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贝贝文库 > 少先队工作计划 > 2023年湘少版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通用8篇)

2023年湘少版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通用8篇)

作者: 曹czj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湘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及反思语文湘教版六年级所有答案篇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生字新词。

2、了解蜘蛛的生态特征以及本文所用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

3、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本文生动的说明特色。

4、赏析本文生动行象的描写,准确凝练的表达。

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通过重音、停顿和语调表达自己对蜘蛛的赞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蜘蛛是怎样利用它的网抗御敌人和进行捕食的的,体会作者对蜘蛛的赞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研究学习蜘蛛是怎样利用它的网抗御敌人和进行捕食的。

2、学习一些说明事物的方法,并能学习使用。

教具准备:

幻灯片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请看这是什么?(出示幻灯片;蜘蛛侠)它是由哪种动物演变而来的?

师:(板书题目:蜘蛛) 关于蜘蛛我们了解多少呢?(出示幻灯片;蜘蛛介绍)

二、作者简介

周建人:(1888-1984),字松寿,又字乔峰。鲁迅研究家。自然科学家,浙江绍兴人。鲁迅的胞弟。

三、默读课文自己解决字词问题

(出示幻灯片:生字新词) 蚊 蚋 蜾 蠃 柞 蚕 怅 然 捆 缚 腺 体 提 防 蟢

四、阅读课文,讨论分析

(1)文章开头引用诗谜的作用是什么?

(2)用自己的语言概述蜘蛛捕捉食物的几种情形及其捕捉方法?

(3)文中说蜘蛛在生物界中是“名件”指的是什么?

(4)蜘蛛织网的生理机制是怎样的?

(5)文章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6)文中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五、品味语言:运用了 说明方法,作用

1、等到看看那飞将将挣扎的力量已弱,才靠近它的身边,把它细细的捆缚。有时捆缚的丝密到像一个布袋。

2、如果来的飞将是带枪的,例如蜜蜂,蜘蛛见它被网粘住,赶到前面,用丝向飞将身上绕一下,转身便走,恐怕被它的标枪投着。

3、它的腹中有数种腺,藏着液体,都能从腹部末端放出来。一种 叫做壶状腺,放出来的液体,遇空气凝结成丝,用以做最初的棚架和辐射线。一种叫做葡萄状腺,放出来的液体也固结成丝,用以做螺旋形的线。

4、蚕丝一股有一英寸的二千分之一粗。园蛛的丝细到只有大约一英寸的一万五到二万分之一的光景,比蚕丝细得多了。

七、 拓展链接

用第一口吻,介绍一只小蜘蛛,可以用课文的语言、资料。 例如:我是一只可爱的小蜘蛛,----------

八、学以致用

把你喜欢的小动物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给大家。


湘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及反思语文湘教版六年级所有答案篇二

1、积累运用语言心理神态动作和环境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的写作方法。

2、感悟文中儿童“中士”坚守诺言不失信的品质。

3、探究生活中的类似现象,联系自己的阅读,与课文作相同或相反的比较。

1、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 用一句话来说说文中的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1、圈出描写小男孩外貌的句子,进行圈划提问

a很小的男孩子,七八岁的模样。

b长有雀斑的小鼻子,他的短裤很短,不用腰带。

2、圈划描写小男孩心情的句子,小组进行讨论体会,交流。

a低下头,哭得又响又伤心。

b但是他连忙甩开了我的手,说:“我不能,我不能。”

c孩子又重重地叹了一口气说:“我想他们走了。”

d他快乐极了,快乐得甚至叫出声来。

3、圈划能体现我对小男孩看法变化的`词语,加以体会。

(板书:有病 笑出来 省悟 愿意“帮忙” 紧紧“握手”)

4、教帅小结:这篇文章就是通过这些语言,心理,神态动作等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1、学习了这篇文章,你喜欢文中的小男孩吗?为什么?

2、在现实生活中,你碰到过类似的事吗?

(与课文作相同或相反的比较,讨论守信的可贵,不守信用的危害)

1、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片段。

2、写一篇读后感。

湘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及反思语文湘教版六年级所有答案篇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6自然段。

2.通过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体会作者对装满童年记忆的小屋的留恋和喜爱之情。

3.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能力,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情操。

4.认识“秸、笆、沃”3个生字,会写“巢、沃、蹈、勾”等10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体会作者对装满童年记忆的小屋的留恋和喜爱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6自然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创设情境。

(播放歌曲《童年》)同学们,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宝贵的时期,童年给我们每个人都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请说说你童年的快乐时光。

2.谈话导入。

(多媒体出示画面“小屋”图片)在那绿油油的田野深处,有一间装满儿童作家王立春整个童年记忆的小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那间小屋,去感受作者对快乐童年的美好回忆。(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用“——”标出易读错和不理解的词语。

2.再读课文,说说作者在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写了童年时在小屋生活的快乐时光,表达了对那段童年生活的难忘之情。)

三、细读探究,品味感悟

(一)细读探究,体会小屋的简陋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4自然段),画出描写小屋的语句,想一想,小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汇报,概括出小屋的特点就是“简陋”。

3.体会小屋的“简陋”。

请找出关键词语,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小屋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在以下几处引导深入体会:

(1)门是“瘸瘸”的。

因为门是由“几根长短不齐的木棒结成的”,立不稳,所以是“瘸瘸”的,用“瘸”来形容这样简陋的门,拟人化的描写,生动有情趣。

(2)窗口是一只方方正正的大“眼睛”。

窗户只有一个,可见小屋的小;把窗口说成“眼睛”,又让人感觉到语言的生动,富有童趣。

(3)地上站立的两个箱子,木呆呆的,绿色的鼻子,总也不会笑。

用拟人的手法写箱子的笨拙。一切简陋陈设,在“我”的眼中,都是富有情感的,都是充满情趣的,都像是“我”童年的伙伴。

(4)北墙上挂着一面拥满半边花的镜子。

此处要向学生说明,镜子用的时间长了,背面的水银会脱落,留下许多斑块,就像花一样,把镜子上的斑块说是“拥满半边花儿”,可以看出在“我”的心里,小屋的一切都是美的。

4.请再一次快速浏览3、4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描写的?(由屋外到屋内的顺序)

教师小结:文中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有序的描写,小屋虽然简陋,读后却感觉充满了愉悦,处处流露着作者对小屋的喜爱之情。

过渡:这样一间简陋的小屋,为什么会让“我”终身难忘呢?

(二)细读探究,感受小屋带给作者童年的快乐。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哪些快乐?从哪些语句中能体会到作者的快乐?把相应的词句画下来。

2.前后桌4人小组交流画下的语句。

3.全班交流,感受作者童年的快乐。

预设:

(1)伙伴们在小屋里玩耍的快乐。

从“震天动地地喊”“扭着荒诞不经的舞蹈”“莫名的喜悦”看出“我”和伙伴们玩得自由、尽兴。小伙伴们在一起,不需要什么好的游戏形式,没有像样的玩具,就是放纵心情,就是释放童真,就感到无比的快乐。这种快乐,让“我”终身难忘。

(2)在大自然中找到的快乐。

在第6自然段中运用多个“abb”式词语,写出了令“我”神往的小屋外的世界。语言生动,富有韵律。

第7自然段中连续几个“拼命”,真切地展示出了“我”玩得是多么的尽兴。段尾的反问句,更是生动地写出了我对外面世界的留恋。

(3)深入探究:写难忘小屋,为什么又要写小屋外面的世界给我带来的快乐呢?

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让学生明白,这是为下文在小屋中读书,体会书给“我”带来快乐做的铺垫。尽情玩耍的年龄,也是需要学习、读书的年龄。先有了“心野野的撒在外面”,再有下文的妈妈要把“我”的心拢回来。既想着要在外面撒野,心中又放不下小屋,所以作者说“梦里我变成小鸟要飞了,小屋却系在翅膀上,好沉好沉”。

(4)在小屋里听书、读书的快乐。

喜欢听妈妈读书,让“我”了解到书中的故事,书中的世界;自己读书,心被紧紧地栓在了小屋南角的那个装满书的箱子上。所以这时的小屋是满满的。

4.从5—9自然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朗读。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朗读情况,教师适时指导,要读出愉悦、欢快的心情。

过渡:小屋,不仅仅养育了作者,也给了作者难忘的童年时光。当作者要离开这与他朝夕相伴12年,给了他无穷快乐的小屋时,心中又有着怎样的深情呢?到文中亲身感受一下吧。

(三)细读探究,体会作者离开小屋时的感受。

1.学生自由读文,想一想,从哪看出“我”不舍得离开小屋?

2.读文后交流读书收获。

(1)从“车轮卷起一股烟儿,泪扑噜噜掉”看出对小屋的不舍,“我”是流着泪离开小屋的。

(2)从“小屋小了”“小屋远了”看出对小屋的不舍,从“小了”“远了”可以感受到“我”离去时,眼睛一直在望着小屋。

(3)从窗子“愣愣地望着我”和大门“傻傻地踮着脚”看出对小屋的不舍,这样的表情描写,表面是写窗、门,实际是写“我”离去的心情,自己不明白为什么要离开。读了让人感到离别的惆怅。

(4)“我”长大了,可念念不忘小屋,要背着小屋去逛大海,更深切地表达了“我”对小屋,对童年时光的怀念。

3.朗读指导。

请同学们选择感受深刻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四、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1.请你再一次浏览全文,此时作者笔下的“小屋”又让你有了怎样的感受?

(物质生活贫乏,但精神生活异常丰富)

2.谈一谈在你的家里,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5、6自然段。

2.小练笔:写写你自己的小屋。

第2课时

一、回顾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5、6自然段。

3、通过学习课文,你有什么感悟?

二、积累内化

1.学习生字、

(1)先独立认读要求会认的字,同桌之间互相考一考,认一认。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扩词练习。

(3)指导书写。

学生汇报生字的写法,教师重点指导“巢”的字头部分是3笔写成,注意收笔,不要写得太宽。

2.练习,比一比,再组词。

蹈()躁()睬()蜗()

滔()噪()踩()锅()

3.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三、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童年印象最深刻的片段或童年最有意义的事。举办“童年的记忆”交流会,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时光的情操。

湘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及反思语文湘教版六年级所有答案篇四

1、积累文言词句:甚、自、予、焉、者、鲜。

2、疏通文意,理解作者心中中正耿直的君子之道。

3、理解作者通过描写莲花美好形象来表达作者对高洁品格的追求,从而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并体会对比烘托的作用。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学习烘托的写法。

ppt

1、今天我们学习新课《爱莲说》,说说课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解题:爱莲说,阐述喜爱莲花的道理。“说”, 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或阐述道理。

简介作者,理学鼻祖。重思考,讲道理。

1、抽读课文,抽查难译的字词句。

正音:明确:蕃(fán)、淤(yū)、濯(zhuó)、清涟(lián)、亵(xiè)、隐逸(yì)

特殊句型:判断句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作者所喜爱的莲花形象: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齐读)

释义:

染:沾染。 濯:洗涤。 清涟: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亭亭:耸立的样子。 净:洁净。 植:树立。 亵玩:玩弄。

归纳:

莲花:高洁(不同流合污、不攀附、挺拔、笔直)、亭亭玉立(端庄)、表里如一。

作者对莲的喜爱,不仅仅是把莲当花一样来喜爱,而且把莲比作人中的君子来爱。

1、快速阅读课文,交流讨论,具体说说作者眼中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抓住特点,概括。

主要从外形、香气、气质来阐述。

外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中间是空心的,贯通(儒道佛通畅)。外面是笔直的茎秆,一茎一花,专一,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亭亭净植”,植:树立,具有特立独形的外表特征,高挺也告诉我们作者具有独特的、表里如一的性格。

香气:“香远益清”,莲花香淡而不俗,在清风的吹送下发出清幽的.香气。暗示着作者的高尚品质。

气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清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端庄,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但是不沾染污秽,在清水中被洗涤过,也不显得妖媚,只可以让人远远地观赏,而不能被人玩弄。从这两句话中我们体会到作者喜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行,也暗示着作者的性格。

2、托物言志”

归纳概念

古人常用的写作手法,它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在文中,描写莲花的句子和君子有很多相似之处。

为学生提供其他“托物言志”类文章。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问松高直,待到雪化时。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中。

明确:对比,烘托出莲花的高洁。牡丹,喻权贵;菊花,喻隐士。

湘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及反思语文湘教版六年级所有答案篇五

1、认读8个字,分角色朗读课文。

2、了解能干借钱,遵守诺言还钱的事情,说说感想。

3、懂得做人重要原则之一就是兑现诺言。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说说感想。体会做人重要原则之一就是兑现诺言。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说说感想。体会做人重要原则之一就是兑现诺言。

教学过程:

一、练习把课文读正确。

1、自己练习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看认读字表,或者查字典。不好读的句子画出来,多读几遍。

指名读课文,随时进行正音。

mēng(蒙人)(瞎蒙)

蒙měng(蒙古)(蒙族)

méng(蒙哄)(蒙蔽)

2、交流读书结果,把不好读的句子与大家一起交流。

上面密密麻麻地记着某年某月借谁多少钱。还画着勾勾圈圈,字迹虽然歪歪扭扭,但清清楚楚,里面也有我的名字。

尊严的重要成分就是兑现诺言。

3、指名读课文,随时纠正错误。

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全文线索。

1、自己读课文,想一想全文写了什么事?是分几部分叙述的?

板书:能干————我

好朋友

能干————我

借钱,有诺言

能干————我

准备还钱

能干————我

还钱,兑现诺言

能干————我

赞兑现诺言

三、细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说说感想,体会做人重要原则之一就是兑现诺言。

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的那些内容最让人感动,并思考为什么感动?

2、交流。

生可能说:

他进屋后,我们热情地聊起来,他从公文包里掏出一个作业本,翻给我看,我大吃一惊,那是他小时候向别人借钱的账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着某年某月借谁多少钱。还画着勾勾圈圈,字迹虽然歪歪扭扭,但清清楚楚,里面也有我的名字。

生可能说:他饱受了继母的折磨,后来,继母得了一种怪病,为治病花光了家里的钱。小小年纪的能干靠卖冰棍、捡破烂、借钱为继母治病。

四、说说自己的感想。

1、假如你就是文中的“我”,听了能干讲的故事,想对能干说什么?

2、围绕“诺言”,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感想。

3、简单地写写自己感想。

五、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写一篇读后感。

湘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及反思语文湘教版六年级所有答案篇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赏析文中重点语句的表达特点,体味文章悲壮激越、肃穆深沉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指导朗读,读中品,读中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和认识为了谛造我们幸福生活,中华民族所付出了的巨大代价,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奉献社会的使命感。

重难点

1、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品析中体味文章悲壮激越、肃穆深沉的情感。

2、体会作者是如何从理性认识升华到内心的情感认同,从而激发学生的使命感。

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渲染气氛。

2、学生品读,体味情感。

3、学生解读,理解内涵。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文本

二、初次析题,整体感知

【学情预设1】

1.作者读碑,读的什么碑?(人民英雄纪念碑、九龙泉烈士纪念碑)

2.这两座碑之间是什么关系?试从文中找一个句子来表达。

【学情预设2】

1.作者读碑,读的什么碑?(人民英雄纪念碑)

2.作者读了几次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什么第一次没读懂?

3.这两座碑之间是什么关系?试从文中找一个句子来表达。

三、品读文本,体味情感

1.学生找出文中能表达作者第一次读人民英雄纪念碑情感的句子并分析。

2.学生齐读,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的内容。

3.学生从描写九龙泉烈士纪念碑的语段中找出最能打动自己的语句进行朗读。

4.教师引导学生品读重点语句,体味作者的情感。

5.教师导入情景,再读碑文。

四、再次析题,升华情感

1.再读人民英雄纪念碑时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2.悲壮感从何而来?使命感是什么?

3.作者心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还象征了什么?

4.联系生活实际,学生谈使命感。

五、拓展延伸,课后练习

湘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及反思语文湘教版六年级所有答案篇七

创意说明:读写互动是本设计的特点。在写作实践中,学生可以感知为文之不易,从而刺激理解课文的热情;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一定的方法,再进行类似题材的写作,学生的作文质量必然会有所突破。

教学步骤 :

一、 看录象写作文(课前不作任何预习)。

播放一段腰鼓表演的录象(最好是在黄土高原上表演的),然后让学生进行课堂写作。要求:尽量再现看到的画面;有适当的想象的画面;15—20分钟完成;300字左右。

二、 对比研读。

1、请学生代表展示自己的现场作文。

2、对照《安塞腰鼓》的配乐朗诵,看课文。

3、仔细阅读课文,将自己的作文与刘成章的《安塞腰鼓》进行比较。

4、畅谈比较结果。

布置第二课时前的作业 :《安塞腰鼓》美在何处?

三、 品《安塞腰鼓》之美

1、交流课前所做的作业 。

语言美(音乐美)、画面美、力量美等

2、学一点写作技巧。根据自己的阅读感受,从文中学一点可资借鉴的写作技巧。强调:语言是外壳,深入了解被写作的对象是关键,同时还要有丰富的想象。

四、 延伸写作。

播放一段其它类型的精彩的舞蹈录象,让学生根据所看录象进行写作,注意借鉴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中的一些写法。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

《三国演义》第五回(节选)

罗贯中

湘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及反思语文湘教版六年级所有答案篇八

《月光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

2、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继续练习标画重点词句,练习品词品句。

4、认字8个,写字7个,继续练习摘录笔记独立识字。

教学重点:

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2、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

教学难点:

1、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教学准备:

1、贝多芬的资料。

2、奏鸣曲《月光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瞧,你们一个个坐得多有精神呀!老师相信,今天的你们,一定是最棒的!对自己有信心吗?

非常好!

俗话说:水是故乡甜,月是故乡明。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那皎洁的月光总能引起人们无限的情思。唐代诗人李白就曾写下一首和月光有关的古诗--《静夜思》,你们能把它朗诵出来吗?

听了你们的诵读,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这样的画面:月光如水,轻轻地洒在床前;诗人站在窗前思念着远方的亲人。

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一篇和月光有关的课文--《月光曲》(教师板书,学生回答)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步感知,学习新课

在二百多年前,德国有位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过许多的乐曲,《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那么,这首《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91页,齐读第一自然段,并说说从第一自然段当中你知道了什么讯息。

学生交流有关贝多芬的资料,教师相机补充,并进行小结。

贝多芬资料: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波恩。是伟大的德国作曲家、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被世人尊称为“乐圣”。十岁举行首次公开演奏会,十二岁开始作曲,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主要作品有交响曲9部、钢琴奏鸣曲32首、钢琴协奏曲5部,小提琴协奏曲1部,弦乐四重奏16部。

贝多芬曾说过:“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幸福!”那么,他是不是真的这样做的呢?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学习2-3自然段

请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朗读段落,并拿起你们的笔,写出你们的问题。(教师提示朗读要求:一是把音读准;二是读得流利;三是不断地诵读,直到明白为止。)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问题,教师补充说明。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当时的环境怎么样?(结合上下文理解“幽静”的意思)

(2)抓住“断断续续”来理解:你从这个词语中了解到什么?

(3)“断断续续”的琴声吸引了贝多芬“驻足倾听”,却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有没有同学愿意扮演两个兄妹进行分角色朗读?

其余学生思考:你从两兄妹的对话中感受到什么?

(4)驻足倾听的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心中会有什么想法?

(5)教师板书:听曲

2、学习第4-6自然段

(1)听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是怎样做的呢?(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

(2)贝多芬要做什么?(教师板书:演奏)

(3)他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奏一曲呢?

(4)盲姑娘听完以后,心情怎样?(激动)

她是如何评价贝多芬的演奏的?(指导朗读。)

为什么她能如此地断定演奏者就是贝多芬本人?(弹奏纯熟,感情深厚)这说明了什么?

(5)贝多芬听到盲姑娘这样说,心情起了什么变化?(深深打动如大海的波涛)(与穷人的心意相通,对生活和音乐的热爱,使他与兄妹间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

于是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指导学生朗读)

3、学习第7-10自然段

正在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景色发生了什么变化?(月光照进窗子来,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的清幽。)(教师指导朗读)

这一切使贝多芬觉得心中充满了温馨和祝福,也激起了他创作的热情。(教师板书:创作)

那么贝多芬创作了什么曲子?究竟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描写《月光曲》内容的语句。

学生浏览课文查找有关内容。

汇报查找结果,教师出示相应语段。

(1)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明确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月光下大海的景色。)

(2)你是从哪些语句知道的?(从第九、十自然段中找出有关语句: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

(3)教师出示上面两段文字,提问:这两段文字向我们展示了几幅画面?

(4)学生自读这两段话后进行四人小组讨论。

(5)师生交流找出如下四个画面:

画面一: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引导学生简要概括后教师板书:月亮升起)

画面二: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教师板书:月亮升高)

画面三: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教师板书:风起浪涌)

画面四: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教师板书:风平浪静)

(6)随着乐曲的旋律,月光照耀下的海面这样变化着。你能不能通过你的读把这个变化表现出来呢?放开声音,各自练一遍,把海面上的四次变化用不同的语调读出来。开始。

(7)学生各自读练习读课文。

(8)指名学生分画面朗读课文,说说自己读课文的体会,引导学生感受乐曲旋律的变化。

①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

评议朗读,体会句意。

②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

③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

指名读,提问:此时你感受到了什么?(此处描写的是波涛汹涌的海面,曲子的旋律是激昂的,所以语调应该快速而有力。“忽然”说明时间很快,所以应读得快,“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也要读得快,而且有劲。教师板书:激昂)

④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

指名读,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此时海面已经风平浪静,乐曲将要结束,所以语调要柔和、缓慢。教师板书:舒缓)

(9)教师:《月光曲》的旋律真是这样的吗?让我们再一次去欣赏这首曲子。

(10)配乐朗诵这两段文字。学生小声地练习自读。

(11)教师:月光下的大海千变万化,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了吗?(不是,是联想)谁的联想?(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

(12)教师:你从哪儿看出这是他们的联想?

(13)出示句子比较: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她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①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第一句多了一个“仿佛也看到了”,两句话的意思不一样。)

②为什么要加上“仿佛也看到了”?(因为景象不是真实的,是妹妹的想像,同时妹妹是个盲人,她看不见。)

③教师与学生采用接读的方式体会破折号的作用。

(师)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生)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破折号后面的部分是对前面部分展开的联想和想象)

④练习用“仿佛”造句。

看着那一轮明月,我仿佛。

(14)全班朗读。

4、学习第11自然段

这美妙的《月光曲》使兄妹俩深深地“陶醉”了,(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意思)以致于贝多芬已悄悄地离开了,他们还不知道。贝多芬为什么不辞而别?(教师板书:谱曲)

当兄妹俩从音乐中清醒过来后,会交谈些什么?(请两个学生扮演兄妹进行角色会话)

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传说”与第一自然段的“传说”起了什么作用?(首尾呼应)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出示句子:假如贝多芬,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①假如贝多芬不会作曲,音乐记忆力不强,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②假如贝多芬没有丰富的想像力,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

总结:从听兄妹俩的对话,听盲姑娘弹琴,激发了贝多芬创作灵感,非凡的音乐天赋和才能使他创作出了《月光曲》。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贝多芬是个伟大的艺术家。

相关推荐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优质教案设计(5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

2023年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优质教案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全册(四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

2023年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优质教案及反思通用(三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 人教版级上册语文教案实用(9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既然教案这么重要,那到底该怎么写一篇优质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

2023年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 人教版级上册语文教案四篇(通用)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人教版六年

2023年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及反思八篇(优质)

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最新最新版湘教版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通用(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

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及反思 语文湘教版六年级下册所有答案8篇(大全)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

六年级上册语文名师讲解 六年级上语文优质课(优质九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2023年六年级上册语文名师推荐教案电子版(大全六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