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人大工作报告
报告是指向上级机关汇报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工作情况、做法、经验以及问题的报告,报告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报告。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最新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淮南市人大工作报告篇一
吉安,古称庐陵、吉州,元初取“吉泰民安”之意改称吉安,是中国江西省下辖的一个设区市,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吉安市人大工作报告,希望对你有用!
各位代表:
现在,我受市人大会委托,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20xx年的主要工作
过去一年,市人大会在中共吉安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依法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为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升级、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全年共听取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25项,开展专题询问1项,作出决议、决定8项,检查1部法律实施情况,开展专题调研27项,组织代表集中视察5次,配合全国人大、省人大会开展执法检查、立法调研、代表视察23次,依法任免一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一、监督与支持并重,服务改革发展
会主动适应发展新常态,积极服务全市改革发展大局,紧紧围绕省委“十六字”发展方针和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作用,寓监督于支持之中,寓支持于监督之中,不断提高监督工作实效,努力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1、围绕“稳增长”加强监督,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会始终把稳定经济增长摆在监督工作的首位,通过开展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专题调研、召开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听取和审议我市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等形式,对全市经济运行情况把脉问诊,并立足我市实情,按照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速度切换、动力转换、路径变换的新趋势、新规律、新要求,从保持发展定力、扩大有效需求、推进改革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财政保障能力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力促全市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稳中求快、稳中向好。为进一步优化实体经济要素资源配置,有效解决工业园区企业用地难的问题,听取和审议了全市工业园区土地利用情况的报告,督促市政府有关部门加大对闲置土地的处置和二次开发的力度,健全园区土地长效管理机制,提高工业园区节约集约用地的水平和单位土地面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加强全口径预决算审查监督是会的重要职责。会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预算执行、财政收支审计、市级决算,以及20xx年市本级新增地方政府债券转贷资金安排使用情况等专项工作报告。在审查监督过程中,认真按照新预算法的要求,推动预算安排更加符合我市实际,促使审查监督从程序性向程序性与实质性并重转变,并且这种转变将成为今后我市人大会加强全口径预决算审查监督的新常态。
会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加大跟踪问效力度,依法审议了20xx年度市级预算执行和其它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督促审计报告中反映的8大类51项违反预算资金管理使用相关规定的问题得到较好整改落实。会紧紧围绕社会高度关注的政府性债务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开展专项监督,听取和审议了关于预防与控制市级政府性债务风险情况的报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借之有度、用之有方、还之有道、治之有规”等意见建议,为我市政府性债务资金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规范安全运行提供了有益参考。
2、围绕“促改革”加强监督,促进发展动力加快转换。一年来,先后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我市农业综合开发、深化国有林场改革、推进旅游强市建设情况等专项工作报告,为推动市委“1+n”系列改革的贯彻落实发挥了重要作用。
围绕推进新一轮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及经营流转、高标准农田示范建设和中低产农田改造进程,听取和审议了我市农业综合开发情况的专项报告,推动市委《关于深化改革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意见》得到有效贯彻落实。林改释放绿色“红利”,会听取和审议了我市国有林场改革情况的专项报告,充分肯定了推进全市林场改革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推动我市国有林场改革向“保生态、保民生”目标纵深推进。在深入开展“秀美江西(吉安)行”活动的基础上,组织部分省、市人大代表对我市推进旅游强市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视察,围绕抢抓机遇、敢于创新、突出特色、注重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有力推动了我市旅游产业发展升级。省人大会外侨民宗工委和省新闻媒体以“又踏层峰望眼开”为题,用整四版的篇幅向全省宣传吉安“旅游强市”战略所取得的成果和人大监督的成效,并作为典型材料印发省十二届人大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全体与会人员和全省各设区市,这在我省设区市中尚属首例。
3、围绕“调结构”加强监督,促进产业转型发展升级。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推动产业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升级发展的目标要求,先后听取和审议了井冈蜜柚、电子信息、电子商务等产业发展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为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提高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井冈蜜柚作为我市扶贫攻坚重点产业,得到习的关心关怀。会在审议中着重从妥善处理好种植大户和千家万户的关系、规模种植和综合效益的关系、发展速度和技术保障的关系、鲜果销售和精深加工的关系四个方面提出意见建议,促进井冈蜜柚走产出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造福于民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电子信息产业是推动我市经济转型发展升级的主导产业。会针对产业发展中的不足,提出了针对性意见建议,得到市政府积极采纳。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完善发展规划、引导企业创新升级、优化配套服务、开展补链招商、延长产业链条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强有力措施,进一步推动了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量的扩张、质的提升。
电子商务作为新业态、新产业,是我市适应发展新常态的新增长点,更是未来我市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潜力所在。通过开展我市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情况的专项监督,进一步强化了各级领导对电子商务产业重要性的认识,浓厚了全市上下发展电子商务的氛围,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大了对电子商务发展扶持力度,提升了全市电子商务产业体系和支撑服务体系效能,为我市抢抓电子商务发展新机遇打下了良好基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为促进引进银行机构加速发展,组织部分省、市人大代表对我市引进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地方银行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视察,充分肯定了这些银行在自身发展和支持我市经济发展中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并提出促其做大做强的意见建议;同时,帮助协调解决了部分股份制银行和地方银行在建设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积极跟进,努力助推引进银行业发展壮大。
二、立法与依法并行,建设法治吉安
会坚持把推进法治吉安建设作为重要职责,着力做好地方立法权承接,推动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按照xx届四中全会关于“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的精神,积极争取省人大和市委重视与支持,较好地完成了承接地方立法权各项准备工作,顺利通过省人大会的考核评估,从20xx年11月20日起,可以对本市范围内的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成为全省首批赋予地方立法权的设区市。
为依法行使好地方立法权,会详细了解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立法意愿,切实抓好立法规划和计划编制、立法专业队伍和专家咨询机构建设,加强立法理论学习,选派业务骨干参加全国人大立法工作业务培训,组织外出学习考察地方立法工作,着力在提高地方立法能力上下功夫,努力使立法尽快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执行难”问题,听取和审议了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工作情况的专项报告,建议全市法院加大执行力度、创新执行方法、健全执行机制、优化执行资源配置,切实提升执行公信力,以实际行动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为支持检察机关充分行使检察职权,依法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行为,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检察院关于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情况的专项报告,提出了主动发挥职能作用、完善预防工作机制、构建社会化预防格局、加强队伍素质建设的审议意见,促进检察机关在反腐败斗争中发挥更大作用。
为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组织部分全国、省、市人大代表视察市中心城区公安工作,并开展专题询问和满意度测评,积极推动公安部门破解警务难题,依法履行职责,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形势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着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为落实好习关于“让文物活起来”的指示精神,开展了对《文物保护法》贯彻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要求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落实文物保护工作“五纳入”要求、充分挖掘文物价值,促进了我市文物保护力度的加大和文物保护状况的改善。依法开展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全年收到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103件,对“一府两院”报送的7件规范性文件进行了认真审查。
依法认真做好人大信访工作,全年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815人次,转办信访件138件,重点督办17件,注重加强对信访件尤其是涉法涉诉信访件的分析研判,从中梳理监督线索,通过执法司法监督途径,推动共性问题解决,共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关注与推动并进,回应人民关切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人民群众新期待,抓住民生和权益保护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扎实开展监督工作,努力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病有所医、学有所教是民之所盼。为保障农民群众更加公平地享有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会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农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情况的报告,要求政府有关部门着力完善农村医药卫生的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机制。为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统筹城乡教育资源,促进全市教育事业协调均衡发展,对20xx年代表视察全市农村教育改革发展情况所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进行了跟踪监督,督促政府有关部门加大了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办学体制改革以及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力度,推动市、县两级政府落实相关政策,优化农村中小学教学网点布局,加大农村教育投入,进一步推动我市农村教育健康快速发展。同时,积极配合省人大开展《江西省学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草案)》立法调研,为该《条例》获省人大会会议顺利通过、20xx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持。
秉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理念,积极配合省人大开展《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决议》实施情况检查、中华环保世纪行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采访报道、20xx年环保赣江行检查采访暨全省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情况调研等活动。同时,认真组织开展我市20xx年环保赣江行检查采访活动,组织部分省、市人大代表对我市城市生活和工业污水处理情况进行了集中视察,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城市垃圾处理及建筑扬尘防治工作情况的报告,并进行了满意度测评,推动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深入开展“净空、净水、净土”行动,认真做好“减量、透绿、留白、传承、坚守”五篇文章,努力把我市建成“水清、河畅、天蓝、气净、路通、景美”的新吉安。
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公墓建设与管理情况的报告,对全市殡葬改革工作开展了跟踪监督,要求市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出台殡葬设施建设管理整体规划、加快推进城乡公益性公墓建设,推动市政府把绿色殡葬建设纳入各县(市、区)政府民生工程目标考核。会对宗教领域的和谐稳定高度重视,对20xx年会关于我市宗教事务管理情况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逐条跟踪问效,推动了全市宗教场所和宗教活动依法管理的水平稳步提升。
四、联系与督促并用,改进代表工作
坚持密切联系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以创新联系形式为重点,以督促代表建议办理为抓手,以支持和保障代表参政履权为动力,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丰富活动内容,激发履职热情,新形势下的代表工作不断得到改进。
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要求,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严格执行《吉安市人大会组成人员联系市人大代表办法》,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市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意见》。一年来,围绕精准扶贫和产业扶贫,会领导和市人大代表牢记习关于“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的重要指示,以攻坚拔寨、铲除贫根为己任,深入扶贫点、贫困村实地调研,进村、入户、见人,既扶贫更扶志,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分门别类帮助群众制定脱贫之策,千方百计扶持主导产业,想方设法筹措扶贫资金,以精准扶贫确保精准脱贫,让贫困群众绝不在全面小康的进程中掉队。
坚持把督办落实代表意见建议作为联系服务代表、激发代表履职热情的重要抓手,坚持会领导领衔督办、专工委归口督办、选任联重点督办的方式,注重年初抓及时交办、年中抓限期办结、后期抓督办难点,突出抓了建议承办大户督办、建议办理“回头看”和办理进度慢及代表不满意建议的督办,督促建议办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特别是组织70余名省、市人大代表和承办单位负责人组成7个视察组,分赴13个县(市、区)和市直有关单位,对20xx年32条重点建议的办理落实情况进行实地督查,并逐条进行满意度测评。市政府及相关承办单位对督查反馈意见极为重视、积极进行整改,使建议办理做到了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市三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收到的139件代表建议已全部办结,代表满意率达99.3%。
坚持代表参加异地交叉视察制度,先后组织部分全国、省、市人大代表对我市城市垃圾处理及建筑扬尘防治、工业园区土地利用、井冈蜜柚产业发展等进行交叉视察或调研,既让代表亲身感受我市改革发展稳定所取得重大成就,又拓宽了代表知情知政渠道。推荐代表25批142人次参加有关单位作风测评、座谈会、听证会、法院庭审旁听等活动,邀请代表190余人次列席会会议、参加会组织的视察、执法检查和专题调研,充分听取和吸纳代表的意见建议;先后三次组织22名代表参加全省人大代表履职培训班;坚持定期为代表寄送《中国人大》《时代主人》《吉安人大》等刊物,提前印发会会议材料及学习资料,提高了代表建言献策水平。
始终坚持党管干部与人大依法任免有机统一,认真做好人事任免工作,坚持对拟任人员任前资格审查、法律知识考试、与会组成人员见面和任职表态发言制度,不断强化拟任人员的执法为民、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意识。依法做好大会选举工作,市人民政府市长和1名会委员均高票当选,圆满完成了选举任务。全年会共依法任免地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33人次(其中任职16人、免职17人),确保了市委推荐的人选经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五、规范与创新并举,加强自身建设
会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契机,一手抓制度规范,一手抓工作创新,着力提高依法履职能力和工作效能,进一步加强会和人大机关自身建设。
坚持中心组理论学习、机关政治学习、定期参加省“人大讲堂”和全市领导干部学习讲坛等制度,系统学习了党的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了中央、省委、市委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学习了有关法律法规、人大业务和党的历史,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始终做到方向正确、目标明确、政治清醒、行动自觉。
省委召开全省人大工作会议后,会迅速落实会议精神,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对新时期人大工作的意见建议,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新理念,认真做好全市人大工作会议有关文件的起草工作,同时,配合省委、省人大督查组做好全省人大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的专项督查。市委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创新人大工作的意见》,既为人大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和政策保障,也为人大工作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和强大动力。会认真按照省人大、市委关于民主法制领域改革的新要求,制定了吉安市实施宪法宣誓制度办法,完善了监督工作中专题询问、满意度测评等方面的工作流程,草拟了立法工作的一系列制度办法,促进了会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结合人大各方面工作,认真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在赣江西堤除险加固及周边棚户区改造开发建设重点项目包挂、美丽乡村建设、扶贫攻坚、社区共建、企业帮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具体工作中,认真执行“双联系双服务”制度,经常深入基层一线,听民声、聚民智,出实招、求实效,多项工作被评为全市先进。特别是参与赣江西堤建设项目的指挥部全体干部和工作人员,以为民务实的工作作风和攻坚克难的责任担当,赢得了群众信赖,受到了市委特别嘉奖。
主动接受全国人大、省人大会的工作指导,承办了全省人大选举任免联络工作座谈会议。召开了全市县(市、区)人大会主任座谈会,研究探讨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人大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创新了工作理念,增强了工作合力。
各位代表,市人大会工作之所以能够顺利开展,取得可喜成绩,得益于市委的坚强领导、“一府两院”的鼎力配合,得益于各位市人大代表和会组成人员的共同努力,得益于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心支持。在此,我代表市人大会表示衷心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会工作离党和人民的要求、代表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主要是:人大主导立法的工作机制有待建立并完善;强化跟踪督办、增强监督实效的力度还需不断加大;为代表履职提供服务保障、密切同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联系尚需进一步做实做细。我们将自觉接受人民监督,虚心听取代表意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会工作。
20xx年的主要任务
市委三届十一次全会和全市人大工作会议,对人大工作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20xx年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在中共吉安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和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提前翻番、全面小康”的总目标,主动适应新常态,认真履行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各项职能,全力促进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市进程,为实现我市“十三五”良好开局、建设开放繁荣秀美幸福新吉安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一、紧扣时代主题,牢牢把握人大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
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等重大时代主题,自觉把坚持党的领导贯穿于人大及其会依法履职的全过程,大力推动全市改革发展和法治吉安建设,确保人大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充分发挥人大会党组在把握人大工作正确政治方向上的核心保证作用,始终把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市委重大决策部署、重要指示精神的贯彻落实作为人大工作的重中之重,带头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集体行使职权、集体决定问题,时时处处维护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高质量完成市委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紧扣发展中心,充分发挥人大及其会职能作用
紧扣发展这一中心开展监督是充分发挥人大及其会职能作用的重要体现和内在要求。今年,会要紧紧围绕xx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省委“十六字”发展方针和“提前翻番、全面小康”的总目标,听取审议市政府计划和预决算、审计报告,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有关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应对金融风险、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基本养老保险、“六五”普法、乡村旅游发展、重点项目建设、脱贫攻坚、代表建议办理等工作情况的专项报告;组织开展档案法、全民健身条例等法律法规在我市贯彻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组织部分省、市人大代表对全市水库水质污染整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情况开展集中视察,并进行满意度测评。在监督工作中,要综合运用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视察调研、审议意见落实情况“回头看”、专项工作评议、专题询问、满意度测评等监督方法,加大监督力度,强化跟踪监督,增强监督实效,不断创新监督与支持有机统一的工作方式,形成凝聚各方力量、共促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紧扣立法重点,加快推进依法治市进程
坚持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积极发挥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结合我市“十三五”规划,从全局和长远来谋划和推进立法工作,实现立法与改革决策相衔接。今年立法的重点是制定我市立法条例,并就加强吉泰走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开展调研、听证、论证等前期工作。大力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宪法和法治意识。督促市政府有关部门制订“七五”普法规划,切实抓好全民普法工作,努力营造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重大事项的监督,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实施凡经人大及其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制度。进一步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建设,充分发挥会法律顾问、法律专家库和人大信访在法治吉安建设中的作用,不断提高人大及其会服务依法治市的质量和水平。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今年市、县、乡人大代表将进行换届选举。会将按照中央和省委统一部署,根据修改后的选举法、地方组织法和代表法及我省配套法规,把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履行指导职责,推动换届选举工作顺利进行。
四、紧扣为民宗旨,不断增强代表工作实效
坚持和完善会组成人员联系基层市人大代表、市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等工作制度,进一步强化代表的为民服务宗旨,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组织代表进行宪法、新立法法等法律法规、人大业务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代表的综合素质和依法履职能力。继续邀请市人大代表列席会会议,参加执法检查、集中视察等活动,扩大代表对会工作的参与度。尊重代表主体地位,为代表依法履职提供条件,畅通代表知情知政和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强化代表意见建议办理工作,继续实行会领导领衔督办、各专工委归口督办、选任联工委重点督办制度,创新督办方式;继续组织部分全国、省、市人大代表对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开展集中专题视察,进一步增强办理实效。
五、紧扣创新理念,努力推动人大工作与时俱进
主动适应人大工作新常态,继续加强政治理论、宪法法律和人大业务知识学习,进一步坚定信念、厘清思路,牢记使命、勇于担当,以改革思维创新工作,以法治方式推进工作,保持人大工作的生机与活力。要按照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创新人大工作的意见》的要求,研究完善会的组织和运行机制,优化组成人员结构;配合市委适时开展对《意见》贯彻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坚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持之以恒落实廉政准则、党的纪律条例、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市委若干规定,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巩固和扩大“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以良好作风促进各项工作。加强对县(市、区)人大的联系与指导,形成人大工作创新发展的整体合力。
各位代表,未来五年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全面小康的伟大征程战火如荼。各级人大及其会处在民主法治建设的第一线,能否担负起时代的重任,人民在检阅我们,历史将检验我们。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意识、勇于担当的为民情怀和奋发有为的工作激情,坚定信心、开拓进取,依法履职、真抓实干,努力推动人大工作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为加快依法治市进程、建设开放繁荣秀美幸福新吉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淮南市人大工作报告篇二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xx年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20xx年,是淮南发展进程中极为困难的一年。面对经济下行、结构性矛盾和重大事件影响等复杂形势,全市人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xx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系列讲话精神,坚持事不避难、勇于担当,积极化解风险,奋力克难攻坚,保持了经济运行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初步核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78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400亿元,财政收入125.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760亿元,进出口总额4.4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4.5亿元,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6170元、10400元,在深化改革、推动转型、改善民生的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年来,重点做了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强化综合施策,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全面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优化存量、扩大增量,确保经济运行安全、风险可控。夯实实体经济基础。着眼于为企业松绑减负,减免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税负14.2亿元。出台金融支持企业直接融资奖励办法等文件,直接融资增长167.3%,8家企业分别在“新三板”和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扎实推进注册资本登记制度等改革,新增各类市场主体24720家,净增“四上”企业265家。梳理解决284家民营企业涉及的土地、规划、产权等制约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夯实项目投资基础。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建立重点项目包保和调度机制。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65个、续建184个、竣工78个,累计完成投资409亿元。中安煤化一体化、中国移动(安徽)数据中心等项目加快推进,朱集西矿等项目基本建成,全市电力装机容量达1204万千瓦。夯实居民消费基础。积极培育网络、信息、文化、旅游等新的消费增长点。房地产新开工400万平方米、竣工150万平方米。旅游业实现总收入70亿元。江淮云产业基地获批省电子商务示范园区,田家庵跻身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夯实产业转型基础。强化工业经济运行调度,致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培育接续替代产业,非煤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4.8个百分点。着力拓展发展空间和环境容量,淘汰一批落后产能,依法关闭退出小煤矿15对、非煤矿山企业4家,彻底告别了小煤矿百年开采史,全面迎来了现代化大矿井时代。
(二)强化改革创新,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从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入手,转职能、补短板,抓开放、促创新。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完成市政府权力清单及权力运行流程图编制,并予以公布。对176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清理,保留市级行政许可55项。县区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完成。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稳步推进。资金、资产和土地“三项清理”工作扎实开展。凤台农村土地确权颁证试点工作有序推进,“粮食银行”模式得以推广。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省级创新型城市试点全面启动。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15亿元。授权发明专利236件。制定修订行业、地方标准10项。“两化融合”指数提高4个百分点。中科院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等平台加快建设,全国防爆电气知名品牌示范区获批筹建,煤化工产品质检中心通过国家评审。对外开放水平逐步提升。积极融入长三角、中原经济区,加快合肥经济圈一体化进程,与塞尔维亚武贝市建立友好城市。园区承载功能不断提高,安徽(淮南)新型煤化工基地、国家级淮南经开区、淮南高新区加快建设。强化精准招商和产业链招商,全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亿美元,引进内资600亿元。支持本土企业立足淮南,开展对外合作。合肥海关驻淮南办事处获批成立,为本地企业外向发展提供通关便利。
(三)强化城市功能,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新增建成区面积2.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66.9%。城乡规划加快编制。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开展“多规合一”试点。各类规划加快完善,城乡规划体系更加科学合理,规划的前瞻性、约束性和严肃性进一步增强。山南新区建设稳步推进。按照“三年大见成效,五年基本建成”的发展要求,重新启动一批战略合作和重点项目建设,核心区路网、公交等设施加快完善,3所学校、2所幼儿园建成投用,安理大新校区、职教园区等群众关注的项目全力推进。安居工程建设保障力度加大。全面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年度建设任务,开工59185套、基本建成13395套。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3.1亿元,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扎实推进采煤塌陷区异地搬迁工程,竣工安置项目4个。加强安置区建设协调调度,着力解决征迁户安居问题。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完善。西部城区5条道路改造完成,3座淮河大桥加快建设,新改建各类地下管网180公里,龙王沟城市排涝工程全面竣工。交通网络加快构建,济祁高速公路淮南段、九龙大道等项目开工建设。“三线三边”环境综合整治扎实开展,违法建设、超载超限专项整治取得积极成效。全国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全面启动。
(四)强化“三农”基础,农村面貌不断改善。积极整合各类支农政策和资金,“三农”支出34.2亿元,增长5.2%。现代农业稳步发展。粮食总产139.4万吨,实现“十一连丰”。农业规模化经营力度加大,新增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园1家,新增流转、托管土地19.3万亩。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培育,新增专业合作社492家、家庭农场211家。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农村面貌有效改善。建成美好乡村中心村48个,3个镇跻身全国重点镇。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房建设5496户,实施20xx户渔民上岸安居工程。完成农村危桥改造18座、农村清洁工程11个,改造省道、县乡道路86.4公里。解决10.7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全年脱贫9200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重点平原洼地和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和小型水利改造提升工程加快实施。建立耕地保护动态巡查机制,土地违法整改深入推进。整治土地24.7万亩,连续20xx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推进淮河沿线综合整治,严厉打击非法采砂行为。
(五)强化公共服务,民生福祉不断增强。优先保障民生资金支出,全面完成33项民生工程。全年民生支出118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0.8%。就业形势总体向好。城镇新增就业4.7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3万人,大学生、退役军人和失地农民等群体实现稳定就业。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城乡低保、五保供养标准均提高10%以上,医疗救助报销标准增长9%。建立城镇医保大病保险制度,新农合参合率达101.2%。文化强市扎实推进。市文化艺术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5家企业进入全省民营文化企业百强,1家企业成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淮南子传奇》第二季喜获第27届中国电视金鹰奖。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出台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23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和市体育学校基本建成,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90.3%。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圆满完成第十三届全省运动会等参赛任务。卫生和计生职能加快整合,人口自然增长率7.22‰。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全面完成。地震、气象、档案、民族、宗教和地方志工作不断加强,妇女、儿童、老龄和残疾人事业取得新的成效。
(六)强化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逐步改善环境质量。重点治理工程扎实推进。投入污染治理资金10.5亿元。实施节能和综合利用项目50个,西部生活垃圾焚烧电厂并网发电,淮化工业废水末端治理等重点工程基本建成,提前完成“”火电行业脱硫脱硝减排工程建设任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5%左右,主要污染物减排年度任务全面完成,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年度考核全省第一。全面完成大气污染防治任务。加强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拆除小型燃煤锅炉377台,治理大型工业燃煤锅炉15台,依法关停超标排污企业及作坊50家。pm10平均浓度较上年下降7%,在全省位次提升2位。大气环境二级以上天数比上年增加14天。有效开展生态修复。坚持不懈对采煤塌陷区进行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启动关闭退出小煤矿、采石场覆土复绿工作。完成成片造林近10万亩,新建森林长廊80.1公里,省级森林城镇和森林村庄、省级生态县和生态乡镇创建取得积极成效。
(七)强化治理创新,平安建设不断深入。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信息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得到加强。平安淮南建设稳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逐步建立,视频监控系统加快完善。全面开展大巡防工作,成功破获一批大要案,社会治安持续向好。强化应急平台和队伍建设,有效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基层综治维稳信访工作中心(站)全面建成,群防群治工作得到加强。稳妥处置重大安全事件。教训深刻的“8·19”民营小煤矿爆炸事故发生后,市委市政府和淮南矿业集团坚持现场指挥、科学救援、确保稳定,凝心聚力奋战52天,依法完成善后安抚、闭矿处置等工作。严防淮矿物流经营风险蔓延,保持区域性金融稳定。社会治理基础进一步夯实。村民自治能力不断加强,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顺利完成。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约访、回访和定点帮扶机制,一批群众关心的问题得到解决。建成网上信访信息系统,逐步实现信访业务网上流转,最大限度地把矛盾和问题预防在发生之前、化解在萌芽状态、处置在初始阶段。举行首个烈士纪念日公祭烈士活动,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双拥工作进一步加强。
(八)践行“三严三实”,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坚持从自身做起,着力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和社会治理职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开展。聚焦“四风”等突出问题,切实加大整改力度,着力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逐步完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依法行政不断加强。通过宪法日的宣传和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政府。按时办结130件市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372件市政协委员提案,提请审议地方性法规3件,制定政府规章2件,在全国率先出台推进依法行政办法。实行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等制度,重大事项决策行为更加规范。不断深化政务公开、网络问政,政务服务更加便捷高效。廉政建设扎实推进。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国务院“约法三章”,不断加大反腐倡廉工作力度,全市“三公”经费压缩23.8%。加强审计监督,推进审计全覆盖,审计调查单位637家,促进增收节支4.6亿元。强化行政监察,给予政纪处分112人,塑造了为民务实清廉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面对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我们多措并举、防微杜渐,化解了各种潜在风险;面对各种事件的接踵而至,我们沉着应对、主动作为,确保了社会大局稳定。这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协力、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驻淮部队、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关心支持淮南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向在淮创业的投资者、建设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煤炭价格低位徘徊,非煤产业发展不足,县区、园区、民营经济基础薄弱,转型发展任重道远。二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征迁、安置和城市管理任务较重。三是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突出,项目落地困难,投资环境不优。四是少数干部进取意识不强,法治意识淡薄,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的现象仍有发生。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决不辜负全市人民的希望和重托。
二、20xx年工作思路和重点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当前,世界经济仍处在深度调整期,国内经济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新常态面临新挑战,也蕴含新机遇。我们必须坚定战略定力,提振发展信心,适应新常态,抢抓新机遇,开创新局面。
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xx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重创新、抓招商、防风险、惠民生,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在立足实际、综合研判的基础上,提出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财政收入增长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8%,城镇新增就业4万人以上,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为实现以上目标,关键要把握以下四点。
一要牢牢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总体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体现经济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更要促进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生态宜居、政治稳定相协调,推动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紧扣民生幸福主旨,守住环保和就业两个底线,彰显公平正义,实现群众利益最大化、公共服务最优化。
二要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这个核心动力。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必须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始终,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必须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坚持问题导向、目标指向,促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在全市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
三要牢牢把握全面依法治市这个基本准则。坚持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化解社会矛盾,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着力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建立权责统一、运行高效的依法行政机制。
四要牢牢把握全面转型这个鲜明主题。唯有转型,方能行稳致远。要做精做优煤电化产业链、做大做强非煤产业群,为支柱产业挖潜增效、为主导产业嫁接延伸、为高成长性产业培土施肥。要加快产城融合化、城乡一体化、合淮同城化,实现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廉洁发展。
实现以上目标,要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把深化改革作为活力源泉,着力增强发展动力
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释放更多改革红利。
通过改革释放体制机制活力。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政府组织体系。深入推进简政放权,积极做好行政审批事项的承接、精简、下放、监管等工作。开展行政审批代办服务,推行网上审批。全面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完善政府权力公开运行、动态监管机制。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预决算公开机制。改制市级投融资平台。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开展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推进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建立综合执法机制。统筹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公务用车制度、社区管理体制等改革,进一步释放体制机制活力。
通过改革释放市场要素活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三证合一”、“先照后证”、登记注册全程电子化管理改革。坚持放开竞争性领域,积极推广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强化政府性债务管理,完善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体制和决算审计改革。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贷款“助保金”制度,建立完善市县(区)政策性担保体系。巩固并推广农村金融综合改革成果,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加大非法集资打击力度,建立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协调机制。坚持土地统一收储、统一出让、统一考核,确保土地等要素跟着项目走。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动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
通过改革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支持在淮省属企业改革,促进股权多元化、运营专业化。推进市属企业改革,加快企业上市、兼并、重组步伐。继续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让市场主体轻装上阵。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供销社、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任务。做好经营性资产清查,巩固资金、资产和土地清理成果,规范国有资产租赁管理行为。加强社会组织改革创新,完善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政策。
(二)把稳定增长作为重中之重,着力提升发展质量
坚持定向施策、精准发力,积极挖掘和培育新的增长点,实现有速度、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
扩大有效投资。充分发挥投资的牵动作用,完善项目储备库,健全项目投资联合审查、协调调度、政策支撑、要素保障机制。在主导产业、基础设施、节能环保、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集中力量谋划一批、推进一批、竣工一批重大项目,力争全年完成投资830亿元。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持续推进项目建设提质提效。发挥中原经济区、淮河生态经济带等战略平台优势,申请纳入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市,争取更多项目和政策支持。
促进城乡消费。坚持把发展服务业与促进消费结合起来,完善产业体系,推进业态创新,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适应消费新形势,促进城市商圈升级发展,满足群众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培育大众消费新的增长点,拓展信息、家政、文化、旅游、健身等消费。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谋划快递产业园、专业物流中心等建设,促进电商、网购、快递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检验检测认证、金融保险、商务咨询、技术服务等产业。健康发展房地产业,全年开工200万平方米,竣工120万平方米。
做强县域经济。健全支持县区发展的相关政策,理顺市县区财权事权关系,赋予县区更多自主权。引导县区立足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不断提升产业集中度和首位度。支持淮河以北地区做精做优煤电化产业链,提升煤电化产业联营和配套水平,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综合治理采煤塌陷区,提升煤电化一体、城矿乡一体发展水平。支持淮河以南地区做大做强非煤产业群,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提升产城一体、旅城一体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完善县区发展科学评价体系,提升工业经济、园区发展、城乡建设等考核权重,激发县区发展动力和活力,形成淮河两岸整体联动、互补发展新格局。
夯实园区载体。逐步完善园区体制机制,扩大园区发展自主权,增强园区造血功能。制定支持园区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园区发展定位和规划布局,建立科学考核机制。坚持产业集中、企业集群、土地集约、要素集聚,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发展要素向园区倾斜。大力提升园区服务配套能力,营造引进企业、留住人才的创新创业环境。坚持市经开区产城一体发展,打造百亿产业园区。加快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公用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力争烯烃装置基本建成,确保动力中心、净水厂、变电所和码头投入运行。完善市高新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力争引进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类企业30家。统筹园区招商、发展和为企服务,坚持不懈做大园区经济,持之以恒提升园区在全市经济中的份额。
(三)把调整结构作为主攻方向,着力促进发展转型
坚持立足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四煤”发展思路,促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升级,力争非煤产业比重稳步提升,现代服务业实现量增质优。
大力扶持产业发展。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建立扶持发展政策体系,设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打造面向未来的产业支撑。巩固提升煤炭、电力两大支柱产业,加快两淮能源基地规划编制,推进杨村矿建设,开工建设1000千伏特高压北环线,实现平电三期并网发电,做好潘集电厂、低热值煤电厂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发展新型煤化工、汽车及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主导产业,加快中安煤化一体化、凤台煤制天然气、江淮云产业基地、电子商务产业园、陕汽配套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培育文化旅游、现代医药、光电新能源、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四大高成长性产业,着力推进旅游景区、生物医药科技园、光电产业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等建设。
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拓宽研发经费投入渠道,鼓励企业建立联合发展机制,促进创新多主体协同、多要素联动、多领域合作。围绕新技术、新机制,加快市高新区科技研发中心、科技研发孵化平台、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等建设。提高发明专利申请量、拥有量及转化率。新建院士工作站3个。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完成技改投资200亿元。加快全国智慧城市试点、省级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力争第九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大力推进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工作,建立健全项目落地约束和保障机制,坚持“一个投资项目、一个牵头领导、一个工作小组”专班推进,营造全域招商、全员招商、全面招商的良好氛围。紧盯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重点区域,强化精准招商。制定重点产业招商规划,注重产业链招商。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外经贸转型升级。着力培育外贸经营主体,进出口总额实现稳定增长。加快申报淮南商检正式机构、公共型保税仓库,不断提升外向型经济比重。
积极培育市场主体。落实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等措施,着力培育更多有活力、有实力、有竞争力的中小微企业。进一步放宽登记条件,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完善支持“四上”企业发展的措施。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进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净增民营企业3000家,新增个体工商户1万家。培育10家高成长性的战略性新兴企业,建设智慧企业120家,新增“双软”认定企业5家。发挥企业创新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营造支持创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四)把“三农”发展作为坚实基础,着力夯实发展根基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专业化的职业,让农村成为美丽的家园。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力争粮食总产稳定在120万吨以上。加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扩大粮食收储能力。深入实施“菜篮子”工程,提高农产品保障水平。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0个、省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2个。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开工建设西淝河等沿淮洼地应急工程,积极推进引江济淮工程,建成世行贷款洼地治理项目,提高防洪排涝和抗旱保收水平。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出台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坚持用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大力提高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力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稳定增长。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43个土地托管服务点建设。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00家、家庭农场50家。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实施农村集镇建设规划改造,启动美丽小镇建设试点,建成一批美好乡村中心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和改造国省干线48公里、县乡道路40公里,健全城乡一体化养护机制。深入推进“三线三边”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实施扶贫开发和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项目,力争全年脱贫7000人。
(五)把宜居宜业作为功能特质,着力推进城市建设
坚持发展淮南、呼应省会、强化自身、承接辐射,促进山水林城融为一体、宜居宜业相得益彰,打造合肥经济圈副中心城市。
彰显城市特色。发挥“三山鼎立、三水环绕”的自然优势,编制城市风貌特色等专项规划,启动八公山、焦岗湖旅游开发规划编制,完成淮河岸线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淮河港总体规划。加快合淮一体化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凤台县和毛集实验区总体规划编制,完善开发区控规及各类专项规划。加快“多规合一”试点,编制“十三五”规划,推进“规划一张图”建设。
完善城市功能。推动山南由新区向新城转变,以政务区、高新区、高铁南站、职教园区为重点,完成职教中心和工业学校整合搬迁,推进实验中学新校区、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引大别山优质水源工程等项目建设。新改建各类管网125公里。推进亚行贷款城市水系综合治理工程。按照“内畅外联、便捷安全”的要求,启动商杭高铁淮南段建设、合淮路淮南段改造,加快济祁高速公路淮南段、九龙大道等建设,推进跨淮河大桥建设,完成城市部分道路、铁路下穿等工程。
建设宜居宜业城市。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加快安置区建设,实施西部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开展城镇园林绿化提升行动,实施城市绿道示范段工程,建成30公里城市绿道,新增和改造绿地430万平方米。制定公共交通扶持政策,推动公共交通事业发展。推进环卫体制改革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加强占道经营、乱停乱放、道路抛洒等顽症治理。创新城市管理考核体系,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六)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主旨,着力促进社会和谐
坚持民生为上,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困难群体,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加大为民办实事力度。继续实施民生工程,完善民生工程考核评价办法和建后管养机制。突出为民办实事。开工建设棚户区改造房屋10234套、公租房1449套。开工建设采煤塌陷区安置房4200套,搬迁1.2万人。完成2500户农房建设、1500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解决10.8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扎实做好关闭退出小煤矿职工就业培训等工作。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继续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入园率达87.6%。争创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区,义务教育标准化率达97.3%。实施卫生惠民工程,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设,强化卫生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落实人口目标管理责任制,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5‰以内。加快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农村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支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优先发展,巩固提升民族宗教工作。做好外事侨务、妇女儿童、残疾人、档案、地方志和机关事务管理工作,支持地震、气象、防灾减灾事业发展,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桥梁纽带作用。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创业就业政策支持力度,创新大学生就业就学人才培养模式,统筹做好失地农民等群体就业。培训各类人员4.9万人。强化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提高医疗救助水平。抓好各类社会保险扩面提标,推动老农保和城乡居保有效衔接。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分别提高城乡低保、五保供养标准10%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控制在3%左右。
(七)把历史文化作为城市灵魂,着力提升城市内涵
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持续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增强文化创造力和竞争力。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推进公民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凝聚全市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正能量。宣传淮南好人好事,讲好淮南故事。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扎实做好文明单位系列创建。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培育诚信文化,打造诚信社会,让失信者难以立足、让守信者一路绿灯。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市文化艺术中心、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推动“大地欢歌”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力度,营造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事业,提高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质量。
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坚持保护文化、挖掘文化、创造文化相结合,推进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实施文化精品战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20%。建立文化旅游发展协调机制,推动文化旅游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游、历史文化游、山水特色游、生活体验游。加快景区扩容升级,打造八公山和焦岗湖两大核心旅游区,启动景区5a级创建。全年旅游业总收入增长10%以上。
(八)把创新治理作为重要抓手,着力优化发展环境
坚持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环境、投资环境、生态环境同步优化。
建设平安淮南。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引导和支持群众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落实信访维稳工作责任制,创新网上信访、逐级走访、诉访分离机制。完善社会风险评估机制,提高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依法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持续推进立体化、数字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完善应急处置快速协调联动机制,增强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国防动员、后备力量、国防教育和人民防空工作,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
优化投资环境。建立问政质询机制,对纪律松弛、组织涣散、作风转变缓慢的单位,加强问政监督。建立效能问责机制,坚决整治政令不畅、效率低下、贻误工作、不负责任等问题。建立综合整治机制,扎实开展投资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坚决打击强买强卖、强包强揽等影响投资环境的行为。建立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实现服务无距离、零障碍。加强重点领域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提升生态文明。坚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创建更多的森林县区、森林城镇和森林村庄。开展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加快沟河湖塘水系生态综合治理,启动姚家湾湿地水质改善项目,建成3个污水处理工程。开展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建筑施工、道路运输、企业料场、裸露煤场等扬尘治理,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全面完成脱硫脱硝、燃煤锅炉整治、“黄标车”淘汰任务,力争可吸入颗粒物下降10%以上。实施重点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50个以上。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矿区生态修复,为淮南创造更多的绿色财富,让群众享受更多的生态福利。
三、加强法治政府建设
各位代表,建设法治政府,必须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着力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
营造维权用法、遇事找法、办事依法的法治环境。全面贯彻依法治市实施意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争创省法治城市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推进法治县区等创建。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基础性工作,完成“六五”普法验收,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优化基层法律服务布局,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困难群众法律援助。扎实开展“践行‘三严三实’、优化政治生态”学习讨论落实活动,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健全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决策程序。建立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凡未经合法性审查或审查不合法的事项,不得提交讨论,不得发布施行。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评估、反馈闭环机制。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做到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和结果公开,提高决策的透明度。
恪守依法行政、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工作准则。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加强干部教育、培养、管理,强化公务员队伍素质,提升依法履职能力,争做法治型干部。扩大行政立法公众参与范围,制定政府规章2件。普遍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严格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探索建立执法过程记录制度。合理配置执法力量,重点在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资源环境、交通运输等领域推行综合执法。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确保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完善权力运行、权力监督、权力制约的体制机制。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司法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加大审计监督力度,加强公共资金、国有资源、国有资产等领域审计。强化行政监察,保障监察部门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确保资金安全、工程安全、生产安全和干部安全。持续聚焦“四风”问题,全面整治“吃空饷”行为,确保“三公”经费只减不增。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坚决实行“一案双查”,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坚持勤政廉政相统一,想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努力取得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业绩。
各位代表,新常态需要新作为,新作为开创新局面。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淮南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依靠全市人民,共同创造淮南更加美好的未来!
淮南市人大工作报告篇三
政府工作报告,作为中国政治方针和政策的精华,涉及政治,经济,生活各个层面。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淮南市政府工作报告,欢迎阅读!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工作回顾
刚刚过去的,是淮南发展进程中极为困难的一年。面对经济下行、结构性矛盾和重大事件影响等复杂形势,全市人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xx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系列讲话精神,坚持事不避难、勇于担当,积极化解风险,奋力克难攻坚,保持了经济运行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初步核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78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400亿元,财政收入125.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760亿元,进出口总额4.4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4.5亿元,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6170元、10400元,在深化改革、推动转型、改善民生的进程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年来,重点做了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强化综合施策,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全面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优化存量、扩大增量,确保经济运行安全、风险可控。夯实实体经济基础。着眼于为企业松绑减负,减免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税负14.2亿元。出台金融支持企业直接融资奖励办法等文件,直接融资增长167.3%,8家企业分别在“新三板”和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扎实推进注册资本登记制度等改革,新增各类市场主体24720家,净增“四上”企业265家。梳理解决284家民营企业涉及的土地、规划、产权等制约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夯实项目投资基础。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建立重点项目包保和调度机制。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65个、续建184个、竣工78个,累计完成投资409亿元。中安煤化一体化、中国移动(安徽)数据中心等项目加快推进,朱集西矿等项目基本建成,全市电力装机容量达1204万千瓦。夯实居民消费基础。积极培育网络、信息、文化、旅游等新的消费增长点。房地产新开工400万平方米、竣工150万平方米。旅游业实现总收入70亿元。江淮云产业基地获批省电子商务示范园区,田家庵跻身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夯实产业转型基础。强化工业经济运行调度,致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培育接续替代产业,非煤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4.8个百分点。着力拓展发展空间和环境容量,淘汰一批落后产能,依法关闭退出小煤矿15对、非煤矿山企业4家,彻底告别了小煤矿百年开采史,全面迎来了现代化大矿井时代。
(二)强化改革创新,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从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入手,转职能、补短板,抓开放、促创新。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完成市政府权力清单及权力运行流程图编制,并予以公布。对176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清理,保留市级行政许可55项。县区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完成。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稳步推进。资金、资产和土地“三项清理”工作扎实开展。凤台农村土地确权颁证试点工作有序推进,“粮食银行”模式得以推广。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省级创新型城市试点全面启动。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15亿元。授权发明专利236件。制定修订行业、地方标准10项。“两化融合”指数提高4个百分点。中科院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等平台加快建设,全国防爆电气知名品牌示范区获批筹建,煤化工产品质检中心通过国家评审。对外开放水平逐步提升。积极融入长三角、中原经济区,加快合肥经济圈一体化进程,与塞尔维亚武贝市建立友好城市。园区承载功能不断提高,安徽(淮南)新型煤化工基地、国家级淮南经开区、淮南高新区加快建设。强化精准招商和产业链招商,全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亿美元,引进内资600亿元。支持本土企业立足淮南,开展对外合作。合肥海关驻淮南办事处获批成立,为本地企业外向发展提供通关便利。
(三)强化城市功能,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新增建成区面积2.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66.9%。城乡规划加快编制。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开展“多规合一”试点。各类规划加快完善,城乡规划体系更加科学合理,规划的前瞻性、约束性和严肃性进一步增强。山南新区建设稳步推进。按照“三年大见成效,五年基本建成”的发展要求,重新启动一批战略合作和重点项目建设,核心区路网、公交等设施加快完善,3所学校、2所幼儿园建成投用,安理大新校区、职教园区等群众关注的项目全力推进。安居工程建设保障力度加大。全面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年度建设任务,开工59185套、基本建成13395套。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3.1亿元,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扎实推进采煤塌陷区异地搬迁工程,竣工安置项目4个。加强安置区建设协调调度,着力解决征迁户安居问题。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完善。西部城区5条道路改造完成,3座淮河大桥加快建设,新改建各类地下管网180公里,龙王沟城市排涝工程全面竣工。交通网络加快构建,济祁高速公路淮南段、九龙大道等项目开工建设。“三线三边”环境综合整治扎实开展,违法建设、超载超限专项整治取得积极成效。全国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全面启动。
(四)强化“三农”基础,农村面貌不断改善。积极整合各类支农政策和资金,“三农”支出34.2亿元,增长5.2%。现代农业稳步发展。粮食总产139.4万吨,实现“十一连丰”。农业规模化经营力度加大,新增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园1家,新增流转、托管土地19.3万亩。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培育,新增专业合作社492家、家庭农场211家。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农村面貌有效改善。建成美好乡村中心村48个,3个镇跻身全国重点镇。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房建设5496户,实施20xx户渔民上岸安居工程。完成农村危桥改造18座、农村清洁工程11个,改造省道、县乡道路86.4公里。解决10.7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全年脱贫9200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重点平原洼地和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和小型水利改造提升工程加快实施。建立耕地保护动态巡查机制,土地违法整改深入推进。整治土地24.7万亩,连续20xx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推进淮河沿线综合整治,严厉打击非法采砂行为。
(五)强化公共服务,民生福祉不断增强。优先保障民生资金支出,全面完成33项民生工程。全年民生支出118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0.8%。就业形势总体向好。城镇新增就业4.7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3万人,大学生、退役军人和失地农民等群体实现稳定就业。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城乡低保、五保供养标准均提高10%以上,医疗救助报销标准增长9%。建立城镇医保大病保险制度,新农合参合率达101.2%。文化强市扎实推进。市文化艺术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5家企业进入全省民营文化企业百强,1家企业成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淮南子传奇》第二季喜获第27届中国电视金鹰奖。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出台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23所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和市体育学校基本建成,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90.3%。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圆满完成第十三届全省运动会等参赛任务。卫生和计生职能加快整合,人口自然增长率7.22‰。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全面完成。地震、气象、档案、民族、宗教和地方志工作不断加强,妇女、儿童、老龄和残疾人事业取得新的成效。
(六)强化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逐步改善环境质量。重点治理工程扎实推进。投入污染治理资金10.5亿元。实施节能和综合利用项目50个,西部生活垃圾焚烧电厂并网发电,淮化工业废水末端治理等重点工程基本建成,提前完成“”火电行业脱硫脱硝减排工程建设任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5%左右,主要污染物减排年度任务全面完成,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年度考核全省第一。全面完成大气污染防治任务。加强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拆除小型燃煤锅炉377台,治理大型工业燃煤锅炉15台,依法关停超标排污企业及作坊50家。pm10平均浓度较上年下降7%,在全省位次提升2位。大气环境二级以上天数比上年增加14天。有效开展生态修复。坚持不懈对采煤塌陷区进行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启动关闭退出小煤矿、采石场覆土复绿工作。完成成片造林近10万亩,新建森林长廊80.1公里,省级森林城镇和森林村庄、省级生态县和生态乡镇创建取得积极成效。
(七)强化治理创新,平安建设不断深入。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信息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得到加强。平安淮南建设稳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逐步建立,视频监控系统加快完善。全面开展大巡防工作,成功破获一批大要案,社会治安持续向好。强化应急平台和队伍建设,有效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基层综治维稳信访工作中心(站)全面建成,群防群治工作得到加强。稳妥处置重大安全事件。教训深刻的“8·19”民营小煤矿爆炸事故发生后,市委市政府和淮南矿业集团坚持现场指挥、科学救援、确保稳定,凝心聚力奋战52天,依法完成善后安抚、闭矿处置等工作。严防淮矿物流经营风险蔓延,保持区域性金融稳定。社会治理基础进一步夯实。村民自治能力不断加强,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顺利完成。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约访、回访和定点帮扶机制,一批群众关心的问题得到解决。建成网上信访信息系统,逐步实现信访业务网上流转,最大限度地把矛盾和问题预防在发生之前、化解在萌芽状态、处置在初始阶段。举行首个烈士纪念日公祭烈士活动,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双拥工作进一步加强。
(八)践行“三严三实”,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坚持从自身做起,着力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和社会治理职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开展。聚焦“四风”等突出问题,切实加大整改力度,着力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逐步完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依法行政不断加强。通过宪法日的宣传和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政府。按时办结130件市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372件市政协委员提案,提请审议地方性法规3件,制定政府规章2件,在全国率先出台推进依法行政办法。实行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等制度,重大事项决策行为更加规范。不断深化政务公开、网络问政,政务服务更加便捷高效。廉政建设扎实推进。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国务院“约法三章”,不断加大反腐倡廉工作力度,全市“三公”经费压缩23.8%。加强审计监督,推进审计全覆盖,审计调查单位637家,促进增收节支4.6亿元。强化行政监察,给予政纪处分112人,塑造了为民务实清廉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面对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我们多措并举、防微杜渐,化解了各种潜在风险;面对各种事件的接踵而至,我们沉着应对、主动作为,确保了社会大局稳定。这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协力、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驻淮部队、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关心支持淮南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向在淮创业的投资者、建设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一是煤炭价格低位徘徊,非煤产业发展不足,县区、园区、民营经济基础薄弱,转型发展任重道远。二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征迁、安置和城市管理任务较重。三是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突出,项目落地困难,投资环境不优。四是少数干部进取意识不强,法治意识淡薄,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的现象仍有发生。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决不辜负全市人民的希望和重托。
二、20xx年工作思路和重点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当前,世界经济仍处在深度调整期,国内经济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新常态面临新挑战,也蕴含新机遇。我们必须坚定战略定力,提振发展信心,适应新常态,抢抓新机遇,开创新局面。
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xx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重创新、抓招商、防风险、惠民生,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在立足实际、综合研判的基础上,提出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财政收入增长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8%,城镇新增就业4万人以上,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为实现以上目标,关键要把握以下四点。
一要牢牢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总体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体现经济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更要促进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生态宜居、政治稳定相协调,推动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紧扣民生幸福主旨,守住环保和就业两个底线,彰显公平正义,实现群众利益最大化、公共服务最优化。
二要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这个核心动力。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必须把改革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始终,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必须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坚持问题导向、目标指向,促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在全市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
三要牢牢把握全面依法治市这个基本准则。坚持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化解社会矛盾,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着力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建立权责统一、运行高效的依法行政机制。
四要牢牢把握全面转型这个鲜明主题。唯有转型,方能行稳致远。要做精做优煤电化产业链、做大做强非煤产业群,为支柱产业挖潜增效、为主导产业嫁接延伸、为高成长性产业培土施肥。要加快产城融合化、城乡一体化、合淮同城化,实现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廉洁发展。
实现以上目标,要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把深化改革作为活力源泉,着力增强发展动力
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释放更多改革红利。
通过改革释放体制机制活力。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政府组织体系。深入推进简政放权,积极做好行政审批事项的承接、精简、下放、监管等工作。开展行政审批代办服务,推行网上审批。全面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完善政府权力公开运行、动态监管机制。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预决算公开机制。改制市级投融资平台。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开展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推进中小学教师无校籍管理。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建立综合执法机制。统筹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公务用车制度、社区管理体制等改革,进一步释放体制机制活力。
通过改革释放市场要素活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三证合一”、“先照后证”、登记注册全程电子化管理改革。坚持放开竞争性领域,积极推广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强化政府性债务管理,完善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体制和决算审计改革。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贷款“助保金”制度,建立完善市县(区)政策性担保体系。巩固并推广农村金融综合改革成果,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加大非法集资打击力度,建立金融机构风险处置协调机制。坚持土地统一收储、统一出让、统一考核,确保土地等要素跟着项目走。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动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
通过改革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支持在淮省属企业改革,促进股权多元化、运营专业化。推进市属企业改革,加快企业上市、兼并、重组步伐。继续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让市场主体轻装上阵。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供销社、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任务。做好经营性资产清查,巩固资金、资产和土地清理成果,规范国有资产租赁管理行为。加强社会组织改革创新,完善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政策。
(二)把稳定增长作为重中之重,着力提升发展质量
坚持定向施策、精准发力,积极挖掘和培育新的增长点,实现有速度、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
扩大有效投资。充分发挥投资的牵动作用,完善项目储备库,健全项目投资联合审查、协调调度、政策支撑、要素保障机制。在主导产业、基础设施、节能环保、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集中力量谋划一批、推进一批、竣工一批重大项目,力争全年完成投资830亿元。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持续推进项目建设提质提效。发挥中原经济区、淮河生态经济带等战略平台优势,申请纳入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市,争取更多项目和政策支持。
促进城乡消费。坚持把发展服务业与促进消费结合起来,完善产业体系,推进业态创新,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增长6%以上。适应消费新形势,促进城市商圈升级发展,满足群众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培育大众消费新的增长点,拓展信息、家政、文化、旅游、健身等消费。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谋划快递产业园、专业物流中心等建设,促进电商、网购、快递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检验检测认证、金融保险、商务咨询、技术服务等产业。健康发展房地产业,全年开工200万平方米,竣工120万平方米。
做强县域经济。健全支持县区发展的相关政策,理顺市县区财权事权关系,赋予县区更多自主权。引导县区立足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不断提升产业集中度和首位度。支持淮河以北地区做精做优煤电化产业链,提升煤电化产业联营和配套水平,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综合治理采煤塌陷区,提升煤电化一体、城矿乡一体发展水平。支持淮河以南地区做大做强非煤产业群,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提升产城一体、旅城一体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完善县区发展科学评价体系,提升工业经济、园区发展、城乡建设等考核权重,激发县区发展动力和活力,形成淮河两岸整体联动、互补发展新格局。
夯实园区载体。逐步完善园区体制机制,扩大园区发展自主权,增强园区造血功能。制定支持园区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园区发展定位和规划布局,建立科学考核机制。坚持产业集中、企业集群、土地集约、要素集聚,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发展要素向园区倾斜。大力提升园区服务配套能力,营造引进企业、留住人才的创新创业环境。坚持市经开区产城一体发展,打造百亿产业园区。加快现代煤化工产业园公用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力争烯烃装置基本建成,确保动力中心、净水厂、变电所和码头投入运行。完善市高新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力争引进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类企业30家。统筹园区招商、发展和为企服务,坚持不懈做大园区经济,持之以恒提升园区在全市经济中的份额。
(三)把调整结构作为主攻方向,着力促进发展转型
坚持立足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四煤”发展思路,促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升级,力争非煤产业比重稳步提升,现代服务业实现量增质优。
大力扶持产业发展。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建立扶持发展政策体系,设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打造面向未来的产业支撑。巩固提升煤炭、电力两大支柱产业,加快两淮能源基地规划编制,推进杨村矿建设,开工建设1000千伏特高压北环线,实现平电三期并网发电,做好潘集电厂、低热值煤电厂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发展新型煤化工、汽车及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主导产业,加快中安煤化一体化、凤台煤制天然气、江淮云产业基地、电子商务产业园、陕汽配套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培育文化旅游、现代医药、光电新能源、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四大高成长性产业,着力推进旅游景区、生物医药科技园、光电产业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等建设。
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拓宽研发经费投入渠道,鼓励企业建立联合发展机制,促进创新多主体协同、多要素联动、多领域合作。围绕新技术、新机制,加快市高新区科技研发中心、科技研发孵化平台、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等建设。提高发明专利申请量、拥有量及转化率。新建院士工作站3个。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完成技改投资200亿元。加快全国智慧城市试点、省级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力争第九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大力推进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工作,建立健全项目落地约束和保障机制,坚持“一个投资项目、一个牵头领导、一个工作小组”专班推进,营造全域招商、全员招商、全面招商的良好氛围。紧盯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重点区域,强化精准招商。制定重点产业招商规划,注重产业链招商。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外经贸转型升级。着力培育外贸经营主体,进出口总额实现稳定增长。加快申报淮南商检正式机构、公共型保税仓库,不断提升外向型经济比重。
积极培育市场主体。落实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等措施,着力培育更多有活力、有实力、有竞争力的中小微企业。进一步放宽登记条件,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完善支持“四上”企业发展的措施。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进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净增民营企业3000家,新增个体工商户1万家。培育10家高成长性的战略性新兴企业,建设智慧企业120家,新增“双软”认定企业5家。发挥企业创新转型升级的引领作用,营造支持创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四)把“三农”发展作为坚实基础,着力夯实发展根基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专业化的职业,让农村成为美丽的家园。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力争粮食总产稳定在120万吨以上。加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扩大粮食收储能力。深入实施“菜篮子”工程,提高农产品保障水平。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0个、省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2个。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开工建设西淝河等沿淮洼地应急工程,积极推进引江济淮工程,建成世行贷款洼地治理项目,提高防洪排涝和抗旱保收水平。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出台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坚持用工业的理念抓农业,大力提高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力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稳定增长。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43个土地托管服务点建设。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00家、家庭农场50家。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实施农村集镇建设规划改造,启动美丽小镇建设试点,建成一批美好乡村中心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和改造国省干线48公里、县乡道路40公里,健全城乡一体化养护机制。深入推进“三线三边”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实施扶贫开发和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项目,力争全年脱贫7000人。
(五)把宜居宜业作为功能特质,着力推进城市建设
坚持发展淮南、呼应省会、强化自身、承接辐射,促进山水林城融为一体、宜居宜业相得益彰,打造合肥经济圈副中心城市。
彰显城市特色。发挥“三山鼎立、三水环绕”的自然优势,编制城市风貌特色等专项规划,启动八公山、焦岗湖旅游开发规划编制,完成淮河岸线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淮河港总体规划。加快合淮一体化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凤台县和毛集实验区总体规划编制,完善开发区控规及各类专项规划。加快“多规合一”试点,编制“十三五”规划,推进“规划一张图”建设。
完善城市功能。推动山南由新区向新城转变,以政务区、高新区、高铁南站、职教园区为重点,完成职教中心和工业学校整合搬迁,推进实验中学新校区、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引大别山优质水源工程等项目建设。新改建各类管网125公里。推进亚行贷款城市水系综合治理工程。按照“内畅外联、便捷安全”的要求,启动商杭高铁淮南段建设、合淮路淮南段改造,加快济祁高速公路淮南段、九龙大道等建设,推进跨淮河大桥建设,完成城市部分道路、铁路下穿等工程。
建设宜居宜业城市。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加快安置区建设,实施西部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开展城镇园林绿化提升行动,实施城市绿道示范段工程,建成30公里城市绿道,新增和改造绿地430万平方米。制定公共交通扶持政策,推动公共交通事业发展。推进环卫体制改革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加强占道经营、乱停乱放、道路抛洒等顽症治理。创新城市管理考核体系,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六)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主旨,着力促进社会和谐
坚持民生为上,更加注重保障基本民生,更加关注困难群体,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加大为民办实事力度。继续实施民生工程,完善民生工程考核评价办法和建后管养机制。突出为民办实事。开工建设棚户区改造房屋10234套、公租房1449套。开工建设采煤塌陷区安置房4200套,搬迁1.2万人。完成2500户农房建设、1500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解决10.8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扎实做好关闭退出小煤矿职工就业培训等工作。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继续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入园率达87.6%。争创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区,义务教育标准化率达97.3%。实施卫生惠民工程,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设,强化卫生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落实人口目标管理责任制,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5‰以内。加快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进农村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支持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优先发展,巩固提升民族宗教工作。做好外事侨务、妇女儿童、残疾人、档案、地方志和机关事务管理工作,支持地震、气象、防灾减灾事业发展,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桥梁纽带作用。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创业就业政策支持力度,创新大学生就业就学人才培养模式,统筹做好失地农民等群体就业。培训各类人员4.9万人。强化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提高医疗救助水平。抓好各类社会保险扩面提标,推动老农保和城乡居保有效衔接。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分别提高城乡低保、五保供养标准10%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控制在3%左右。
(七)把历史文化作为城市灵魂,着力提升城市内涵
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持续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增强文化创造力和竞争力。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推进公民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凝聚全市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正能量。宣传淮南好人好事,讲好淮南故事。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扎实做好文明单位系列创建。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培育诚信文化,打造诚信社会,让失信者难以立足、让守信者一路绿灯。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市文化艺术中心、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推动“大地欢歌”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力度,营造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事业,提高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质量。
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坚持保护文化、挖掘文化、创造文化相结合,推进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实施文化精品战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20%。建立文化旅游发展协调机制,推动文化旅游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游、历史文化游、山水特色游、生活体验游。加快景区扩容升级,打造八公山和焦岗湖两大核心旅游区,启动景区5a级创建。全年旅游业总收入增长10%以上。
(八)把创新治理作为重要抓手,着力优化发展环境
坚持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环境、投资环境、生态环境同步优化。
建设平安淮南。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引导和支持群众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落实信访维稳工作责任制,创新网上信访、逐级走访、诉访分离机制。完善社会风险评估机制,提高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依法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持续推进立体化、数字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完善应急处置快速协调联动机制,增强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国防动员、后备力量、国防教育和人民防空工作,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
优化投资环境。建立问政质询机制,对纪律松弛、组织涣散、作风转变缓慢的单位,加强问政监督。建立效能问责机制,坚决整治政令不畅、效率低下、贻误工作、不负责任等问题。建立综合整治机制,扎实开展投资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坚决打击强买强卖、强包强揽等影响投资环境的行为。建立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实现服务无距离、零障碍。加强重点领域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提升生态文明。坚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创建更多的森林县区、森林城镇和森林村庄。开展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加快沟河湖塘水系生态综合治理,启动姚家湾湿地水质改善项目,建成3个污水处理工程。开展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建筑施工、道路运输、企业料场、裸露煤场等扬尘治理,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全面完成脱硫脱硝、燃煤锅炉整治、“黄标车”淘汰任务,力争可吸入颗粒物下降10%以上。实施重点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50个以上。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矿区生态修复,为淮南创造更多的绿色财富,让群众享受更多的生态福利。
三、加强法治政府建设
各位代表,建设法治政府,必须牢固树立法治思维,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着力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
营造维权用法、遇事找法、办事依法的法治环境。全面贯彻依法治市实施意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争创省法治城市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推进法治县区等创建。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基础性工作,完成“六五”普法验收,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优化基层法律服务布局,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加强困难群众法律援助。扎实开展“践行‘三严三实’、优化政治生态”学习讨论落实活动,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健全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决策程序。建立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定程序,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凡未经合法性审查或审查不合法的事项,不得提交讨论,不得发布施行。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评估、反馈闭环机制。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做到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和结果公开,提高决策的透明度。
恪守依法行政、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工作准则。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加强干部教育、培养、管理,强化公务员队伍素质,提升依法履职能力,争做法治型干部。扩大行政立法公众参与范围,制定政府规章2件。普遍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严格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探索建立执法过程记录制度。合理配置执法力量,重点在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资源环境、交通运输等领域推行综合执法。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确保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完善权力运行、权力监督、权力制约的体制机制。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司法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加大审计监督力度,加强公共资金、国有资源、国有资产等领域审计。强化行政监察,保障监察部门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确保资金安全、工程安全、生产安全和干部安全。持续聚焦“四风”问题,全面整治“吃空饷”行为,确保“三公”经费只减不增。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坚决实行“一案双查”,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坚持勤政廉政相统一,想干事、干成事、不出事,努力取得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业绩。
各位代表,新常态需要新作为,新作为开创新局面。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淮南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依靠全市人民,共同创造淮南更加美好的未来!
淮南市人大工作报告篇四
人大就是指人民代表大会,下面本站小编给大家分享几篇佛山市市人大工作报告,一起看一下吧!
各位代表:
我代表佛山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20xx年的主要工作
过去一年,是我市全面加快产业转型、城市升级取得重大进展的一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人大会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和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围绕中心,依法履职,进一步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为美丽幸福佛山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围绕中心工作,注重强化监督实效,全力推进我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会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工作,突出重点,强化监督的针对性,监督实效不断增强。
围绕治水治气开展监督,力推美丽佛山建设。以治水治气为重点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市委全力推进的重点工作。会将这项工作列为监督工作重点,选准切入点,深入开展内河涌污染整治情况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会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内河涌整治情况的报告,要求市政府要强化市级统筹协调力度和属地管理职责,加强农村和农业产业污染整治力度,坚决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会还结合代表议案督办,要求市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持续加大大气综合整治力度,与内河涌污染整治形成合力,实现水更清、天更蓝的目标。
围绕财政经济工作开展监督,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会结合预算执行情况,积极探索和创新监督方式,对市政府行政服务中心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询问。应询单位认真答询,取得良好效果,强化了市直各预算部门的责任意识和绩效观念。会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报告,要求市政府依法加强财政资金的绩效管理,强化预算部门的绩效意识,不断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会还组织调研组,对市级财政资金审批拨付情况进行调研,建议市政府要进一步优化流程再造,提高财政资金拨付效率,严控预算追加,确保财政资金依法、依时审批和支付。此外,会还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我市20xx年上半年计划、预算执行情况和市级20xx年度财政预算调整情况以及20xx年市级财政决算、审计情况的报告,并作出了相关决议,要求市政府要继续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力推产业转型、城市升级,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全力推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开展监督,促进社会管理和创新。会高度重视民生工作,组织特殊教育调研组,深入特殊教育学校、培训和康复机构、教育及残联部门、长三角地区部分特殊教育发展较好的城市进行调研,广泛了解情况和听取意见,形成专题调研报告。主任会议研究了调研报告,要求市政府要建立健全扶持特殊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机制,持续加大财政投入,扶持民营特殊教育机构发展,切实保障和落实特殊儿童群体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会还组织对中心组团与周边组团交通枢纽建设情况、公交场站规划用地落实及建设情况、有轨电车发展、妇女儿童医院建设情况等进行了调研,促进经济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
围绕“三农”工作开展监督,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会抓住农产品流通这个影响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开展监督,组织调研组深入农业流通企业、农业企业、种养大户等进行调研,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建议市政府要进一步抓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扶持发展一批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探索建立从田头到餐桌全程有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组织省、市人大代表,视察我市水利改革发展情况,代表们建议市政府要充分发挥水利规划的引领作用,理顺水利投资建设体制,加大水利基础设施投入。认真督办《佛山市人大会关于促进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决议》,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围绕强化监督成效,促进监督成果转化。认真实施《佛山市人大会决议决定及审议意见交办督办办法》,一年来,共向“一府两院”发出决议、决定及审议意见督办函17件,并建立了督办档案。“一府两院”认真落实会决议、决定及审议意见,按时将整改落实情况书面报告会。会在征求会组成人员意见的基础上,进行跟踪督办,确保监督意见落实到位,推进我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民生改善。
围绕城市发展定位,审议通过佛山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是统筹全市城市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会高度重视,在调查研究和广泛听取代表意见的基础上,依法审议,作出了关于《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xx—20xx)》的决议,要求我市各级政府要严格维护总体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和稳定性,强化中心城区建设,加强各项规划的衔接,突出规划的服务和保障民生功能,尽快实现规划描绘的美好蓝图。
会坚持以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为工作主线,充分发挥在民主法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促进我市法治水平不断提高。
监督和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会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20xx年依法行政工作报告,充分肯定工作成效,指出薄弱环节,要求市政府要深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着力增强基层政府的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推进网上办事,为群众和企业、社会组织提供优质高效的行政服务。认真依法开展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维护国家法制统一。
监督和推进“两院”公正司法。会抓住影响公正司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环节进行监督,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听取和审议了市中级法院诉调对接工作报告,充分肯定诉调对接在促进社会和谐和加强社会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要求市政府以及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我市各级法院继续加强和完善诉调对接工作,积极探索构建多元化、低成本、高效率的纠纷解决机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会加强对检察工作的监督和支持力度,支持和促进检察机关依法公正行使检察权。
监督和推进法治佛山建设。会深入推进依法治市工作,扎实推进法治城市、法治区创建以及法治惠民工作。认真开展领导干部学法用法、依法行政工作情况调研,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建议我市要加强领导干部法律知识培训,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会在深入基层消防单位、企业、个体户中开展消防法执法检查的基础上,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我市实施消防法情况的报告,要求市政府要加强消防安全宣传,严格落实消防责任,加大公共消防基础设施投入,克服侥幸心理,全力抓好“三合一”场所的专项整治,消除火灾隐患,确保平安和谐局面。会还组织对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实施情况进行了调研,要求市政府认真按照法律规定和省政府的要求,从财力、物力上大力支持迳口华侨农场改革发展,力促迳口华侨农场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
三、强化服务保障,注重依法行使任免权,进一步提升代表履职实效
发挥好代表作用是会的重要职责。会尊重代表主体地位,支持和保障代表依法履行职权。
下大力气督办代表议案、建议。会加强对议案、建议的检查和督办,多次组织代表现场督办议案、建议,主动征求代表对议案、建议办理情况的意见,专题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办理工作报告,主任会议也多次听取有关议案、建议的办理情况报告,力促办理工作让代表和群众满意。会围绕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这项中心工作,重点督办《关于切实落实创新引领战略,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议案》,深入调研并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我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情况的报告,要求我市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发展理念,大力打造创新平台,扶持和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要集中财力,推动城市升级,创造吸引和留住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的环境。在会的大力督办下,《关于加快落实妇女儿童医院建设用地的议案》等一批议案、建议也得到很好办理,代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得到重视和较好落实,促进了有关工作的推进和民生改善。
充分发挥代表在闭会期间的作用。会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生态文明建设、城市升级三年行动计划落实、公交发展等方面,组织代表集中视察,开展代表专业小组活动,鼓励代表结合活动内容,积极提出议案、建议和建言献策。认真组织代表参加“一府两院”开展的活动,更好地发挥代表联系群众的桥梁作用。积极邀请代表列席会会议和参加会开展的履职活动,扩大代表对会工作的参与度。出台《佛山市人大代表联络站工作暂行办法》,增进代表与群众的联系,努力建立和完善代表听取民意、反映民意、推动群众反映问题有效解决的长效机制。一年来,共组织代表开展视察、执法检查、调研等活动42次,共483人次。
努力为代表履职提供良好的服务保障。会召开全市人大代表工作会议,研究如何更好地为代表履职做好服务保障。加强与代表的联系,定期走访代表,召开企业界人大代表座谈会,组织市政府及职能部门负责人现场听取代表关于服务企业、扶持企业做大做强的意见建议,并加强督促落实。召开我市的全国人大代表座谈会、新当选市人大代表座谈会,增强代表履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拓宽代表知情知政渠道,定期给代表寄发政情资料,及时通报人大工作情况,接受代表对会工作的监督。
坚持党管干部与依法任免相结合,规范行使人事任免权。20xx年,会依法任免市人大会工作机构负责人3人次,决定任免市人民政府组成人员5人次,任免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35人次、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14人次。
四、加强自身建设,注重强化素质能力建设,不断增强人大工作效能
会坚持把自身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努力加强思想、作风、制度、能力建设。专题学习党的xx届三中全会以及省委、市委全会精神,及时组织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召开全市人大会主任座谈会,深入研讨如何在党委领导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大监督工作。举办市、区人大会办公室主任座谈会,交流和讨论如何为会和人大代表履职当好参谋助手。加强对我市区、镇(街道)人大工作的指导,开展镇、街道人大建设情况调研,力争加强镇、街道人大建设。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市委实施办法,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工作作风,严控“三公”经费开支。坚持把调查研究贯穿人大工作全过程,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听取意见,吸纳民智,形成了20多份较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努力打造务实型、学习型、干事型工作团队,加强对干部的培养和使用,多岗位锻炼干部。530多篇人大宣传文章在国家、省、市级媒体刊登,20篇人大宣传作品获省、市级奖励,4篇文章被《中国人大年鉴》收录。扎实开展群众来信来访的接待和交办工作,认真督办信访件。20xx年共受理群众来信402件,接待群众来访361人次,其中,会领导接访25批79人次,一批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加强会及机关信息化建设,提高了会会议及机关办公信息化水平。注重营造积极向上、开拓创新的工作氛围,努力打造活力机关、有为机关、和谐机关。
各位代表,会工作取得的成绩,是在市委正确领导下,凝聚着会组成人员、全体人大代表和人大会机关工作人员的心血和辛劳,也离不开“一府两院”、各区人大会及社会各界和全市人民的大力支持。在此,我谨代表市人大会,向全体人大代表和所有关心支持人大工作的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20xx年工作,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会的工作离代表和群众的期望,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与不足,主要是: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增强,代表联系群众的渠道还需进一步拓宽,会及机关履职能力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努力改进。
20xx年的主要工作任务
各位代表,党的xx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20xx年是我国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xx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我市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年。市人大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工作,以改善民生为监督工作重点,认真履职,锐意改革,继续深入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为我市全面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党的xx届三中全会深入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问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愿景、新目标,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对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以及做好新形势下人大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会要把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xx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健全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加强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国有资产监督职能,支持市政府和财政部门进一步加强财政绩效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人大会同人大代表、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机制。贯彻落实全会决定关于“逐步增加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数量”的部署,支持我市积极争取“较大的市”立法权,为我市率先改革、深化改革和加强社会管理提供坚强的法律支撑。
二、围绕市委中心工作,继续加强人大监督工作力度
会坚持依法开展监督,突出监督重点,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工作、“一府两院”迫切需要推动的工作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监督:一是加强对全市重点工作的监督。继续加强对我市实施城市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城市规划建设、创新型城市建设、建设工程审批、水利改革发展等工作的监督力度,开展专项工作调研,听取和审议市政府相关工作报告,寓支持于监督之中,支持市政府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全市重点工作的落实。二是继续加强对财政经济工作的监督。依法抓好计划、预决算和社保基金运行的监督,组织对“”规划实施中期情况、社保基金管理情况等进行调研,促进我市进一步深化改革,释放改革红利,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三是进一步加强对社会民生工作的监督。组织对公共交通发展情况、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情况、民营医疗机构发展、学前教育情况、民族宗教工作等进行调查研究,促进我市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建设深入发展。
三、牢固树立法治观念,不断深化我市民主法治建设
扎实推进依法治市工作,坚持法治佛山、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监督和支持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继续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全力打造人民满意政府。支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听取和审议市中级法院执行工作报告,支持“两院”提升公正司法能力,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组织对城乡规划法、行政处罚法、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和宗教事务条例等法律、法规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进一步加强备案审查工作,推动法律、法规在我市正确实施。
四、积极发挥代表联系群众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
健全会组成人员同人大代表联系的机制,适时出台市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办法,进一步加强人大代表联络站的建设,开展代表小组进社区活动,增进代表与群众的联系,依法探索人大代表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的方式和途径。认真组织代表开展专题调研和集中视察,进一步深化代表专业小组活动,引导代表提出高质量的议案、建议。持续加大议案、建议督办工作力度,选取一些质量高、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议案、建议重点督办,一抓到底,抓出实效。邀请代表参加会执法检查、调研和列席会会议等活动,扩大代表对会工作的参与。加强代表工作信息化建设,建立代表履职网络平台,进一步拓宽代表知情知政渠道。继续举办市人大代表培训班,进一步提高代表履职能力。
紧密结合新形势、新任务对人大工作的新要求,进一步加强会及机关的思想、作风、组织、制度建设。坚持和完善学习制度,加强对党的xx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全会决定的学习,深入学习和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增强会组成人员的政治意识和履职水平。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党风廉政建设要求,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和会风,厉行勤俭节约,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增强会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严格按照上级部署,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剖析和对照检查,促使思想受到教育,认识明显提高,强化为民务实清廉意识。打造严谨认真、务实高效的工作团队,进一步活化机关干部队伍,努力推进机关干部内外交流。建立健全会及机关各项工作制度,进一步加强人大宣传、信访和后勤保障工作,完善会会议数字化系统建设,加强与区、镇(街道)人大的沟通和工作指导,努力推动加强镇、街道人大建设,夯实人大工作基础,推动我市人大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党的xx届三中全会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描绘了新的宏伟蓝图。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领导下,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勇挑重担,努力为我市全面深化改革和建设美丽幸福佛山做出更大的贡献!
淮南市人大工作报告篇五
现在,我受市人大会委托,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20xx年的主要工作
过去一年,市人大会在中共吉安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依法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为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升级、推进民主法治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全年共听取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25项,开展专题询问1项,作出决议、决定8项,检查1部法律实施情况,开展专题调研27项,组织代表集中视察5次,配合全国人大、省人大会开展执法检查、立法调研、代表视察23次,依法任免一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一、监督与支持并重,服务改革发展
会主动适应发展新常态,积极服务全市改革发展大局,紧紧围绕省委“十六字”发展方针和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作用,寓监督于支持之中,寓支持于监督之中,不断提高监督工作实效,努力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1、围绕“稳增长”加强监督,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会始终把稳定经济增长摆在监督工作的首位,通过开展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专题调研、召开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听取和审议我市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等形式,对全市经济运行情况把脉问诊,并立足我市实情,按照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速度切换、动力转换、路径变换的新趋势、新规律、新要求,从保持发展定力、扩大有效需求、推进改革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财政保障能力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力促全市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稳中求快、稳中向好。为进一步优化实体经济要素资源配置,有效解决工业园区企业用地难的问题,听取和审议了全市工业园区土地利用情况的报告,督促市政府有关部门加大对闲置土地的处置和二次开发的力度,健全园区土地长效管理机制,提高工业园区节约集约用地的水平和单位土地面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加强全口径预决算审查监督是会的重要职责。会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预算执行、财政收支审计、市级决算,以及20xx年市本级新增地方政府债券转贷资金安排使用情况等专项工作报告。在审查监督过程中,认真按照新预算法的要求,推动预算安排更加符合我市实际,促使审查监督从程序性向程序性与实质性并重转变,并且这种转变将成为今后我市人大会加强全口径预决算审查监督的新常态。
会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加大跟踪问效力度,依法审议了20xx年度市级预算执行和其它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的报告,督促审计报告中反映的8大类51项违反预算资金管理使用相关规定的问题得到较好整改落实。会紧紧围绕社会高度关注的政府性债务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开展专项监督,听取和审议了关于预防与控制市级政府性债务风险情况的报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借之有度、用之有方、还之有道、治之有规”等意见建议,为我市政府性债务资金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规范安全运行提供了有益参考。
2、围绕“促改革”加强监督,促进发展动力加快转换。一年来,先后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我市农业综合开发、深化国有林场改革、推进旅游强市建设情况等专项工作报告,为推动市委“1+n”系列改革的贯彻落实发挥了重要作用。
围绕推进新一轮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及经营流转、高标准农田示范建设和中低产农田改造进程,听取和审议了我市农业综合开发情况的专项报告,推动市委《关于深化改革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意见》得到有效贯彻落实。林改释放绿色“红利”,会听取和审议了我市国有林场改革情况的专项报告,充分肯定了推进全市林场改革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推动我市国有林场改革向“保生态、保民生”目标纵深推进。在深入开展“秀美江西(吉安)行”活动的基础上,组织部分省、市人大代表对我市推进旅游强市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视察,围绕抢抓机遇、敢于创新、突出特色、注重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建议,有力推动了我市旅游产业发展升级。省人大会外侨民宗工委和省新闻媒体以“又踏层峰望眼开”为题,用整四版的篇幅向全省宣传吉安“旅游强市”战略所取得的成果和人大监督的成效,并作为典型材料印发省十二届人大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全体与会人员和全省各设区市,这在我省设区市中尚属首例。
3、围绕“调结构”加强监督,促进产业转型发展升级。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推动产业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升级发展的目标要求,先后听取和审议了井冈蜜柚、电子信息、电子商务等产业发展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为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提高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井冈蜜柚作为我市扶贫攻坚重点产业,得到习的关心关怀。会在审议中着重从妥善处理好种植大户和千家万户的关系、规模种植和综合效益的关系、发展速度和技术保障的关系、鲜果销售和精深加工的关系四个方面提出意见建议,促进井冈蜜柚走产出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造福于民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电子信息产业是推动我市经济转型发展升级的主导产业。会针对产业发展中的不足,提出了针对性意见建议,得到市政府积极采纳。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完善发展规划、引导企业创新升级、优化配套服务、开展补链招商、延长产业链条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强有力措施,进一步推动了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量的扩张、质的提升。
电子商务作为新业态、新产业,是我市适应发展新常态的新增长点,更是未来我市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潜力所在。通过开展我市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情况的专项监督,进一步强化了各级领导对电子商务产业重要性的认识,浓厚了全市上下发展电子商务的氛围,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大了对电子商务发展扶持力度,提升了全市电子商务产业体系和支撑服务体系效能,为我市抢抓电子商务发展新机遇打下了良好基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为促进引进银行机构加速发展,组织部分省、市人大代表对我市引进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地方银行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视察,充分肯定了这些银行在自身发展和支持我市经济发展中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并提出促其做大做强的意见建议;同时,帮助协调解决了部分股份制银行和地方银行在建设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积极跟进,努力助推引进银行业发展壮大。
二、立法与依法并行,建设法治吉安
会坚持把推进法治吉安建设作为重要职责,着力做好地方立法权承接,推动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按照xx届四中全会关于“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的精神,积极争取省人大和市委重视与支持,较好地完成了承接地方立法权各项准备工作,顺利通过省人大会的考核评估,从20xx年11月20日起,可以对本市范围内的城乡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方面的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成为全省首批赋予地方立法权的设区市。
为依法行使好地方立法权,会详细了解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立法意愿,切实抓好立法规划和计划编制、立法专业队伍和专家咨询机构建设,加强立法理论学习,选派业务骨干参加全国人大立法工作业务培训,组织外出学习考察地方立法工作,着力在提高地方立法能力上下功夫,努力使立法尽快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针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执行难”问题,听取和审议了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工作情况的专项报告,建议全市法院加大执行力度、创新执行方法、健全执行机制、优化执行资源配置,切实提升执行公信力,以实际行动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为支持检察机关充分行使检察职权,依法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行为,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检察院关于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情况的专项报告,提出了主动发挥职能作用、完善预防工作机制、构建社会化预防格局、加强队伍素质建设的审议意见,促进检察机关在反腐败斗争中发挥更大作用。
为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组织部分全国、省、市人大代表视察市中心城区公安工作,并开展专题询问和满意度测评,积极推动公安部门破解警务难题,依法履行职责,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形势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着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为落实好习关于“让文物活起来”的指示精神,开展了对《文物保护法》贯彻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要求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落实文物保护工作“五纳入”要求、充分挖掘文物价值,促进了我市文物保护力度的加大和文物保护状况的改善。依法开展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全年收到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103件,对“一府两院”报送的7件规范性文件进行了认真审查。
依法认真做好人大信访工作,全年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815人次,转办信访件138件,重点督办17件,注重加强对信访件尤其是涉法涉诉信访件的分析研判,从中梳理监督线索,通过执法司法监督途径,推动共性问题解决,共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关注与推动并进,回应人民关切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人民群众新期待,抓住民生和权益保护的热点、重点、难点问题,扎实开展监督工作,努力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病有所医、学有所教是民之所盼。为保障农民群众更加公平地享有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会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农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情况的报告,要求政府有关部门着力完善农村医药卫生的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机制。为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统筹城乡教育资源,促进全市教育事业协调均衡发展,对20xx年代表视察全市农村教育改革发展情况所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进行了跟踪监督,督促政府有关部门加大了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办学体制改革以及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力度,推动市、县两级政府落实相关政策,优化农村中小学教学网点布局,加大农村教育投入,进一步推动我市农村教育健康快速发展。同时,积极配合省人大开展《江西省学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草案)》立法调研,为该《条例》获省人大会会议顺利通过、20xx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持。
秉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理念,积极配合省人大开展《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决议》实施情况检查、中华环保世纪行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采访报道、20xx年环保赣江行检查采访暨全省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情况调研等活动。同时,认真组织开展我市20xx年环保赣江行检查采访活动,组织部分省、市人大代表对我市城市生活和工业污水处理情况进行了集中视察,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城市垃圾处理及建筑扬尘防治工作情况的报告,并进行了满意度测评,推动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深入开展“净空、净水、净土”行动,认真做好“减量、透绿、留白、传承、坚守”五篇文章,努力把我市建成“水清、河畅、天蓝、气净、路通、景美”的新吉安。
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公墓建设与管理情况的报告,对全市殡葬改革工作开展了跟踪监督,要求市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出台殡葬设施建设管理整体规划、加快推进城乡公益性公墓建设,推动市政府把绿色殡葬建设纳入各县(市、区)政府民生工程目标考核。会对宗教领域的和谐稳定高度重视,对20xx年会关于我市宗教事务管理情况审议意见的落实情况逐条跟踪问效,推动了全市宗教场所和宗教活动依法管理的水平稳步提升。
四、联系与督促并用,改进代表工作
坚持密切联系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以创新联系形式为重点,以督促代表建议办理为抓手,以支持和保障代表参政履权为动力,不断完善工作机制,丰富活动内容,激发履职热情,新形势下的代表工作不断得到改进。
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要求,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严格执行《吉安市人大会组成人员联系市人大代表办法》,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市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意见》。一年来,围绕精准扶贫和产业扶贫,会领导和市人大代表牢记习关于“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的重要指示,以攻坚拔寨、铲除贫根为己任,深入扶贫点、贫困村实地调研,进村、入户、见人,既扶贫更扶志,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分门别类帮助群众制定脱贫之策,千方百计扶持主导产业,想方设法筹措扶贫资金,以精准扶贫确保精准脱贫,让贫困群众绝不在全面小康的进程中掉队。
坚持把督办落实代表意见建议作为联系服务代表、激发代表履职热情的重要抓手,坚持会领导领衔督办、专工委归口督办、选任联重点督办的方式,注重年初抓及时交办、年中抓限期办结、后期抓督办难点,突出抓了建议承办大户督办、建议办理“回头看”和办理进度慢及代表不满意建议的督办,督促建议办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特别是组织70余名省、市人大代表和承办单位负责人组成7个视察组,分赴13个县(市、区)和市直有关单位,对20xx年32条重点建议的办理落实情况进行实地督查,并逐条进行满意度测评。市政府及相关承办单位对督查反馈意见极为重视、积极进行整改,使建议办理做到了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市三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收到的139件代表建议已全部办结,代表满意率达99.3%。
坚持代表参加异地交叉视察制度,先后组织部分全国、省、市人大代表对我市城市垃圾处理及建筑扬尘防治、工业园区土地利用、井冈蜜柚产业发展等进行交叉视察或调研,既让代表亲身感受我市改革发展稳定所取得重大成就,又拓宽了代表知情知政渠道。推荐代表25批142人次参加有关单位作风测评、座谈会、听证会、法院庭审旁听等活动,邀请代表190余人次列席会会议、参加会组织的视察、执法检查和专题调研,充分听取和吸纳代表的意见建议;先后三次组织22名代表参加全省人大代表履职培训班;坚持定期为代表寄送《中国人大》《时代主人》《吉安人大》等刊物,提前印发会会议材料及学习资料,提高了代表建言献策水平。
始终坚持党管干部与人大依法任免有机统一,认真做好人事任免工作,坚持对拟任人员任前资格审查、法律知识考试、与会组成人员见面和任职表态发言制度,不断强化拟任人员的执法为民、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意识。依法做好大会选举工作,市人民政府市长和1名会委员均高票当选,圆满完成了选举任务。全年会共依法任免地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33人次(其中任职16人、免职17人),确保了市委推荐的人选经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五、规范与创新并举,加强自身建设
会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契机,一手抓制度规范,一手抓工作创新,着力提高依法履职能力和工作效能,进一步加强会和人大机关自身建设。
坚持中心组理论学习、机关政治学习、定期参加省“人大讲堂”和全市领导干部学习讲坛等制度,系统学习了党的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了中央、省委、市委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学习了有关法律法规、人大业务和党的历史,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始终做到方向正确、目标明确、政治清醒、行动自觉。
省委召开全省人大工作会议后,会迅速落实会议精神,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对新时期人大工作的意见建议,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新理念,认真做好全市人大工作会议有关文件的起草工作,同时,配合省委、省人大督查组做好全省人大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的专项督查。市委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创新人大工作的意见》,既为人大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导和政策保障,也为人大工作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和强大动力。会认真按照省人大、市委关于民主法制领域改革的新要求,制定了吉安市实施宪法宣誓制度办法,完善了监督工作中专题询问、满意度测评等方面的工作流程,草拟了立法工作的一系列制度办法,促进了会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结合人大各方面工作,认真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在赣江西堤除险加固及周边棚户区改造开发建设重点项目包挂、美丽乡村建设、扶贫攻坚、社区共建、企业帮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具体工作中,认真执行“双联系双服务”制度,经常深入基层一线,听民声、聚民智,出实招、求实效,多项工作被评为全市先进。特别是参与赣江西堤建设项目的指挥部全体干部和工作人员,以为民务实的工作作风和攻坚克难的责任担当,赢得了群众信赖,受到了市委特别嘉奖。
主动接受全国人大、省人大会的工作指导,承办了全省人大选举任免联络工作座谈会议。召开了全市县(市、区)人大会主任座谈会,研究探讨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人大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创新了工作理念,增强了工作合力。
各位代表,市人大会工作之所以能够顺利开展,取得可喜成绩,得益于市委的坚强领导、“一府两院”的鼎力配合,得益于各位市人大代表和会组成人员的共同努力,得益于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心支持。在此,我代表市人大会表示衷心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会工作离党和人民的要求、代表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主要是:人大主导立法的工作机制有待建立并完善;强化跟踪督办、增强监督实效的力度还需不断加大;为代表履职提供服务保障、密切同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联系尚需进一步做实做细。我们将自觉接受人民监督,虚心听取代表意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会工作。
20xx年的主要任务
市委三届十一次全会和全市人大工作会议,对人大工作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20xx年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在中共吉安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和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提前翻番、全面小康”的总目标,主动适应新常态,认真履行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各项职能,全力促进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市进程,为实现我市“十三五”良好开局、建设开放繁荣秀美幸福新吉安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一、紧扣时代主题,牢牢把握人大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
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等重大时代主题,自觉把坚持党的领导贯穿于人大及其会依法履职的全过程,大力推动全市改革发展和法治吉安建设,确保人大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充分发挥人大会党组在把握人大工作正确政治方向上的核心保证作用,始终把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市委重大决策部署、重要指示精神的贯彻落实作为人大工作的重中之重,带头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集体行使职权、集体决定问题,时时处处维护市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高质量完成市委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紧扣发展中心,充分发挥人大及其会职能作用
紧扣发展这一中心开展监督是充分发挥人大及其会职能作用的重要体现和内在要求。今年,会要紧紧围绕xx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省委“十六字”发展方针和“提前翻番、全面小康”的总目标,听取审议市政府计划和预决算、审计报告,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有关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应对金融风险、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基本养老保险、“六五”普法、乡村旅游发展、重点项目建设、脱贫攻坚、代表建议办理等工作情况的专项报告;组织开展档案法、全民健身条例等法律法规在我市贯彻实施情况的执法检查;组织部分省、市人大代表对全市水库水质污染整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情况开展集中视察,并进行满意度测评。在监督工作中,要综合运用听取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执法检查、视察调研、审议意见落实情况“回头看”、专项工作评议、专题询问、满意度测评等监督方法,加大监督力度,强化跟踪监督,增强监督实效,不断创新监督与支持有机统一的工作方式,形成凝聚各方力量、共促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紧扣立法重点,加快推进依法治市进程
坚持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积极发挥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结合我市“十三五”规划,从全局和长远来谋划和推进立法工作,实现立法与改革决策相衔接。今年立法的重点是制定我市立法条例,并就加强吉泰走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开展调研、听证、论证等前期工作。大力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宪法和法治意识。督促市政府有关部门制订“七五”普法规划,切实抓好全民普法工作,努力营造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重大事项的监督,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实施凡经人大及其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制度。进一步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建设,充分发挥会法律顾问、法律专家库和人大信访在法治吉安建设中的作用,不断提高人大及其会服务依法治市的质量和水平。按照省委的统一部署,今年市、县、乡人大代表将进行换届选举。会将按照中央和省委统一部署,根据修改后的选举法、地方组织法和代表法及我省配套法规,把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履行指导职责,推动换届选举工作顺利进行。
四、紧扣为民宗旨,不断增强代表工作实效
坚持和完善会组成人员联系基层市人大代表、市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等工作制度,进一步强化代表的为民服务宗旨,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组织代表进行宪法、新立法法等法律法规、人大业务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代表的综合素质和依法履职能力。继续邀请市人大代表列席会会议,参加执法检查、集中视察等活动,扩大代表对会工作的参与度。尊重代表主体地位,为代表依法履职提供条件,畅通代表知情知政和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强化代表意见建议办理工作,继续实行会领导领衔督办、各专工委归口督办、选任联工委重点督办制度,创新督办方式;继续组织部分全国、省、市人大代表对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开展集中专题视察,进一步增强办理实效。
五、紧扣创新理念,努力推动人大工作与时俱进
主动适应人大工作新常态,继续加强政治理论、宪法法律和人大业务知识学习,进一步坚定信念、厘清思路,牢记使命、勇于担当,以改革思维创新工作,以法治方式推进工作,保持人大工作的生机与活力。要按照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创新人大工作的意见》的要求,研究完善会的组织和运行机制,优化组成人员结构;配合市委适时开展对《意见》贯彻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坚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持之以恒落实廉政准则、党的纪律条例、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市委若干规定,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巩固和扩大“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以良好作风促进各项工作。加强对县(市、区)人大的联系与指导,形成人大工作创新发展的整体合力。
各位代表,未来五年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全面小康的伟大征程战火如荼。各级人大及其会处在民主法治建设的第一线,能否担负起时代的重任,人民在检阅我们,历史将检验我们。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意识、勇于担当的为民情怀和奋发有为的工作激情,坚定信心、开拓进取,依法履职、真抓实干,努力推动人大工作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为加快依法治市进程、建设开放繁荣秀美幸福新吉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