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贝贝文库 > 教学反思 > 最新《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与评价(八篇)

最新《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与评价(八篇)

作者: 曹czj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一

陈忠实,一位我喜欢的作家,曾记得当初读他写的《白鹿原》几乎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一看到《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他所写,就没来由地喜欢,直至读了文字,更是被作者字里行间蕴涵着的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憾。可是,这样意蕴深厚的文章如何让只有十一、二岁的孩子们读懂?这样字字珠玑的文字,如何让孩子们读出情,读出味?经过深入地思考,我决定以“柳树”的形为突破口,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触摸作者受震撼的心灵,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

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读柳树之形状,认识这株柳;

二读柳树之生长环境,赞颂一株柳;

四读柳树之品质,敬畏一株柳。

纵观本课的教学,以下几点是我较为满意的:

如抓住“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体会柳树的高大,抓住“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体会柳树的“粗实而坚硬”,抓住“绿得苍翠,绿得深沉”感悟柳树不一样的绿。特别是对“锻铸”一词的理解,不仅理解其本意,更结合文意让学生明白是“持久的干旱,严酷的寒冷,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在“锻铸”着这棵柳树,从而深入领会柳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全篇课文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精典,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读有所获,读有所感?为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抓住柳树生长环境中的关键词句,抓住柳树生长过程中熬干旱,躲严寒,抗风雪,斗雷电的关键词句,在老师的引领下,反复诵读,从而不仅让这株柳树的高大形象深深地映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更让这株柳树不屈不挠与艰苦环境抗争的精神永记孩子们的心中。

一直以来追求的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书声朗朗,也要静思默想,更要写写练练。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亦在深入感悟柳树的不屈抗争精神的时候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让孩子们走进柳树的内心,以“烈日炙烤着大地,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北风卷着漫天的飞雪呼啸而来……;一声惊雷在天空砸响,闪电从天幕劈下来……”为提示语,让孩子们抓住柳树的心理活动和动作展开深入描写。从孩子们描述中,我看到了“肆虐的风雨”,听到了“烈日、寒风、雷电的咆哮。”更看到了“柳树那挺了又挺的身姿”,更听到了“‘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呐喊”是呀,只要给孩子们一个机会,他们是会还我们一个惊喜的。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追求课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课堂容量偏大,整节课有赶的现象,有些地方学生说得还不够充分。另外在深入地与文本对话的同时,如果能兼顾一下作者的体验,让孩子们不仅能走进这株柳树的内心,更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产生共鸣,相信这节课会更厚重。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二

认识陈忠实,源自那部《白鹿原》,那部被誉为“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的《白鹿原》,只记得大学时为了借阅这本书,还曾上图书馆预约,它的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终于借到手后,我读它的状态用“废寝忘食”来形容也丝毫不为过。于是,我喜欢上了这个作家。

第一次教六年级时就对《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兴趣浓厚,只因它出自陈忠实之笔。第二次教,依然兴致不减。这篇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和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点击,却顽强地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表现了作者对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敬畏与赞美。

在这堂课上,我始终紧扣“神奇”两字,以“神奇”为切口,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研读文本。课一开始,我问学生:在作家的心目中,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随即板书“神奇”,并出示这句句子。紧接着就请同学们随着作家的视角亲眼目睹这株柳树,看看这是一株怎样“神奇”的柳树?在细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粗实而坚硬”等感受柳树外在的神奇。在理解柳树顽强非凡的生命力的时候,我紧紧抓住“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这两句中的“巍巍然”和“撑立”上。然后非常自然地用一句话“这样一株神奇的柳树仅仅是指它样子的神奇吗”过渡到第六、七小节,抓住“干旱”、“寒冷”“不可思议的奇迹。”“经受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一遍又一遍引读这句话,让学生了解这株柳树在经历了无数次干旱、严寒、高原风雪和雷轰电击却又能一次次活过来,从而更深刻地感悟到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和内在的神奇!

上完第二课时,有孩子跟我说:“老师,我觉得霍金就像这棵柳树!”多么强的领悟力啊,我们还没上第三课时,还没“由树及人”讲解这篇课文给予我们的精神财富,孩子就能心领神会,我抚摸了一下孩子的头,开心地笑了。

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     

3、在你的眼中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6、在作者的眼里,这株柳树有多神奇?谁再来读?

8、神奇到令作者敬畏的地步——一起读。

(二)、走近柳树,感受神奇

1、这株柳树到底神奇在哪里呢?同学们,想亲眼目睹这株柳树吗?这株大树,每一处都是绚丽的风景,都值得你去细细欣赏。作者又是怎样描述这株神奇的柳树的?请你们打开课本,自己读读课文的第5小节。看看哪一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抓住其中关键的词语,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

(屏幕出示课文第5小节内容)

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3、交流:

师:它的叶子是——

生:非常苍郁,非常深沉的

师:这是高寒和缺水锻铸出来的一种绿,看到过柳树这样绿的叶子吗?

生:没有看到过

师:那你看到的柳树的叶子是——

生:它是非常嫩绿的,像草一样的颜色。

师:哦。你看到的柳树的叶子是——

生齐:嫩绿的。是——翠绿的,是——草绿的,是——鲜绿的。

师:好,你还想读哪句呀?

师: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高大粗壮

师:你们觉得哪个词让你感觉到这柳树特别的粗壮高大?

生:我从“两合抱粗”还有“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可以看出这棵柳树是十分高大。

师:“两合抱粗”,两合抱粗到底有多粗,来我们两个人合作来演一演。

师:这么粗壮的柳树你们看到过吗?生:没有。

生1:读。

师:呀,我觉得还不够大唉。

生2:读。

师:还有哪句话也让你感觉到了这棵柳树是这样的高大粗壮?

c: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师:粗壮高大,你从哪个词语中读出来的?

生:我从“巍巍然撑立”这二个词可以看出。

(点击“巍巍然撑立”)

巍然是什么意思?——“巍巍然”就更加高大了,你看到什么了?对啊,这是一株参天大树啊!——读完整了“巍巍然撑立”——再读这个词“巍巍然撑立”!——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话,读出顶天立地的气势来!——多么高大伟岸的身躯啊,一起读!

d“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

师:你觉得这株柳树的树干和树枝跟咱们平时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吗?

生:我们平时看到的柳树的树干和树枝都是细细长长的,而这棵柳树的树干和树枝却是很粗,很坚硬。

生:读句。

师:硬到什么样的地步?

生:硬到用刀都刻不动的地步,像铁一样。

师:你从哪儿体会到的?

生: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

4、此时,我们的眼前就出现了这样一株柳树,他傲然伫立在天地之间,(板书:擎天一树绿),在茫茫高原的映衬下,处处显露出它的奇特。

6. 看,枝干——粗实坚硬,叶子——苍郁深沉,形态——高大挺拔,作者就是抓住了这些特征,向我们展示了它的神奇与伟岸!——齐读第5小节。

师:柳树是这样的高大、粗壮而挺拔,所以在这里它说是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板书:撑立)

(三)聚焦“撑立”,读出精神

师:撑立还可以说成什么立?

生:屹立,矗立

这个撑立还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撑立让人感觉它的生长过程特别不容易

生:读课文6、7节。

1.生:读“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1)读句,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请2~3个学生畅谈感受。

生:这些树木不容易在这种地方生存的,因为这种地方不但有寒冷,而且有干旱,在这恶劣的情况下柳树是不容易生存的。

生:高原的环境十分恶劣,十分残酷

师:哪个词让你感受到了?

生:绝不宽容

师: 知道高原上的干旱和寒冷有多残酷吗?

出示——干旱的时候连续半年都不下一滴雨,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几十度,这可是举世公认的“生命禁区”!这就是—(点击“持久的干旱”“严酷的寒冷”,)。

读了这个资料,你有怎样的感受?

所以。读好这句话——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难怪作者会这样感叹——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2.它所经历的考验只有持久的干旱和严酷的寒冷吗?

师:屠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

风雪并不可怕,可是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你能想象吗?闭上眼睛,用心去听。

在这样急骤的风雪下,它可能——(指生想象说话)

师:是啊,柳树遭受着这样无情的摧毁,这就是——(屏幕投射)

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

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

师:面对这样凶狠残暴的风雪雷电,柳树害怕了吗?而是——(点击变红: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谁来一个人读读这二个半句。你读。

生:读。

师:从这两个半句中你仿佛看到了——

生:它在和恶劣的环境拼命的抗争

生:他在和死神较劲呢

师:把你的感受放到朗读中去,来读好这两个半句

师:我听出来了他在咬着牙坚持。谁再读?(生读)

师:他在拼命地熬啊,挺啊,坚持啊。谁再读?(生读)

师:它就是这样撑过来的。大家一起来读读这二个半句。读。(生齐读)

师:同学们,柳树经受这样的摧毁仅仅是难得一次吗?

生:不是。

师: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我从“经受过一次又一次”和“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这二个词说明它经受的摧毁不止一次。

师:是啊,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还有,你说

生:还有“冻死过多少次”这个词可以看来。

师:你们看这里用了几个“多少”?(点击变红)谁 能读好几个带“多少”的短句。

生1:读。这摧毁是这样的频繁!

师:柳树遭受的摧毁是多么地残暴,多么地频繁。但柳树畏怯了吗?

生:没有。

师:没有畏怯,而是冻死过多少次——(指名读)又复苏过来,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三

陈忠实,一位我喜欢的作家,曾记得当初读他写的《白鹿原》几乎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一看到《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他所写,就没来由地喜欢,直至读了文字,更是被作者字里行间蕴涵着的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憾。可是,这样意蕴深厚的文章如何让只有十一、二岁的孩子们读懂?这样字字珠玑的文字,如何让孩子们读出情,读出味?经过深入地思考,我决定以“柳树”的形为突破口,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触摸作者受震撼的心灵,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一读柳树之形状,认识这株柳;二读柳树之生长环境,赞颂一株柳;三读柳树之成长历程,感动一株柳;四读柳树之品质,敬畏一株柳。

纵观本课的教学,以下几点是我较为满意的:

一、引导学生以重点词为突破口,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如抓住“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体会柳树的高大,抓住“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体会柳树的“粗实而坚硬”,抓住“绿得苍翠,绿得深沉”感悟柳树不一样的绿。特别是对“锻铸”一词的理解,不仅理解其本意,更结合文意让学生明白是“持久的干旱,严酷的寒冷,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在“锻铸”着这棵柳树,从而深入领会柳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二、创设情景引领学生诵读文本,在反复诵读之中升华情感。全篇课文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精典,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读有所获,读有所感?为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抓住柳树生长环境中的关键词句,抓住柳树生长过程中熬干旱,躲严寒,抗风雪,斗雷电的关键词句,在老师的引领下,反复诵读,从而不仅让这株柳树的高大形象深深地映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更让这株柳树不屈不挠与艰苦环境抗争的精神永记孩子们的心中。

三、课堂小练笔,感悟形象,内化语言。一直以来追求的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书声朗朗,也要静思默想,更要写写练练。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亦在深入感悟柳树的不屈抗争精神的时候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让孩子们走进柳树的内心,以“烈日炙烤着大地,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北风卷着漫天的飞雪呼啸而来……;一声惊雷在天空砸响,闪电从天幕劈下来……”为提示语,让孩子们抓住柳树的心理活动和动作展开深入描写。从孩子们描述中,我看到了“肆虐的风雨”,听到了“烈日、寒风、雷电的咆哮。”更看到了“柳树那挺了又挺的身姿”,更听到了“‘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呐喊”是呀,只要给孩子们一个机会,他们是会还我们一个惊喜的。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追求课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课堂容量偏大,整节课有赶的现象,有些地方学生说得还不够充分。另外在深入地与文本对话的同时,如果能兼顾一下作者的体验,让孩子们不仅能走进这株柳树的内心,更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产生共鸣,相信这节课会更厚重。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与评价篇四

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地猜想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丽而独特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

我把教学重点定为通过对文本的读、思、议、悟,体会作者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火花,体会这棵高原柳树的神奇。神奇一,在于它在青海高原的恶劣环境中能成长得如此高大;神奇二,在成长过程中透出的那种超出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神奇三,它是一个不屈于生命,顽强抗争的群体的缩影,给人以无限的启迪。

一、理想——教学设计

为了解决教学重点,我设计了四个小环节,逐层递进。

1、感受环境之艰,铺垫生存之难。

为了让学生感受青海高原的柳树生长环境之艰难,我先让学生品读三、四小节,找出关键的词句,体会青海高原环境的恶劣。再加以图片展示,在视觉上让学生再次感受青海高原那高寒干旱的环境,充分让学生体会到环境的艰难,为下文理解柳树在这里生长的不容易,做好铺垫。

2、一读柳树,感悟其高大,从形象层面上体会神奇。

在让学生学习第五小节,理解柳树高大时,我让学生抓住“两合抱”、“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粗而坚硬”等词句,加以演示、举例,从而很好的让学生体会出柳树的高大;再问学生:在江南水乡长这么大的柳树稀奇么?学生有实际的生活经验,肯定的回答:不稀奇。这再次强调了柳树生长在青海高原上是一个奇迹,从而让学生从柳树的形象层面上感受到它的神奇。

3、二读柳树,走进柳树的生长历程,体会柳树的顽强,从精神层面体会柳树的神奇。

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我先让学生读作者想象的柳树生长历程,体会柳树的生存不易;再让学生把青海高原柳树同家乡的柳树的生存环境作对比,再次体会高原柳树的生长不易。在体会青海高原柳树生存不易中,感受它的顽强。让学生明白正是这种顽强的精神,让作者感到神奇。

4、三读柳树,感悟人生真谛,在人生启迪层面上体会神奇。

在这一环节设计中,我让学生在第九小节,想象高原柳树在命运不公的情况下,生长如此高大靠的是什么?让学生明白高原柳树生存下来,并壮大起来,靠的是“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再让学生读柳树,想想“现在在你面前出现的仅仅是一颗柳树么”?这样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一些逆境中奋斗的人物,感受到了作者在高原柳树身上体会到的人生启迪。

这四个环节逐层递进,符合学生的思想逻辑规律,有易有难,由浅入深,课文的重点迎刃而破。

二、现实——课堂教学

设计是理想,堂课教学是现实。理想与现实之间。永远存在差距。

1、学生的学习方法没有系统的训练。

在教学中,我多次让学生品读文字,说说自己的感受。大多数学生在匆匆读完一遍后,就盯着老师,没有圈画、深入思考的习惯。早在五年级课文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中已经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品读文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教师应在平时加以灌输、强化。让学生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养成一种良好的读书习惯。

2、教师没有及时调整教学

在一些问题出现后,我没有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进程。

如发现学生对课文内容不熟悉应放慢教学速度、调整原有的教学目标,可以把原要求三个层面的理解变为先完成两个层面,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熟悉内容、品读课文的深意,而不是单方面考虑自己的教学环节能否及时完成,结果出现赶的现象。一堂课的成功应该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与内化,考虑学生的实际。

当发现学生学习方法有误时,没有及时的引导。只在学生品读第六、七小节时,简单的说了一句:拿出笔来圈圈画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未能抓住课后习题,忽视了写法指导。

在教学中,我只注重挖掘了文本中的关键词语而忽视了写法指导。而对高年级学生来说,应加强作文方面的能力培养,为今后的初中习作打下基础。

理想与现实的差异,给了教者许多启示与思考。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全文首先用两个自然段点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其次从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和这株柳树的巍然撑立写出其强大的生命伟力,继而猜测和想象那株柳树存活、长粗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体现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毅力,接着又写了家乡灞河柳树的极易生长,从侧面烘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敢于与命运抗争。最后以震撼人心的话语点明了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从而揭示出人生哲理。

一、提纲挈领,层次分明。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看整篇课文,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如果把课文视作一个圆球,是球就必定有球心,有了“球心”,课文这一“球体”必定会对它保持向心力。“神奇”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就是“球心”,抓住它就使全文神聚了。在这堂课上,我始终紧扣“神奇”两字,以“神奇”为切口,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研读文本。

课一开始,问学生:在作家的心目中,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随即板书“神奇”,并出示这句句子。紧接着就请同学们随着作家的视角亲眼目睹这株柳树,看看这是一株怎样“神奇”的柳树?在细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粗实而坚硬”等感受柳树外在的神奇。在理解柳树顽强非凡的生命力的时候,我紧紧抓住“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这两句中的“巍巍然”和“撑立”上。然后非常自然地用一句话“这样一株神奇的柳树仅仅是指它样子的神奇吗”过渡到第六、七小节,抓住“干旱”、“寒冷”“不可思议的奇迹。”“经受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一遍又一遍引读这句话,让学生了解这株柳树在经历了无数次干旱、严寒、高原风雪和雷轰电击却又能一次次活过来,从而更深刻地感悟到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和内在的神奇!

二、含英咀华,化解难点

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是阅读教学精读阶段的重要目标。感悟能力,是指在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能力。学生要进入美妙的阅读“佳境”,须“悟文”,须“入情”,须“传声”,因为文美感目,情美感心,声美感耳。本着从大处着眼,抓重点字词的原则,我把切入点放在了“为什么说这株柳树是‘神奇’的?”这条明线上面,引导学生从“柳树的样子”和“柳树的成长历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再通过对每个段落中的重点词句的深入体会、挖掘作者的情感深化这条潜藏于文本的暗线,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

我们认为在语文课堂里,孩子对待学习,不应是被动的学,旁观者似的学,而应该让孩子感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驱动语文知识。这是学好语文的前提。这堂课上,老师紧紧抓住孩子们的情感,让他们入境悟情,体察文字的灵魂。第一次回归“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句话是在刚接触这棵柳树的时候,学生读这个句子时情感上是空白的,他们所看到的仅仅是文字表面所传达的信息;在了解了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之后,老师又一次引导学生读这个句子,这个时候学生基本能初步感悟这棵柳树身上具有的精神;学习了这株柳树不平凡的生长过程后,再读这个句子,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相当丰富,对这棵柳树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已能意会言传;等到将家乡灞河的柳树和这株柳树一比较,学生第四次回读这句话的时候,这株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已经从文字的柳树转化成了一棵有生命有温度的树了。一次次读,一次次悟,在朗读中达到情感上一步一步的提升。读,反复地读,就能有所悟!让学生反复读就必须让他们一次比一次读得带劲,这就要巧妙地、不厌其烦地激发。从读中,学生必然会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察过程。这一点,我这堂课可以说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引导对比,意会主旨。

在教学第8自然段采用了对比引读的方式比较两种柳树在外形特点、生长过程、吸引人处等方面的不同,然后抓住“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一句话来体会它们之间的本质不同处,并说说青海高原一株柳面对自己的命运它是怎样做的,从而使情感又一次升华,并逐步渗透到人生哲理的感悟,这既是情感上的感悟,也是学法上的指导。

四、整体回顾,体会哲理。

对人生哲理的认识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充分利用文末的点睛之笔由物及理,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

小结上文的学习,每年都有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如果评选最具魅力的十棵树木,我想青海高原这株柳一定入选。要是让你从课文中找几句话作为这株柳树的颁奖词,会是哪几句呢?引出“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上文体会“九十九条死亡之路”、“一线希望”。探讨柳树是靠什么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以“这篇课文仅仅是在写柳树吗?你读着这句话,自然会想到哪些人?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在平等对话中揭示人生哲理。此时的学生心中都被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撼,有不吐不快之感,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笔站在这棵柳树下,写下自己的感受,并进行交流。让学生再次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就会成就自己辉煌的人生。

在感受到教学时的成功体验之余,我也觉得语文课堂永远存在缺憾:一、课堂容量大,体会不够充分。我在处理这篇课文时,为了体现这次我校教研活动的主旨“减负增效”,而选择两课时教完课文,但是课堂容量很大,明显有“赶”的现象,朗读和体会仍不够充分,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环节,有点到即止的缺陷。同时大容量、快节奏的教学对我本人、班级中的学生都是一大考验,整节课大家不会有半点闪失,注意力高度集中,但班级中总会有一部分学困生,他们的思维会跟不上趟,缺少自我思维、感悟的时间。以后在自己的课堂中对重点内容应放慢一点节奏,让大多数学生能充分感悟,能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二、由于学校在搞基建,多媒体教室不能全部使用,我制作的课件没有带进课堂,因为有时我们的语文文字毕竟是无力的。特别是本课中所涉及到的青海高原,学生对青海高原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特点普遍缺乏感知和体验,再加上课文中只是运用语言直接描述,因此仅仅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进而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实质是比较困难的。如果在本堂课上,能将图片和音像带入课堂,效果会更令人满意。教学本身就是遗憾的艺术,有了遗憾,课堂教学才更加亮丽。所以,对于遗憾,让我会坦然面对。

下一次,会更好!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五

教学结束,我反观整个教学过程,有几点体会。

投入真情,收获体验:我很喜欢这篇课文,投入感情地教学得到了学生的情感回应。这种情感的投入不仅在于我的,也在于学生的。我带着崇敬的心情研读了课文,并把这种崇敬心情从教学语言、教学方式去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感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自己的理解去感受高原柳树的艰辛,体会到柳树之所以成为高原上一方壮丽风景所展现出的精神魅力。

情境萦绕,诗词回忆,想象为伴:对于课文中的语句的理解,需要一定的情境体验才能感受更深。在学习第5自然段的柳树的外形特点时,出示了江南柳树的柔弱形象,指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对高原柳的外形描写去想象其高大、苍郁和茁壮。为了帮助学生感受高原的蛮荒时,我拓展了一些古典边塞诗词,出示了边塞画面,配上古典的音乐,为他们的理解营造了情境,使其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高原柳树生存环境的艰难。重点理解6、7 自然段时,需要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跟随作者的想象去描绘高原柳在生存之时遇到的各种困难。我在处理时给学生一些情境提示,让他们自己去想一想,写一写,读一读,说一说。

多重朗读,读中悟情:课文文字优美华丽,意境深远,读是最好的体验感悟的方式。我采用了范读、个别读、集体读、配乐读、男女生分读的多重朗读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体悟文本传递的情感。

在感受到教学时的成功体验之余,我也觉得语文课堂永远存在缺憾。一、课堂容量大,体会不够充分。我在处理这篇课文时,为了保有课文的完整性,而选择一课时教完课文,但是课堂容量很大,明显有"赶"的现象,朗读和体会仍不够充分,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环节,有点到即止的缺陷。二、重新组合文本,忽视了对字词的理解。我在教学时,重新组合了文本,没有按照课文的描写顺序去讲解。虽然在前期预习时,我以帮助学生疏通了课文中的字词,但是对于词语的理解还是要放到课文相应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的。所以,这是又一缺憾。三、让学生想象写话来体会柳树的生存之艰辛,需要课堂上的许多时间,有冷场的危险,这是我在教学设计时需要继续思考的方面。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与评价篇六

第一课时,在学习了这株柳树生活环境恶劣之后,我再由学生细细品味文本,抓住重点词、句、段体会柳树的“神奇”之处,发展语言,陶冶情操受到感染,并从中有所启发。整个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将朗读,思考,交流融为一体。紧紧扣住“神奇”二字引领学生步步深入文本,领悟文本的情感思想。上完这节课后,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

对文本理解。不能单靠读书,抄写笔记,或教师的说教,生动的课件,能为学生创设有利的学习情境。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所以,一个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的大柳树课件,可以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分析,理解课文所描述的词句。

本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原则。我是围绕着:为什么说这株柳树是“神奇”的?这一问题,展开引导学生从柳树的样子,柳树的成长过程,两个大的方面思考,再通过对每个段落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深入体会,挖掘,去感悟柳树的“神奇”。

通过学习课文的前几个部分,引出课文的最后一段中,“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从而引导学生联系上文体会“九十九条死亡之路”。探讨柳树是靠什么成就了一片绿荫。然后问:这篇课文仅仅是写柳树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引导学生在平等对话中揭示人生哲理。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环境做抗争。

但是,在课堂教学上,还有存在不足。例如:朗读的情感不够等等。以后有待提高。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与评价篇七

陈忠实,一位我喜欢的作家,曾记得当初读他写的《白鹿原》几乎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一看到《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他所写,就没来由地喜欢,直至读了文字,更是被作者字里行间蕴涵着的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憾。可是,这样意蕴深厚的文章如何让只有十一、二岁的孩子们读懂?这样字字珠玑的文字,如何让孩子们读出情,读出味?经过深入地思考,我决定以“柳树”的形为突破口,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触摸作者受震撼的心灵,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

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读柳树之形状,认识这株柳;

二读柳树之生长环境,赞颂一株柳;

四读柳树之品质,敬畏一株柳。

纵观本课的教学,以下几点是我较为满意的:

如抓住“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体会柳树的高大,抓住“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体会柳树的“粗实而坚硬”,抓住“绿得苍翠,绿得深沉”感悟柳树不一样的绿。特别是对“锻铸”一词的理解,不仅理解其本意,更结合文意让学生明白是“持久的干旱,严酷的寒冷,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在“锻铸”着这棵柳树,从而深入领会柳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全篇课文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精典,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读有所获,读有所感?为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抓住柳树生长环境中的关键词句,抓住柳树生长过程中熬干旱,躲严寒,抗风雪,斗雷电的关键词句,在老师的引领下,反复诵读,从而不仅让这株柳树的高大形象深深地映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更让这株柳树不屈不挠与艰苦环境抗争的精神永记孩子们的心中。

一直以来追求的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书声朗朗,也要静思默想,更要写写练练。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亦在深入感悟柳树的`不屈抗争精神的时候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让孩子们走进柳树的内心,以“烈日炙烤着大地,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北风卷着漫天的飞雪呼啸而来……;一声惊雷在天空砸响,闪电从天幕劈下来……”为提示语,让孩子们抓住柳树的心理活动和动作展开深入描写。从孩子们描述中,我看到了“肆虐的风雨”,听到了“烈日、寒风、雷电的咆哮。”更看到了“柳树那挺了又挺的身姿”,更听到了“‘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呐喊”是呀,只要给孩子们一个机会,他们是会还我们一个惊喜的。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追求课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课堂容量偏大,整节课有赶的现象,有些地方学生说得还不够充分。另外在深入地与文本对话的同时,如果能兼顾一下作者的体验,让孩子们不仅能走进这株柳树的内心,更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产生共鸣,相信这节课会更厚重。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与评价篇八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全文首先用两个自然段点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其次从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和这株柳树的巍然撑立写出其强大的生命伟力,继而猜测和想象那株柳树存活、长粗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体现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毅力,接着又写了家乡灞河柳树的极易生长,从侧面烘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敢于与命运抗争。最后以震撼人心的话语点明了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从而揭示出人生哲理。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看整篇课文,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如果把课文视作一个圆球,是球就必定有球心,有了“球心”,课文这一“球体”必定会对它保持向心力。“神奇”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就是“球心”,抓住它就使全文神聚了。在这堂课上,我始终紧扣“神奇”两字,以“神奇”为切口,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研读文本。

课一开始,问学生:在作家的心目中,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随即板书“神奇”,并出示这句句子。紧接着就请同学们随着作家的视角亲眼目睹这株柳树,看看这是一株怎样“神奇”的柳树?在细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粗实而坚硬”等感受柳树外在的神奇。在理解柳树顽强非凡的生命力的时候,我紧紧抓住“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这两句中的“巍巍然”和“撑立”上。然后非常自然地用一句话“这样一株神奇的柳树仅仅是指它样子的神奇吗”过渡到第六、七小节,抓住“干旱”、“寒冷”“不可思议的奇迹。”“经受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一遍又一遍引读这句话,让学生了解这株柳树在经历了无数次干旱、严寒、高原风雪和雷轰电击却又能一次次活过来,从而更深刻地感悟到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和内在的神奇!

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是阅读教学精读阶段的重要目标。感悟能力,是指在阅读中,品味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的能力。学生要进入美妙的阅读“佳境”,须“悟文”,须“入情”,须“传声”,因为文美感目,情美感心,声美感耳。本着从大处着眼,抓重点字词的原则,我把切入点放在了“为什么说这株柳树是‘神奇’的?”这条明线上面,引导学生从“柳树的样子”和“柳树的成长历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再通过对每个段落中的重点词句的深入体会、挖掘作者的情感深化这条潜藏于文本的暗线,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

我们认为在语文课堂里,孩子对待学习,不应是被动的学,旁观者似的学,而应该让孩子感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驱动语文知识。这是学好语文的前提。这堂课上,老师紧紧抓住孩子们的情感,让他们入境悟情,体察文字的灵魂。第一次回归“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句话是在刚接触这棵柳树的时候,学生读这个句子时情感上是空白的,他们所看到的仅仅是文字表面所传达的信息;在了解了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之后,老师又一次引导学生读这个句子,这个时候学生基本能初步感悟这棵柳树身上具有的精神;学习了这株柳树不平凡的生长过程后,再读这个句子,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相当丰富,对这棵柳树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已能意会言传;等到将家乡灞河的柳树和这株柳树一比较,学生第四次回读这句话的时候,这株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已经从文字的柳树转化成了一棵有生命有温度的树了。一次次读,一次次悟,在朗读中达到情感上一步一步的提升。读,反复地读,就能有所悟!让学生反复读就必须让他们一次比一次读得带劲,这就要巧妙地、不厌其烦地激发。从读中,学生必然会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察过程。这一点,我这堂课可以说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教学第8自然段采用了对比引读的方式比较两种柳树在外形特点、生长过程、吸引人处等方面的不同,然后抓住“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一句话来体会它们之间的本质不同处,并说说青海高原一株柳面对自己的命运它是怎样做的,从而使情感又一次升华,并逐步渗透到人生哲理的感悟,这既是情感上的感悟,也是学法上的指导。

对人生哲理的认识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充分利用文末的点睛之笔由物及理,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

小结上文的学习,每年都有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如果评选最具魅力的十棵树木,我想青海高原这株柳一定入选。要是让你从课文中找几句话作为这株柳树的颁奖词,会是哪几句呢?引出“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上文体会“九十九条死亡之路”、“一线希望”。探讨柳树是靠什么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以“这篇课文仅仅是在写柳树吗?你读着这句话,自然会想到哪些人?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在平等对话中揭示人生哲理。此时的学生心中都被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撼,有不吐不快之感,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笔站在这棵柳树下,写下自己的感受,并进行交流。让学生再次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就会成就自己辉煌的人生。

在感受到教学时的成功体验之余,我也觉得语文课堂永远存在缺憾:一、课堂容量大,体会不够充分。我在处理这篇课文时,为了体现这次我校教研活动的主旨“减负增效”,而选择两课时教完课文,但是课堂容量很大,明显有“赶”的现象,朗读和体会仍不够充分,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环节,有点到即止的缺陷。同时大容量、快节奏的教学对我本人、班级中的学生都是一大考验,整节课大家不会有半点闪失,注意力高度集中,但班级中总会有一部分学困生,他们的思维会跟不上趟,缺少自我思维、感悟的时间。以后在自己的课堂中对重点内容应放慢一点节奏,让大多数学生能充分感悟,能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二、由于学校在搞基建,多媒体教室不能全部使用,我制作的课件没有带进课堂,因为有时我们的语文文字毕竟是无力的。特别是本课中所涉及到的青海高原,学生对青海高原特有的气候和地理特点普遍缺乏感知和体验,再加上课文中只是运用语言直接描述,因此仅仅通过语言文字来体会环境的恶劣,进而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实质是比较困难的。如果在本堂课上,能将图片和音像带入课堂,效果会更令人满意。教学本身就是遗憾的艺术,有了遗憾,课堂教学才更加亮丽。所以,对于遗憾,让我会坦然面对。

下一次,会更好!

相关推荐

实用个人廉洁谈话心得体会范文(17篇)

实习心得的写作需要注重真实性和客观性,力求客观公正地评价实习过程中的一切。在以下的读书心得范文中,可以发现不同作者的独到见解和思考方式。作为一名干部,时刻保持廉

热门股权解押申请书(模板12篇)

工作转正申请书有助于向公司领导证明自己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进一步提高个人在职场的竞争力。在下面的范文中,大家可以看到一些申请者成功申请奖学金的写作技巧和亮点所

中班芒种活动教案 中班芒种活动方案(7篇)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开展,通常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份方案,方案属于计划类文书的一种。方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方案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

田家四季歌教学反思优缺点(11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

最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教学反思不足(五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

2023年民政国家安全工作计划 民政部门国家安全工作总结(七篇)

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又进入新的阶段,为了今后更好的发展,写一份计划,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准备吧!计划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

2023年一分钟教学反思简短 一分钟教学反思优缺点(7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一分钟教学反思简短

2023年供电环节的工作计划 供电服务工作计划(50篇)

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成绩已属于过去,新一轮的工作即将来临,写好计划才不会让我们努力的时候迷失方向哦。优秀的计划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是

2023年汉服社工作计划(九篇)

做任何工作都应改有个计划,以明确目的,避免盲目性,使工作循序渐进,有条不紊。怎样写计划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计划应该怎么制定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计划范文,欢迎

最新健康档案管理工作计划(五篇)

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成绩已属于过去,新一轮的工作即将来临,写好计划才不会让我们努力的时候迷失方向哦。写计划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