起个大早,骑上自行车,去离家有一公里远处的机场上,把顶着露水的艾蒿薅回来,传说只有此时的艾蒿才能起到除灾去病的作用。

艾蒿采回来了,便摘一些艾叶儿泡在洗脸盆里用来洗脸,掐一枝艾尖夹在耳朵缝里,或者信手将其插在发间,剩余的艾蒿就用一根细绳儿绑好后悬挂在门框上。在配上叠好的纸葫芦,端午节的气氛便营造好了。

吃早饭时,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吃粽子,吃茶叶蛋。在浓浓的艾香中送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

端午散文十篇 端午散文诗朗诵篇二十五

粽香飘荡街头巷尾的时候,香囊、五彩绳也出现在街头小摊上。

记忆中的端午,奶奶必做香囊。她拿出布卷,精心挑选,那些颜色艳丽的丝质布头是首选。银锁状的香囊里装上从药铺买的香草,香味浓郁,可驱蚊虫。

弟弟的香袋相对来说复杂些。它除了装香草,还要装五谷杂粮,所以比香囊大,奶奶一般要用多块布头拼接,下边还要装饰一些穗子。奶奶用白布头做小猴,白头白身红腰带,里面塞棉花,胸前还抱着一个红桃,缀在穗子中间,滴滴溜溜的,很是好看。不过,这是男孩子的专利,也是他们事农桑的责任。奶奶满心喜悦地缝着,一针一线,把对子孙的祝福和期盼,也缝进了香袋里。

牛是我家的一大劳力,每年端午它也有香袋。奶奶用扫帚把牛身上扫得干净顺滑,慎重地把系着五彩绳的香袋挂在牛角上。她满眼慈爱地端详着那头辛勤耕耘的黄牛,摸摸牛头,拍拍牛身子。老牛很温顺地享受着她的爱抚,还会很亲昵地蹭一下她的手臂。奶奶满怀感激地说,这牲畜性子好,犁地拉车,再累的活也不撂挑子,最辛苦啦。我看看牛,想想家人,他们何尝不是一头老牛,拉着家庭的重车,任劳任怨。

听妈妈说,戴上五彩绳就不再怕蛇啦,所以我和弟弟的脖子、手腕、脚踝都缠得满满的。有时候,我给奶奶和妈妈也系上五彩绳,奶奶会略显羞涩地说:“老了,戴啥也不好看啦。”不过,她笑得很灿烂,那条彩绳里,也许有着她的端午记忆吧!

如今,每年端午我也会像奶奶那样给孩子们做香囊,我只是希望,希望把这些中国符号印在孩子们的心里,温暖他们的端午记忆。

端午散文十篇 端午散文诗朗诵篇二十六

啊,又到了端午节,这个传统的节日。

对目前的我而言,端午节和平时有两点不同:一是回宿舍的路上可以看见有摆摊卖粽子的;二是早上要发送n条祝福端午节的短信给朋友和老师。

一说到端午节,我就想到粽子,继而想到屈原,继而想到“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继而想到上中学时语文课被强迫背诵《离骚》,继而想到高考写作文时候的抓耳挠腮,继而我现在就想抓耳挠腮。

上高中时候,一次开学时候发新课本,清点完之后没事翻着新课本玩,突然发现旁边一个女生在那乐,问她为什么这么乐,她说“你发现没有,这个学期语文课只有两篇课文需要背诵,而且就一段”,继而我也跟着乐。

晚上组里组织一起出去吃自助,哎,在这个抠门的公司,上次组织吃饭都是年前的事情了,看看人家的公司,动辄就组织出去玩。

与往常不同,这次出去吃饭,总经理和技术总监竟然都来参加,对我们这个小小的研发组真实受宠若惊。上个星期组长就开会通知大家到时候一定不要请假。说实话,谁请假啊,着铁公鸡的公司,好不容易拔次毛,大家还不轮圆了腮帮子。

你看你看,大家中午都留着肚子兮;你看你看,中午吃饭的时候女生都去喝粥兮;你看你看,二姐再有两个月就生宝宝了,不照样挺着大肚子来参加兮。

挺钦佩总经理的。高处不胜寒,一个八百人公司的总经理肯定有我目前无法想象的压力和繁忙的工作,却还能在端午节抽空来鼓舞士气。可能这辈子我都不会达到他的那种高度,但至少我要尝试着学习他的那种一心多用的本领。

祝愿大家都能过一个美满的端午节。

端午散文十篇 端午散文诗朗诵篇二十七

端午的日子,在浓浓的棕香飘逝,在青青的粽叶上划过,在千针万线中溜去,在扑鼻的艾叶里散落。

直到送走放蜂的人儿,看见遍野的雪白槐花,闻见馨香的油菜花,才知道,端午要来了。

走进端午,满街的荷包挂满街市,造型别致,栩栩如生。

走进端午,各色的粽子布满店面,琳琅满目,余香袅袅。

走进端午,露珠在脆嫩的艾叶上流淌,草的气息扑面而来。

也许,两千多年前,那个因为国家灭忙,不忍苟活于乱世的伟大诗人,何曾能想到,满怀家国仇恨,无奈的悲壮举动,千年来令无数的人们缅怀祭奠。奔腾不息的汨罗江日夜向东,流过岁月的沧桑,流过历史的长河,却难以流逝人们对端午的向往。

端午的日子,是乡下五谷灌浆发育的日子,田野里,麦浪此起彼伏,穗头迸发,似射一向苍穹的万箭,射一向成熟和丰收。钻地的玉米,高粱拔地而生,静下心来,屏住呼吸,你仿佛能听见拔节的脆响。树木郁郁葱葱发疯似地疯长,无名的小草山花竞相生长怒放。

农人的端午,简单而充实,手修的荷包虽比不上出一售的万般精美,简单的造型,朴素的色彩,挂在孩子的前胸后背。五彩的花绳系满手腕脖颈,香草的余香,雄黄的气味,让乡下的端午充满淡淡的气氛和无尽的思念。

许多年前,自己不也是在祖母的精心打扮下,悬挂端午的物件儿,满村子乱跑,生怕别人不知端午的到来。与其说盼望吃粽子,倒不如说是盼望蜂蜜的香甜。

时光飞逝,转眼,端午的日子已经成为如今孩子的节日,他们只知道戴着荷包仅仅是好看,吃着粽子,只不过是品味生活的幸福。可哪里知道,屈原何许人也,汨罗江何方江河?

今天,过去的是端午,留住的却是对端午的感怀。

端午散文十篇 端午散文诗朗诵篇二十八

记忆清浅,岁月,是一条回不去的河流。过去式的美好,就像一杯老酒,一杯老茶。历久弥新,经岁月沉淀,醇厚且绵长……

阳光,微雨,潮湿拂过的山野,格外地鲜绿。红衣少女光着脚丫,背着小竹篓,半弓着腰,在山垅田间捡田螺。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不需要仄起平收。当薄雾轻轻地笼过端午的山垅田,那就是一首诗,一幅画。

原生态的村庄,土木结构的房子,零星地散落在山坡上或是绿树间。山间的小路上,开满了各种黄的、白的、紫的、红的,且知名的小花。在端午节前一天,房前屋后的草丛,会被锄得很干净,墙脚路边都洒上白石灰。以此为界,不让一些爬行动物随便闯入。

端午节这天除了门前要挂菖蒲,艾叶避邪。村里的家家户户,都到田间地头采些草药,也叫“去寒茶”。“去寒茶”由菖蒲,野菊花,鱼腥草,灯芯草,车前子,金银花,紫苏,薄荷,山苍柴等二十余味草药配制而成。生活在农村湿气大,“去寒茶”驱病避邪,去湿气、清热解暑、还能起到御防感冒。据说,必须要这一天采的才能达到效果。

儿时的端午节,午餐时肉粽是必不少的。壳薄肉脆的田螺,小溪里的鱼,半煎半煮佐以青,红辣椒,蒜头,薄荷。溪鱼的鲜美配上辣味辛香,可比得上山珍海味。可口的红烧肉,自家种的茄子,黄瓜,四季豆,还有山上摘的野杨梅。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过节,在孩提记忆中那就是头等大事了。

行走辗转于都市,穿梭在水泥钢筋的丛林中。现代工业的文明,原生态的村庄已然城镇化。新型农业,使许多物种都失去了它们的家园。相同的场景可以用影像记录,然而远去的记忆唯有用心记录。很多时候,美好和遗憾是并存的。

端午散文十篇 端午散文诗朗诵篇二十九

端午节来了,家家户户都是满堂喜庆,我家自然不会是个例外。一家人都在吃着粽子,看龙舟水上飞驰,谈东问西,丝毫不受外面蒙蒙阴天的影响。唯独我,轻捧一个粽子,深情凝视,有的是一声叹惋。

端午节的前夜,我出奇的感到寂静。花儿依旧随风摇曳,河儿依旧流淌,月光挥洒,似乎无声,都不想打破这片寂静。

早晨,太阳缓缓东升,却很快被乌云遮挡,像是刻意而为。牛毛细雨纷然飘落,小河上只有微波荡漾。迎着满怀的凉风,带着沉重的心情,走出家门,地上,已经有了水洼。

不经意间,眼光从水洼上扫过。我仿佛看见烽火狼烟,血光四起。片刻后,就只有一片沉寂了。一个正饮酒作乐的君王出现,满脸抖动的腮肉,尽是一片腐朽!

雨大了

国难当头,爱国志士上奏,却只是被君王随意应付,再见,其依旧是不思民间疾苦,国难当头,依旧是醉倒美人怀!

不禁想起了屈原,理解了他的无奈,爱国之心,总是全身热血喷涌而尽,也不会停止跳动!

直到衣服被完全打湿,才从思绪中走出。心儿不知为何,仿佛要从胸膛中跳出。摇摇晃晃的回到家中。

捧起一个粽子,轻闻,轻品,品味着粽子的香甜和创造它时背景下的忧伤。外面,与之完全不同的欢笑撞击我的心灵。

端午,请大家重新认识一下!它的创立,是为了纪念一个伟大不屈的灵魂与崇高的信仰,不是给人们一个欢乐的日子,而是要一片庄重、严肃,以示对屈原的怀念!纪念屈原,才是端午节的本质,可惜人们早已淡忘!

屈原呵!让你那颗沸腾的爱国心,化为一只鸽子,飞向充满硝烟的地方。

端午散文十篇 端午散文诗朗诵篇三十

端午节是我们的乡愁,而且是红、黄、蓝、绿、紫五彩乡愁。

作为北方人,在端午节的记忆里,没有赛龙舟和雄黄酒。三十多年前,我刚刚记事,那时生活都比较困难。作为小学教师,母亲白天要上课,晚上常常还要备课。要过端午节了,母亲更加忙碌。但无论多忙,母亲都会抽空,想方设法找齐红、黄、蓝、绿、紫五种颜色的线。有时家中只有一两种线,她就会到左邻右舍,和人家交换。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母亲将五种线拧在一起,分别系在我的手腕上、脚脖上。

年幼的我问母亲:“为什么要系这些线呢?”她抚摸着我的头说:“这叫长命线,是过端午节的习俗,能保佑孩子健康成长,一生平安,这些习俗要一辈辈地传下去。”系着五彩线,我在房间里欢快地跑来跑去。母亲就一边包着粽子,一边给我讲端午节的来历。夜深了,系着五彩线的我很快进入了梦乡,母亲则还在灯下备课、批改作业。

几十年后的今天,我到了母亲当时的年龄,她却一天天地苍老。但每年过端午,习俗一直没变。

又是一年端午节。儿子一如当年的我,妻子也仔细地把五种彩色的线搓成一股彩绳,系在儿子的手腕和脚脖上,一边系,一边说:“这五种线,分别是健康、吉祥、甜蜜、温暖、感恩。你要记住,这里面文化深着呢!”儿子欢快地看来看去,不停地问东问西,我和妻子耐心地解答。一旁的母亲高兴地说:“老一辈的习俗就这么一代代传下来。”

端午节,五彩斑斓,绚丽多姿,它相伴历史文化,相伴乡愁悠悠,让我们学会了感恩,学会了传承,让生活永远荡漾着亲情和温馨。

端午散文十篇 端午散文诗朗诵篇

“五月风飘艾草香,雄黄槲粽祭端阳。汨罗水载离骚恨,青史垂名万古扬。”这是我写的一首小诗《端午情》。如今,又是一年端午将至,大街小巷,到处都弥漫着浓浓的诱人的槲包香。

端午节吃粽子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一种方式。而在我的家乡栾川,人们是以吃槲包来纪念屈原的。槲包,就是用槲叶包上黍米、江米蒸煮出来的极具本地特色的美味佳肴。

槲包的特色在于包裹的槲叶,是槲树上生长的叶子。每年农历四月的下旬,村民们一有空,便呼朋唤友,一起到附近的山上打槲叶。打来的槲叶,硕大、肥厚,青翠鲜艳,不仅自家能用,还可以卖钱。听说有人专门收购槲叶,将它们出口到日本、韩国,那里的人称槲叶为柏叶,象征着吉祥如意、长命百岁。

每逢端午节,家乡的人们,或自己打,或从市场上买回几十把槲叶,准备好黍米、江米、红豆、芸豆、蜜枣等原料,提前煮好豆子,泡好米粒,再将经热水浸泡过的、搓洗好的槲叶码好,就开始动手包槲包。包好的槲包盛放在盆里或锅里,单等一大锅水烧开,即可放入锅里煮。半个小时后,便满屋飘香。

槲叶有防腐保鲜作用,而槲包的配料又富含维生素和其他膳食营养成分。煮好的槲包,软硬适中,老少皆宜,是独特的美味。因此,槲包已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渐渐成为端午探亲的必备礼品。尤其是在端午节做的,不用冷藏,也可放置一个月之久。

炎炎夏日中午,当你从麦田里归来,剥开一捆槲包,撒上几勺白糖,那凉凉的、甜甜的、香香的滋味,怎一个“爽”字了得!

端午散文十篇 端午散文诗朗诵篇

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全国各地的习俗大都相同,但也存在些许不同之处。在我的家乡,端午节可是十分的热闹,在粽香的萦绕下,平淡的生活竟也咂摸出些许滋味。端午的家乡,如诗如画,凭增了几分古典的气息。

每年端午,父母总会带我去外婆家,至于原因,大概是家乡的习俗。到达外婆家后,外婆总会将早已准备好的粽子端出来摆在我们面前。儿时的我不太懂事,总喜欢一马当先抢过粽子,自顾自地品尝那由一根细长的红线捆着的粽叶里的美味。后来,父母总会再三提醒我,要让外婆先品尝。

其一,这是外婆的劳动成果;其二,外婆是长辈。知道这其中的“奥秘”,我也收敛了些许,以后总是将粽子先放在外婆手中,让她先尝。母亲说,这叫“孝亲敬长”。粽叶外包的红线一定要用剪刀一刀就剪断,不能剪太多次,外婆说,这样今后的日子才能一帆风顺。

外婆家的后面,有一条细水长流的小河,至今我都未看到尽头。每至端午,对这条小河我总是“情有独钟”。将一片新鲜的粽叶放在清澈的河面,用手抚起些许水痕,看着这承载着我美好祝愿的粽叶随波逐流,我心中也会荡起些许涟漪,甚至幻想这粽叶是否会流向汨罗江,与当初心怀远大抱负的屈原会面呢?

当我走到外婆家的菜园时,看到母亲正在帮外婆择菜,两人相谈正欢。等到中午吃完饭后,母亲走到正在洗碗的我身旁,告诉我,老人家都喜欢身旁有儿女相伴,我们与外婆难得见几次面,端午节一定要让她开开心心的!我连忙点了点头,仿佛懂得了久经历史沉淀的传统美德——孝亲敬长。

领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品味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传承孝亲敬长的优良传统,我们正在践行中!

端午散文十篇 端午散文诗朗诵篇

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可热闹了!插艾叶、包粽子、做香囊……我家也不例外,今天一早,房间里就弥漫着一股浓浓的粽香味,奶奶早已准备好包粽子了。

只见绿油油的芦叶、雪白的米粒、让人垂涎欲滴的红烧肉、还有一些豆沙和红枣静静地躺在盘子里。我看着奶奶的动作,眼花缭乱,几秒就做完了,我吵着让奶奶教我。

粽子很美味,今天我一定要尝试做一个。我先用芦叶折一个小角,角要正正好好,折大了,米粒会从小角的缝隙里漏出来,折小了,米就放不下。我算好角度,折了过去,手指按在手里,接着我把一半的米粒倒进去,第一步就好了。

接着,我把一块沾满汁的红烧肉放了进去,我又用另一只手把剩下的米粒倒了进去,第二步又好了。

最后就是把芦叶盖上去,用绳子系好,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有点难,系绳的时候,我不知道先从哪边系,手忙脚乱,就求助奶奶,奶奶帮我托住,我小心翼翼地从这边绕到那边,在打上一个蝴蝶结,一个可爱的粽子完成了。

我越包越熟练,不一会儿,我和奶奶把各种馅儿都做完了。接下来,就是煮粽子了,奶奶把粽子放在水里,“咕嘟咕嘟”,粽子的香味全散发出来了,看着香味弥漫了整个房间,我馋得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一煮熟,我就让奶奶帮我拿一个,我剥开墨绿色的芦叶,只见雪白如玉的米饭和色泽鲜亮的红烧肉诱人极了,我大口的咬了上去,粽叶的清香,混着米粒的甜味,和红烧肉的咸香,那味道无与伦比。

我们一家人吃着我和奶奶包的粽子,开心极了!

端午散文十篇 端午散文诗朗诵篇

端一盘粽子,呈一枝艾叶,与你一起过端午。这不,我和老师同学们在学校度过了一个特殊的端午。

午后,微风徐来,端午节踏着跫音赴我魂梦之约。一缕叶的气息扑面而来,我倒抽了一口气,感觉得到血管里的血液流动在加快。

“预备开始,准备合拢”!张老师的命令重如泰山,如山谷中的洪钟传来,掷地有声,我们像打了强心针似的,迫不及待地推开桌子,嘈杂的碰撞之音似乎成了一曲桌椅交响乐。

很快芦叶分发到每个人的手中,湿漉漉的,抚摸过我们手部的每一寸肌肤,我笨手笨脚的学着家长们包粽子的样子,谁知,我反而成了东施效颦,样子很是狼狈。只好请四处奔走的同学朱子琪赐教。“这个嘛,小菜一碟!”她娴熟地手指勾住芦叶,巧妙地一弯,一个圆锥形的扎粽出现在我的眼前,简直是化拙为巧。

闻着糯米的香味,偷偷嚼着带来的香甜枣子,我恨不得马上就品尝自己的粽子!伙伴王怡卓用勺子从盆里挖出许多糯米,一把塞进弯曲的芦苇叶里头,一边高喊:“陆筱寒,看我的杰作,反正老师说不掉米就行了!”她自豪的话语中带着一丝趾高气扬,似乎完成了人生一件大作品。

朱子琪精益求精,离开我们小组又去其他小组求高人指点,而我呢,如同一颗闲棋冷子,说来就是“慢摇动弄心悄逝,事事相融也无事”。我朽木脑袋一会儿就忘记刚才的方法,拿起三四根剑形的芦苇叶,胡乱地包扎一圈,用一根绳子打了一个结。我正准备让我的‘外星生物’亮亮相,老师招呼我们上讲台合影留念啦!

时光荏苒,愿世界在此搁浅。钟表忘记了时光,我们忘记了流年。这次的包粽子活动是多么有意义啊!让我们踩着记忆的流星,寻找爱的落点。

端午散文十篇 端午散文诗朗诵篇

说到端午节,大家一定不会感到很陌生,唐代大诗人殷尧潘的一句:“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早就成了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

端午节又称重午节、端阳节。它与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华三大节日,端午节最早起源于农历五月五日。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各地说法不一。有说是为了纪念屈原,于是,热爱屈原的人们不愿让鱼虾吃掉起源的尸体,为了让屈原安息,就往江里投了许多食物。还有说是,源于古代百越地区对龙图腾的崇拜与信仰。于是,在五月五日包粽子、赛龙舟就渐渐成了当时古人们的习俗,这样的习俗就被一代一代的人们传承了下去,也就成立我们所说的端午节。

端午节为什么要包粽子呢?这是因为《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屈原的好朋友,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用五色绳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按照那位朋友的方法去做,世代相传,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端午节的食品。

每逢端午佳节,子女们都会带着老人们、朋友们共品粽子,共亿过往,闲忆家常,一起在湖面上赛龙舟,说说笑笑,老人们见到子孙承欢膝下,劳碌一生的辛酸也就随着笑声烟消云散了。

历代文人墨客,对端午节也是别有钟情的。宋朝作家文天祥的“楚人犹自贪儿戏,江上年年夺锦标。”表达了文天祥对端午节的喜爱之情;唐朝作家文秀的“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表达了他对屈原的同情之心;北宋张丰的“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表达了他对北宋的一片忠诚之心和对屈原的敬意。

最后,在这端午佳节里,祝大家过得健康、愉快、喜乐、平安。

端午散文十篇 端午散文诗朗诵篇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四大传统节日。为什么端午节,要定在五月初五呢?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屈原,在这一天遭人迫害,抱石跳汨罗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他,在这一天,会包粽子、赛龙舟、饮用雄黄酒、佩香囊等等。

今年端午节,我看爸爸妈妈在包粽子。我非常有兴趣,就搬了个椅子,坐在旁边学着爸爸妈妈的样子包粽子。拿起两片竹叶,用手把竹叶折成菱形,然后用勺子挖一点糯米,放进弄好的菱形竹叶里,中间可以放上自己喜欢吃的东西,比如葡萄干、瘦肉块、红枣等;然后再放一层糯米,再把两片竹叶合起来,最后用细线把竹片封好,松紧适度就好。下面就是煮粽子,煮粽子一定要水滚以后才落粽子,水要浸过粽面,待水重新滚起以后,再用旺火煮三个小时左右即可。在煮粽过程中不要添生水,煮好以后趁热取出。

在煮粽子的过程中,我们在电视上观看了龙舟比赛。只见河面上一条条龙舟有条不紊地停在那里,一个个龙舟健儿手持划桨,蓄势待发。龙舟大小不一,船手人数不一,一般是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头的颜色有红、黑、灰等色,均与龙灯之头相似,姿态不一。龙头高昂,硕大有神,雕镂精美,龙尾高卷。

就在此时只听裁判员一声枪响,一条条龙舟飞速往前划起来,岸上的人们为他们鼓掌加油。船手们奋力划着,不敢有一丝懈怠,舵手精准的调整着龙舟的方向,鼓手奋力地敲打着锣鼓,并且喊着口号一起加油前行……

不知不觉中,粽子的香味飘进了我的鼻子里,我急忙跑去厨房,看见妈妈正在取粽子,我拿起粽子剥去竹叶,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这个节日不仅教会了我包粽子,还让我上长了不少知识,真是一次难忘的端午节!

端午散文十篇 端午散文诗朗诵篇

说到端午节,大家都不会觉得很奇怪。唐代大诗人殷说:“谁说端午节呢?传闻屈原早已是家喻户晓的古语。

端午节也被称为重午节和端阳节。它与春节和中秋节一起被称为中国的三大节日,端午节起源于农历五月初五。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众说纷纭。有人说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热爱屈原的人不希望鱼虾吃掉起源的尸体。为了让屈原安息,他们往河里扔了很多食物。也来源于古代百越地区对龙图腾的崇拜和信仰。所以在5月5日,逐渐成为当时古人的习俗,这种习俗代代相传,从而确立了我们所说的端午节。

端午节为什么要做粽子?这是因为《初学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汉建武年间,长沙人夜里梦见一个人,自称是屈原的好朋友,对他说:你所祭祀的一切,都是被江中的龙偷走的,以后可以用艾叶包裹,用五色绳索捆绑。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按照朋友的方法做了,代代相传,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端午节的食物。

端午节时,孩子们会带着老人和朋友们分享粽子,分享过去,回忆他们的家常生活,在湖上赛龙舟,一起谈笑风生,当老人看到他们的儿孙在庆祝膝盖时,他们努力工作的痛苦就会随着笑声消失。

历代文人墨客对端午节也有特别的喜爱。宋代文学家文天祥贪图子弟,蒋年年夺金。表达了文天祥对端午节的热爱;唐朝的文学家文秀,笑不出楚河的空,所以洗不直。表示了对屈原的同情;北宋时,张峰国亡于今,天下只剩离骚,表达了对北宋的忠诚和对屈原的敬意。

最后,在这个端午节,祝大家健康、快乐、快乐、平安。

相关推荐

离婚协议离婚协议书标准版(14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

离婚协议离婚协议书标准版(14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

最新会计专业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报告(通用4篇)

报告材料主要是向上级汇报工作,其表达方式以叙述、说明为主,在语言运用上要突出陈述性,把事情交代清楚,充分显示内容的真实和材料的客观。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

2023年会计专业暑期社会实践报告(优秀4篇)

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怎样写报告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报告应该怎么制定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

个人社会实践报告100字(10篇)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报告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

学生犯错保证书200字10篇(优秀)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

2023年幼儿园中班家长工作计划 中班家长工作学期计划优质(10篇)

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又进入新的阶段,为了今后更好的发展,写一份计划,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准备吧!那关于计划格式是怎样的呢?而个人计划又该怎么

画杨桃的教学反思简短十二篇(汇总)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

幼儿中班家长工作计划下学期四篇(大全)

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很快就要开展新的工作了,来为今后的学习制定一份计划。写计划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个人今后的计划

幼儿中班家长工作计划上学期6篇(模板)

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成绩已属于过去,新一轮的工作即将来临,写好计划才不会让我们努力的时候迷失方向哦。怎样写计划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计划应该怎么制定呢?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