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贝贝文库 > 法律文书 > 最新往事并不如烟散文 往事并不如烟作文素材通用

最新往事并不如烟散文 往事并不如烟作文素材通用

作者: 曹czj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往事并不如烟散文篇一

晚秋流景愁煞人,歌声如梦忆伊人。我想起了我的那段甜甜蜜蜜、如梦似幻的初恋往事和我那恬静美丽、柔情似水的嫦娥姑娘。 红尘中,总有一次遇见,会唤醒朦胧痴热的爱恋,它能穿透流年小陌上那道瑰丽的彩虹。恰好那一眼,就是开始。一对初涉爱河的男女,相遇,是件浪漫、美丽、甜蜜的事。两颗痴热、诚挚、娇嫩、纯洁的心,互相等了若干年,盼了若干年,眷恋着前世的印记,缠绵着今生的情缘。相见,便是倾尽生命之全力的守候与心愿,如同花儿遇见了春风,如同杨柳遇见了水岸。从此,春暖花开,杨柳依依,相濡以沫,不离不弃。

如花美眷,终敌不过世态炎凉,人情冷漠。春去秋来,那年晚秋,我们甜蜜的爱情成为往事。我痴心爱恋的姑娘,远嫁他乡,徒留我无尽的思念。 人世间,有一种爱叫相思。痴心爱人,天隔一方。两地思念,两心忧伤。久久地遥望,默默地守候,只等得,落红满地独徘徊,凄雁南飞泪千行!

漠漠轻烟上小楼,寒气袭人已晚秋。残叶满地梧桐院,帘卷西风人空瘦。万里悲秋常作客,不见伊人思不休。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添新愁。天若有情天亦老,痴爱如初情悠悠。愿入幽梦会伊人,缠绵天长与地久!

2.往事凌乱散文

6.往事优秀作文

8.往事小学作文

往事并不如烟散文篇二

最初,听说相见不如怀念的说法,觉得还挺有诗意的美感。可后来认真思索过了,却忽然发现,怀念还是不如相见。

没有相见,就不会有怀念。怀念是由相见派生出来的一种内心情感。

只因为相见太美好,才会有对相见的无限期冀,也才会让人疼疼地去怀念。

相见,是共处。

与亲人共处,享受的是衔怡弄孙的天伦之乐,充满了祥和之意。

与恋人相伴,享受的是爱人间耳鬓厮磨的亲密甜美,充满了诗情画意。

与朋友同在,享受的是互相扶持互相关心的彼此支撑的快慰。

这些幸福和快乐的感受,都是需要相见共处才能实现,没有了相见,就无从体会其中的任何美好。

怀念,则是一种以曾经的相见为载体的一种心理活动。这个心理活动是一种以痛苦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美好感情。

值得的相见,才会被怀念,那些痛苦的'不好的人或事,没谁喜欢去怀念。

因而,可以断定,被怀念的人都是幸福的。

之所以会怀念,是因为暂时或长久甚至永远地失去了相见的机缘。

这样说来,怀念是一种期冀也是一种失落。

期冀和失落,一个是还没来,一个是已经不在。

都不是现在,所以,都没把握。

只有相见,才是现在能够拥有的。只有拥有了才能体会其中的滋味儿。才不需要去怀念。

所以,若能因拥有而幸福,千万别非得标新立异地去用分离而生出怀念的美。

无法再见到的,吃不着葡萄,就用假想葡萄是酸的,糊弄糊弄、安慰安慰自己,倒也没什么可非议的。

可是,无论怎么自圆其说,相见不如怀念,至多也就是对自己实施的一个精神胜利法罢了。

不该见的不能见的,如果心脑都好使的,对方又是值得如此付出的,那就去怀念。终归怀念还是一种心灵慰藉,何况,也许,有朝一日,还能相见呢。等到真的相见了,那些怀念的日子,可就都是回忆中的美好话题了。

该见的能见的,无论是亲人、恋人还是朋友,一定要见。活在当下,把握住现实才是最幸福和最快乐的。

往事并不如烟散文篇三

12年间,没有任何联系,就那样以为会慢慢忘怀彼此的生命里曾经出现过。没有想到,那一天,她上网看到一个短信息提示:他说,加我,我是xxx。她很惊讶,不敢贸然加那个q号,于是又问他,你是怎么联系到我的,他说,这么多年,我一直在找你,可是始终联系不到你。最近通过腾讯校友网终于把你找到了。

哦!原来如此,她真的好激动。她其实也一直没有忘怀他,那个名字一直在心底,从来不曾忘怀。

他进了她的空间,看她的空间心情,看她的照片,看她的日志。他好像想要把曾经错失的12年时光补回来。

他说:这么多年了,你没有变,还是那样苗条标致,只是比以前更时尚更开朗了。

她说,你变了,变得比以前胖多了,也比以前更能说会道了,以前的你,话很少的',,我不说话,你基本不会主动说话的。我以为,那时候的你,对我不是很在乎。

他说,我就是内向,有些话,心里明明知道的,就是不知道怎么说,怕说错了,你会赌气。你那个时候很敏感,总是很容易赌气。临毕业时,我问过你,你愿不愿意跟我回老家发展,你说,你要回老家的。所以,我后来就没有强求你。

她心中一惊:我当时这样说过吗?我怎么不记得呀?

他说:你说过的每一句话,我都记得。我们相处的点点滴滴,我都记得。没有想到,你没有回老家,依然留在我们上学的城市。更加没有想到你经历了这么多艰辛。知道你过得这么辛勤,我很难过也很心疼。要是我当时多一点坚持,你就不会这么辛勤了。他刚知道,她多年前就离婚了,独自带着儿子。

他们同时感慨道:初恋时,我们不懂爱情,在那么美好的年龄,只收获了一段伤感。

她说:知道你现在家庭幸福,事业成功,为曾经爱过你而高傲。

他想过来看她,她说,相见不如悼念。有些美好,一旦错过就不再。你有你的世界,我有我的方向。我们就这样对着星空,默默地为彼此祝福就好了。他同意了。

我想要一只毛绒娃娃。他说:好,就让娃娃代替我来陪伴你。

2天后,他打来了电话,问礼物收到没有。她说,已经收到了。她是一路高兴地抱着跟她差不多高的娃娃和玩具回家的。她感到又回到了12年前。到家后,她抱着娃娃,泪水悄悄滑落。

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面,也许永远都不会晤面了。

有一种想念,叫做避而不见。

往事并不如烟散文篇四

丁酉正月,三阳开泰,寅泰春雨,鸿禧继来。前日方华,参加婚礼,时代气氛,红火场面,使我浮想联翩。四十年前,我的结婚时态,如昨闪现。

?那是一个一阳复生的冬月,农家小院内迎来了我的新娘。在大操儿的指挥下,简约而麻利地完成了所谓新婚典礼。

大家常在影视剧中看到的那一幕仿佛就在眼前:庭院中、天地堂前、新婚夫妇并肩而立、脚下是一条红色褥子。大操儿高喊: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入洞房!

之后,新娘子洞房换妆,再给亲戚或族间长辈行礼,受礼者也有几角钱的红包。祭祖是在婚宴后,由长辈陪同新娘上坟,给祖先们行过大礼,冥冥之中,也算是得到了祖先的认可。

相比现代婚礼就简单多了。没有花篮锦簇、气冲斗拱、铜鼓洋号、高音喇叭、灯光银屏等,更没有专业司仪、婚庆公司、典礼大厅等,这或许就是时代的差异吧。

那个时代,讲究一点的,在婚礼上由媒妁讲两句,或族间长辈讲两句就算是比较隆重的了。夫妻间没有恋爱心得和体会,更没有信誓旦旦的海誓山盟。婚礼上,既没有司仪那慷慨激扬的典礼辞,也没有证婚人娓娓动听地证婚辞。因为绝大多数夫妻,都是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前提下而结合的,既没有古书上所讲的“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也没有现实的“拥抱接吻、共浴爱河”,似乎就是完成一件使命、一件承载和繁衍历史的使命。

有人要问:没有自由恋爱吗?答案是肯定的,但多被世俗视为大逆不道、伤风败俗!有的还被家长逼迫地四处逃逸,有的被族人痛打......真正结为自由伉俪且被世俗所承认的可谓凤毛麟角。有所谓坚贞不渝的,也只好私奔或缓期得到家人的认可,不然“棒打鸳鸯”一词就不复存在了。

那时结婚前也“择吉”,即看好日,由善通阴阳八卦的老先生,按照所谓“老黄历”或是诸葛亮的“马前课”选一日子,定一时辰,写一喜帖送给女方。喜帖上书:兹定于x年x月x时迎娶,轿口x方,忌xxx属相等字样。时辰一般都选在“寅卯”,不同于现代的“辰巳”之间。因此娶亲那天,有的人家为了赶早,迎亲车队到达新娘子家也仅过子时,难免要“叩打柴门”,使人感到夜深人静的惊怵,然“匪寇婚媾”(易·屯)。有的是辗转亲戚家等待,等待女方家开门。当东方欲晓,就基本结束了整个迎娶过程。

?赶早娶亲,似乎是一种习俗,沉浸着美好的企盼。特别是同村有两家以上娶亲的`,在时间的争早儿上各不相让,有的还别出心裁,故意给别家制造麻烦或设置障碍,以延缓别家的娶亲时间,为自己家争个好彩头,回想起来真是令人忍俊不禁啊。

迎亲车队,绝没有现代轿车的迤逦壮观,就连使用拖拉机的也闻所未闻。村里条件好一些的,胶皮轱辘大车算是顶级的!四乘之车算是超级的!使用驴骡牛车者不为少见。有的村及生产队,由于没有副业,连胶皮轱辘的大车都置办不起,仅有的数辆车,还是纯木制的,可谓“柴辐木轱、木辕柴帮”。此车经过,阡陌通途之间赫然留下两条深深的车道沟儿,还有那宛如元宝壳的脚蹄窝。

“催妆”那天,即结婚头一天,各生产队的车把式们就已经忙碌起来,要扎车棚的,即用竹板长条儿在车厢上面扎结成拱状,至少要三拱成排,之后在上边蒙上炕席,两端缀上布帘,或是后端也围上炕席,此所谓“蒲笼车”,也算是高档迎亲车了。我结婚就是用的这种车,四辆“蒲笼车”首尾相接,浩浩荡荡,感觉蛮威风的嘛。

有诗为证:马拉胶轮娶亲忙,牛驾柴车送嫁妆,星去晨归蹄窝浅,炕上迎来灰姑娘。

再说那个时代,订婚(一般叫做换书)也是非常简约的。记得我订婚时,在父母的努力下,算是凑齐了规格较高的聘礼:四块布——花哔叽、花达尼、青斜纹、黑条绒,两个小手绢儿,两双线袜子,四十元钱。当时还产生了一定的轰动效应,在乡亲们的眼里,我们家是既富有又大方。不过那时候最时髦的是把红宝书(毛选四卷)作为聘礼送给女方,当时还是一本难求的。

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儿子订婚,勉强拿得出聘礼,而结婚时却拿不出迎娶礼金,或多或少还是要举债的。记得我那时主动跟媒人请缨去送礼金,厚着脸皮,舌簧巧辩地少送了二十元。当时心里只想着为父母排忧解难(侥幸的是对方没有数字要求),根本没有顾忌媳妇的感受。二十元钱,当下根本不值得一提,在某些人眼里不屑一顾,可那个时候是大有用场的,差不多可买二十斤白酒,婚宴用酒的困难就基本解决了。

记得结婚前,托人在沧州购买了一桶散装白酒,1.08元一斤,整个婚宴下来还绰绰有余。结婚时吃馒头、大锅菜。馒头是自己家蒸的,用玉米面“搅肥”,即“发面”,再配上一定比例的白面,蒸出一锅又一锅“笑容满面”的大馒头,即所谓“开花馒头”。大锅菜就是大白菜掺点豆腐或干粉。唉,还别说当时真算不错的!结婚吃馒头大锅菜,上讲究。比较困难一点的,吃干饭也不算稀奇。

现在想来,还真有些愧对老伴儿。生活的无奈,也只能权作历史,闲暇之时或茶余饭罢聊作一种谈资。老伴儿是能够谅解的,新生代们恐怕会是一笑泯之。

这正是:囊中羞涩舌如簧,二十元钱赚新娘,馒头薄酒大锅菜,了却父母事一桩。

如今年轻一辈,赶上了幸福好时代,再也不用为结婚礼金而纠结了。父母大都是倾囊相助,动辄数十万,囊中富有的还要为儿女置新房、购新车、宾馆筵宴、隆重典礼等。

真可谓:往事四十年,沧海又桑田;异代同婚媾,天壤相距宽。

往事并不如烟散文篇五

窗外五颜六色的烟火绽放着整座城市的霓虹,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并没有吵醒屋子里的一潭潭死水。

祥走后的第一个春节,下午三点下班后马不停蹄地赶了回来,所有人都在等我开始祭奠,进门后的强颜欢笑在平静而强大的悲伤面前瞬间溃不成军。祥爸点燃蜡烛焚香后回到房间里抽烟,我站在祥妈背后同样泪流满面。桌子上的红酒是我开的,很费劲,没人喝。我低着头假装看不见一桌哭的七零八落却无声无息的人,爷爷是过程中最为从容不迫的,他和往日一样招呼我,或许,人一旦老了就会容易忘记和原谅很多原本深入骨髓的东西,比如生死离别。

半年了,祥走后这个家好像一间被大火烧尽的炭黑的空架子,一有风吹草动便化为灰烬。家里没有放他的照片,我随身带的.相框在行李箱里没敢拿出来。祥爸一直是很缄默的,知道他会偷偷哭只是从不揭穿,祥妈开始通电话的时候都是哭着说完话的,现在虽然有气无力总归不再泣不成声。晚饭后,祥妈一个人在房间里待了很久,姐姐叮嘱不要去打扰,这是属于一个家庭特有的哀伤模式,无可慰藉。我小心翼翼的在快乐和忧伤之间徘徊生怕一不小心触动敏感而脆弱的弦。

认识祥一年了,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们一起上班,我跟他开玩笑要到家里来蹭年夜饭,人的一生真真假假,错错对对有时候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安排。他走后,每一次过节都是过劫,我知道这个年不好过,还是来了,可能只是一份情义,或多或少,有些奢侈,有些落寞。

2015年发生了许多事,我的世界从遇见祥开始到告别祥结束,他像一阵风匆匆而过,我怀念他嘴角的微笑和指间的温度,无法自拔。走过小区那条他走了很多年的路,踏着楼道里每节他踩过的阶梯,到车库停他骑过的电车,门前的树依旧枝繁叶茂,这里一切都是旧时模样,只是再也没有他。我曾遇到一个很像他的人,面目神情常会让我产生错觉,然而我们的生活大多数还是在清醒中度过,所以感谢上天恩赐,哪怕只是临水照花,却不至于糊涂,现实中可能会有些狗血的片段,然而结局却往往背道而驰。

阳光明媚的午后,和老友去坟前看他,带了他最爱吃的手抓饼和饮料,没有烈酒,只是陪他唱唱歌,说说话,看看夕阳落下。

有没有一个人像一首歌存在于时光中,旋律未起,只是想起名字来便暗潮汹涌,有没有一首歌像一个人成为生命里的绝唱。

往事并不如烟散文篇六

朋友在微信上给我语音:“回来了?过来坐坐。或者,陪你走走?”我说不用了,我在老家了。他说,我知道你在家,几分钟的事啊?我说回来很快,回去,或许会很久。

从喧嚣拥挤的城市赶回来,带着一身的疲惫和迷茫,我需要一个安静的地方缓冲自己。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习惯了在心情烦躁时一个人去那个叫乌金渡的老家转转,看杂草掩延的小路,看翠绿的田间和劳作的老人。偶尔还有留守的长辈一声招呼“回来了啊!”我喜欢这种氛围,然后,沿着村口往村后的山坡、绕过小窄桥,从圩堤看并不辽阔的稻田。心情,总会在往日的脚印里恢复平静,我始终觉得,这是归去的脚印,每一脚都踩的那么吻合。

想起 小时候看书,故事里那些 主角,总是在结局时要么出家,要么归隐。如果,这是一种回归,当一切回到最初时,是否也是一种永远、归宿,抑或是开始?我自然是理解不透,只是我喜欢这种感觉,因为我能感受这种让内心宁静的空气,让我忘记一些浮躁的味道。离城市很近,离尘世又很远。

邻家的婶婶,坐在院子门口削竹签,身边围着一群孩子。婶婶是一个边远山区的外地人,农活做的特别好,看见我过来起身给我让座,用不地道的枞阳话客气地说“大哥回来喳,进来坐坐迈,”我也客气的回答说我先走走。这个勤快老实的女人,当初跟邻家叔叔来到村子里的时候,并不是那么顺利,受过苦。后来,她硬是靠双手耙出了自己的尊严,星夜劳作,把周围邻居荒弃的山田拣起来,把生活一肩一肩背回来。我从她的笑声里感受到,生活虽然累点,但至少踏实。其实回头想一想,生活是不是就该这样?无谓却不无聊,甚至于忘记我们曾经做过什么,我还有什么没有去做?简简单单,随意往前。没有纠结和欲望而迷茫!

我刚转身,她的孩子,一个10岁的弟弟忽然跑过来。我回头看着他笑,他缩了回去,然后又冲过来说了一声哥哥好就折回去了!那一刻,我的确怀疑他有什么事找我,我停顿了一会,他终于没有跟过来。或许,是我的内心过于复杂,相对于孩子来说,那一幕或多或少让我有点感触,或者是不知所措。也许我不知道,孩子的内心,有时候就是这么干净和单纯,你不需要否定和推测。我忽然一阵歉意,想回去跟孩子打个招呼,却始终找不到一个理由。还有,我走出村子时孩子还没有出生,甚至还不知道他的名字,我再一次暴露了内心的不明净,我必须承认,我回不到孩子般的单纯。上次回家,也是他带着一群小弟弟们,在村口玩着我小时候玩的游戏。物是人非,当你以为那些再也不会回去的东西,忽然一下子就出现在你眼前时,不由感叹时间真是奇怪的东西,那种久别重逢,总是在你不经意时又悲又喜。

墙角的野果子又红了,特别显眼。我努力地想它的名字,还是没有想起来,有点责怪自己。如同那些过去的人和事,明明存在,却早已在时光深处荒芜,与记忆纠缠不清。我忽然想起前些日子,奶奶指着湖里的水位说跟往年不一样,往年这个时候水位应该在哪颗树桩上,然后又退到哪块石头上的。想起小时候的确经常听到他们说起,现在再听,已是多年以后。许多东西,它就是那么简单,简单到无需承诺,你只需安静地看它,来或去只是一次经历,谁也不刻意谁,只要在--就好!路过小桥,其实桥的名字就叫“小桥”。很小的时候,是一块窄窄的石条档在防洪沟上,发水的季节,我们上学都要卷起裤管小心翼翼地淌过去,特别危险。后来队里开会特意研究了这事,把我家盖房子剩下的两块楼板抬去修了现在的小桥,桥高了。也宽了,但还是叫小桥,不仅是因为它烙上村口地理的位置,也烙在我们心里,然后一代又一代。如同我无论多大、走的'多远,他们还是叫我乳名一样,亲切、清澈。站在小桥上,看那边田野里烧起了火粪堆和弯腰的身影,那些我曾经叫叔叔的他们,现在该叫爷爷了吧?桥边上,一堆整齐的草垛,深藏着多少故事,守候回家的人。

在乡村行走,总有你意想不到的收获,当然,是内心的充盈。在圩堤上碰到隔壁的奶奶提着一桶水往菜园子走,她说这人老了腿也就不方便,走路有一点点吃亏。菜地里是她儿媳妇种的菜秧,这段时间在卖螃蟹,地也没有时间问,她说浇点水总比焉了好啊,至少不用上街,想吃菜转转就来了。说这话时,她脸上洋溢着笑容,很真。我道别她的背影,刚好倒影在水面上,朴素又平凡的人生如水般无尘。我再看看山,还是那么明净,再看看老人,还是那么从容淡定。这人间世事,就在这山水之间漫不经心地流淌。云淡风轻,不小心就写意了生活的真实和永恒。

和这里每一个植物都去打一声招呼,因为下次你不一定还能相逢,喜欢它们没人关注却认真执着地守着这一片尘土。我抱着双臂,慢慢悠悠地走,或许只有此时才是这样的缓步。当一切都很慢,又怎么忍心打破这样的节奏?你回头时,发现年华一定还在这里,那些相忘于江湖的追寻,也不过是你最初丢失的模样。

往事并不如烟散文篇七

农中毕业的那个冬天,我们父子之间发生过一次激烈的争吵。我认为两块多钱的棉水靰鞡可以过冬,埋怨父亲花八块多元钱为我买来翻毛皮鞋。在此之前,父亲把在河岸上拾来的几百斤芦苇卖了,给我买了十七元一顶的羊皮棉帽子。当年十七元钱绝对不是小数目。我心存抵触,已经与父亲暗战了有些日子。这双翻毛皮鞋,便成了父子之战的导火索。我觉得自己长大了,看待生活的价值取向有些许见解,觉得卧床多年的母亲离开我们刚一年多,尽管无需看病拿药等项开销,但家中的经济状况仍然窘迫,需要添置的生活必需品还很多,没有必要在我的穿着上大出血本儿。所以才如此理直气壮 。

而父亲却责骂我不识好歹。戴皮帽子穿翻毛皮鞋,对于本村的同龄青年是巴不得的事儿。说我正值谈婚论嫁的年龄,要收拾得利索儿精神儿的,加之我斯文书卷的气质,在那个缺少文化的年月,才方显出与众不同,找对象会容易些。

父子之战,父亲注定是赢家。可我性格内敛处事低调,戴上新皮帽子,穿上新皮鞋,感到别扭。走起路来不知先迈哪条腿为好,尤其是在众人面前就像做贼似的浑身不自在。那双鞋我只穿了一天,就无论如何也不想再穿了。父亲见了,气得咬牙切齿。他拿起一把剪子,非要把这双新鞋给剪碎了不可。我只好再一次遵命了。

我何尝不理解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就重病缠身,没有力气为我们做鞋穿了。每到换季的时候,就成了父亲最发愁的季节。当然,也是蜷缩在炕上的'母亲最揪心的时刻。

夏季还好应付,乡下孩子没有那么娇气,没有鞋就光着脚丫,到也方便了。可是到了秋冬,年初买来的新鞋,已经小得不能再穿了。过早的承受生活压力的我曾时常责怪自己,若是自己的脚长得再慢一些该有多好,免得父母为我的穿鞋问题而着急上火。可父亲总有他的办法,他会在家乡的芦苇塘里割来成熟的蒲草,再照猫画虎地为我们编成草鞋,再把鞋底儿绷上牛皮,鞋口缝上兔皮儿,美观而保暖。一时让不懂世事的邻家玩伴儿羡慕不已。

有时候父亲也会把堂哥穿着小了的鞋捡了来,修补好后让我穿上。 记得那一年快放寒假了,连日大雪纷飞。我趿拉着帮做底儿的旧棉鞋往家跑。赶到半路时鞋已经湿透了。我分辨不清浸透鞋帮的是雪水还是汗水,只知道自己的脸上挂满了泪水。当天晚上,父亲赶紧把我的湿鞋烘到炕头上。

第二天,父亲起了个大早。他找来针和线,把两根长长的布条子缝在了鞋后帮儿上。我穿上热乎乎的棉鞋,又在脚踝处紧紧地系上了父亲刚刚缝上去的鞋带儿,照常去上学。

第二年的深秋,父亲卖了一小筐本来用作换取油盐酱醋的鸡蛋,要为我买一双新棉鞋。记得那一天,我光着脚丫,像过节似的跑在父亲身后,到了五公里以外的供销社。乡下的供销社营业面积不是很大,可在我的眼中那可是堆满了诱惑的大世界,特别是货架子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鞋子。但那一天售货员因家中有事没来上班,因此没买成棉鞋。

父子俩只好沉默在回家的路上,一样的郁闷,不一样的感受。就连天空也跟着捣乱,去时艳阳高照,回来却秋风瑟瑟,且伴有“鹅毛”。父亲见我被冻得发抖,急忙把自己的外裤脱下来,并把两只裤脚分别打上了结,再把我装进去。还解下自己的一根鞋带儿,把裤腰系在了我的颈间。“无臂”的我脚踩两结,顿时失去了平衡寸步难行,父亲只好像扛粮袋子似的把我扛回了家。

几天后,生产队请来了皮匠,把仓库里存放的几十张原牛皮熟成皮革,再缝制成靰鞡鞋分给每位社员。不会错过机会的父亲赶忙央求生产队长,也为我特制了一双小号的靰鞡鞋。

此时,我真的再也找不出与父亲争辩的理由了,况且父亲又没有错,他是被脚下没鞋的日子给熬怕了。那双在我们父子之间存有争议的翻毛皮鞋,就在我与父亲的观念碰撞中穿旧了,穿碎了。

几十年过去了,父亲也早已作古。可我们父子之间关于鞋子的往事仍记忆犹新,只不过经岁月的打磨与削减已感觉不到心酸了,却只留下了几分美好,几分幸福。而那些年养成的爱惜鞋子的习惯,我至今仍保留着。

往事并不如烟散文篇八

一、用汆子快壶烧水喝

饮用水,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件大事。老一辈滦河人,烧制饮用水,也另有一套方法。除了用做饭的铁锅烧开水,多数人家都用“汆子”或“快壶”。“汆子”分两种,一种是用薄铁皮或铜片制成的筒型的;一种是用薄铁皮焊制的短筒型的。长筒型的“汆子”有二尺长、茶碗口粗,上面有扣盖和提手。烧水程序是:在用木柴烧大锅做饭的时候,把“水汆子”放进灶火膛里,随着烧火做饭就把饮用水烧开了。“汆子”里的水开了,提着汆子的提手把汆子抽出来,倒进竹皮暖水瓶里,或泡茶,或留做它用。经济适用,简便易行,确实是个烧开水的好办法。短筒型“汆子”有六、七寸高,是个下粗上细的“小洋铁桶”,把它坐在取暖用的火盆里烧开水,也挺适用。每逢冬季,围坐在火盆边上取暖的老头老太太,用这种“汆子”可以随时喝上白开水。

老一辈滦河人,也有喝茶的习惯。因为当地做买卖的人多,在外面做事(当教师、当职员)的人多,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养成了饮茶的习惯,尤其是回族同胞。每逢夏季,人们习惯晚上在外边乘凉,常常可以看见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在当街品茶聊天。那时,人们使用的茶具,也是多种多样的。在家里,许多人家备有成套的茶壶茶碗,大户人家还应用从南方买的品茶用的成套的小茶壶小茶盅。做买买人家,常用的是一种“提拉壶”。陶瓷制的大圆茶壶,能盛二、三斤重的茶水,泡一壶就够喝小半天的。后来,有些人家置了煤炉子,人们才在炉子上坐水壶烧开水。这应该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的事。

早年,我们家在西大街住的时候,我家住临街房子,门外当街就是个“人市”。每逢夏季,几乎每天晚上都有十来个人,在这里聚会、品茶、聊天。为首的是我家的房东刘大叔。当年他在下坡卖豆腐脑,为人豪爽,说话大嗓门,外号叫“刘二欢子”。刘大叔自告奋勇,操持茶局。他吃罢晚饭,就把自家的大快壶搬到当街来,打上一桶清水,搬来多半筐烧快壶用的劈柴。随后,自动参加茶局的人就陆续到场了。这里有当老师的,有开小铺的,有烧锅掌柜的,有饭店伙计,还有在家颐养天年的老人。来人自觉性很强,谁先来谁张罗烧水,大伙儿七手八脚就把饮水烧开了。然后,自己用自己的茶具把茶泡上,慢慢地品尝起来。茶过“三巡”,开始聊天。他们闲谈的内容十分广泛,也很让人长见识。人们可以听到新近发生的当地新闻,也可以领会某一方面的知识。这种自由式的结合,无形中拉近了邻里之间的距离,加深了邻居互相帮助的友情。至今我还十分欣赏那种无拘无束的茶话会,也能够回忆起那些参与者当时的音容笑貌,多么可敬可爱的乡亲们呀!

二、家家户户吃井水

我小的时候,滦河街还没有手提压水井(俗称洋井),更没有自来水,家家户户都是从公共水井里挑水吃。公共用水,别有一番情趣。

当年,滦河街上的各个街道和村庄,都有公共的水井。公用水井是大口井,是用石块砌成的,有的有井盖,有的没有井盖,一般的都是四五米深。也有深井,也有浅井。记得后街穹览寺东边那口公用水井,足有十来米深,井绳都把辘轳给缠满了。最浅的水井要属北街王家店的那口井,水井只有两米多深,取水用扁担钩挂水桶就可以“摆提”,用不着井绳。公用水井都有井台,井口上安装着提水的辘轳。井绳有的是大伙凑钱买的,有的是各家用各家的(自带井绳,用后卸下来)。

干什么活计,有什么家什。提水用具,除了井绳、扁担,还得有水桶。当年应用的水桶有两种:一种是用装煤油用的铁皮桶改造的,俗称“煤油桶”;一种是用厚一些的铁皮打造的“铁桶”。有的人家为了打水轻便,还设置“提水小桶”,用来从井里汲水,每二小桶装满一大桶。早年也有使用木水桶的,木水桶比“洋铁桶”沉重,还得经常用清水泡着(不然容易干裂),后来也就逐渐淘汰了。木水桶俗称“水筲”,是用木板拼制的,口大底小,有两道铁箍,攒制技术十分讲究,帮底必须严丝合缝,滴水不漏。

早年滦河人自己挑水吃,家家都备有储存清水的水缸。水缸有大有小,大号水缸能盛四五挑水(每挑六十多斤重),中号缸能盛二三挑水。为取水用水方便,一般的人家都把水缸放在锅台后,也有放在当院的。当年,我家就有两口水缸,一口放在锅台后,一口放在当院中间。锅台后的那口水缸,有木制缸盖,缸盖上面放着水瓢,供给每天做饭应用。放在当院中间的那口水缸,供应西屋的凉灶子,和家庭大项用水(比如洗衣用水、洗菜用水等等)。早先年滦河地区气候寒冷,冬天都是把水缸用“保暖材料”围起来防冻,不然,屋外水缸的存水会冻透底(冻成一块大冰疙瘩),就是放在锅台后的水缸也会冰出一层薄冰。我家年年秋后都要“围缸防冻”。围缸的方法:用秫秸串一个与水缸一般高的簾子,把水缸给围起来。秫秸簾子比水缸粗,中间有四五寸宽的空档。用“瓤秸”或“谷糠”,把空档填满压实,再用黄土泥把整个“秫秸簾子”抹起来,上面再用“草袋子”或“麻袋片”把水缸盖上,就可以安全过冬了。早年,人们就怕水缸结冰,有时水缸结冰,要用菜刀砍,或者在水缸四周架上干柴烧烤化冰。因此,好些人家入冬以前都要想法把水缸围起来。也有的人家怕麻烦,不做“水缸防冻”,难免到时候要用“菜刀砍冰”,也算是“自找的麻烦”。

当年,滦河人一般都是自己挑水吃,也有买水吃的。街里有两个年轻人,专门经营卖水。谁家临时用水,打一声招呼,他们就马上给送来。有些缺人手的富裕人家,都是按月买水吃。一天需要几挑水,卖水人按时给送,到月底一块结账。卖水,论挑卖,按月订购的比临时购买的价格要便宜一些。生活用水,是一家生活中的必需品。挑水,买水,都比较方便,难的是缺少劳动力、生活又不富裕的人家,靠老人小孩抬水吃,确是一项沉重的负担。

三、衣着打扮各具特色

老一辈滦河人,衣着打扮十分考究。什么样人穿什么样衣裳,什么样人穿戴什么样的鞋帽。人们的装饰打扮,也各不相同。

李家烧锅的张掌柜的,是我父亲的好朋友。我见他平时穿长衫短褂,脚下千层底鞋,头戴瓜皮小帽。等到冬天,他就改穿长袍马褂或者狐狸皮袍,戴皮帽子或者呢子礼帽,脚下穿“双脸棉鞋”或者“毡疙瘩”。早年滦河街上有头有脸的人,都象张掌柜的这样打扮。街上也有穿“西服革履”的,那是极少数。

滦河街上的一般老百姓,穿着打扮又是另一样。我家房东刘大叔,是卖豆腐脑的。他平时穿着一身粗布衣裳:短衫、长褂、系腿带,腰间扎着一条黑色布腰带。脚下穿着家做的实纳帮布鞋,或者是“双鼻梁洒鞋”。他头上留着个“二毛子”,夏天总喜欢戴一顶破旧草帽子。“二毛子”,发型,是民国时期时兴的一种短发,头的.前半部头发剃光,后半部留成齐脖梗的短发。等到冬天,刘大叔的衣着就变了。他改穿棉袄棉裤,还系着裤脚带和腰带,脚穿大棉鞋,头戴“毡帽头”。“毡帽头”是我国北方的一种特有的防寒用具。它设计得很科学,非常适用。毡帽头是用羊毛赶制出来的圆形毡帽,它可以折叠起来,象是戴个毛料的瓜皮帽。把毡帽头折进去的部分打开来,扣在头上,它可以把耳朵扣住(用来防寒)。这样可以折叠、一式两用的防寒工具,特别受劳动人民喜爱。当年滦河街,好些人都买毡帽头戴。

早年滦河街的男人们,差不多都像刘大叔那样穿着打扮。不过,老年人都喜欢剪光头,理短发。只有当教师、当小职员的,才留平头和分头。顺便说说小孩们的发型。当年,多数小孩子都理光头留“木梳背”(在头顶留长条头发,用来盖着头顶),少数小孩子留“歪毛”和“老毛”。“歪毛”是小孩的头顶左部留一小圆圈头发,长了编个小辫儿。“老毛”是在小孩的脑后“争咀窝”地方留一小块头发,长了梳个小辫儿。为的是好看,招人喜爱,也有的说是“留老毛好养活”。

老一辈滦河人,妇女们的穿着打扮,也很讲究。我家是满人,我奶奶按满人的生活习惯,在头顶上梳“旗髻”(把长发盘起来,用一根银钎子别上),穿着满人老太太常年穿的左大襟旗袍,长腿裤系着裤脚带,穿绣着小花图案的千层底鞋。我家房东老奶奶的打扮,就和我奶奶不一样。她是个汉族的小脚老太太,她在脑后梳发髻,穿粗布衣裳,冬天要戴棉帽子。

早年滦河街的中年妇女和大姑娘,都好穿花衣裳,喜欢擦烟抹粉修饰自己。富裕人家穿绫罗绸缎的确良,一般人家穿花色棉布。中年妇女的发式,有剪短发的,有梳发髻的,也有留“刷子头”(用发卡把长发夹起来留在脑后)的。姑娘们一般的都梳辫子(分两种:一根长辫子,两根短辫子),也有不少留学生头(齐脖颈的短发)的。

滦河街是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人们的衣着服饰反映时代背景,也代表着地方的文化素质。

往事并不如烟散文篇九

人生如此,岁月如此。如烟般消逝难寻,如花般花谢一地,又如水般不肯回眸。

往事如此?安能如此!往事可何曾如烟,何曾如花,又如水呢……

虽说他如烟消散,如花凋谢,如水西流,却不似烟无迹难寻,不似花零落成泥,更不似水,一往不回。

他并不如此啊。往事他也曾回来过,在岁月匆匆逝去的某刻,在人生碌碌的某刻。往事并不如烟,他有迹可寻,有影可探,他在一灯如豆,月满西楼时会悄然回访,勾起寂寥。而烟,一旦逝去,逍遥淡雅,又岂愿再次袅袅而起,受世俗倾盆的滚滚而下呢。

往事却不同。

多想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正坐在儿时的教室,然后轻轻地抚摸着自己不羁时而在桌面上刻下的行行小字,它们埋怨着岁月流淌的缓慢,埋怨着学习生活的无聊。而如今,豆蔻年华不再,老去的青春也如曾经完美的青瓷慢慢出现了条条裂痕。也正因为如此,往事才不如烟般飘散难寻,而是时常冲击心扉,引起阵阵悸动。

岁月走过,人生走过。往事历历在目,清晰如昨,泛光的泪在眼眶打转,是谁会相信这么现实的人类也会被所谓的往事感动得泪如雨下,而轻蔑地笑他多愁善感,妇人之怀。但往事他真的回来过,而我们却再也回不到那些青葱岁月里了,只是徒劳无功地想象自己要是再回到那时,一切又该如何。往事并不如烟,他飘散后又回来了,引得多愁善感的人潸然泪下,试图挽留往事的离去。

月满西楼,独倚窗前,想故土,想古人,想那里的一切,被称为往事的一切。

烟飘烟散,烟幻烟化,烟朦胧烟懵懂。许往事如烟朦胧如烟懵懂,岂能让往事如恒灭如烟涣散。

往事不如烟,因为他,回来过。

相关推荐

2023年保护水资源的建议书400字 保护水资源建议书200字大全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

最新保护水资源的建议书500字汇总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

2023年小学生六年级保护环境建议书格式汇总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

最新吹泡泡作文60个字汇总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

开学的新鲜事儿作文 开学的新鲜事小学生作文优质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开学的

最新唤醒自己作文500 唤醒自己作文议论文大全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

最新大雨中的温情作文400字大全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

最新中职素描一体化教学设计实用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

2023年生命不打草稿读后感400字 生命不打草稿读后感800字精选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

关爱他人的名言摘抄短句精选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