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贝贝文库 > 管理论文 > 环境问题治理论文(专业18篇)

环境问题治理论文(专业18篇)

作者: 梦幻泡

可以通过对范文范本的研究,掌握一种文体的基本要素和表达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借鉴。

环境问题论文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管理层的任何一项战略都将直接决定企业的成功与否。随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的提出,企业将战略的重点逐步转移到如何增加企业可持续竞争力上来,尤其是一些工业企业。我国是一个资源相对欠缺的国家,环境治理一直比较落后,在工业企业大规模、高速度发展的背后往往蕴藏着高污染、高成本的隐忧。作为会计的一个分支,绿色会计的兴起与发展为工业企业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将从绿色会计发展的角度,讨论工业企业如何在有限的资源环境中运用绿色会计进行发展的。

一、绿色会计概述。

绿色会计也被称作是环境会计,它是将环境科学、资源条件、统计分析和会计等多学科有机统一,相互结合的新兴学科。它是以自然环境资源和社会环境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一定的方法,辅之以实物计量和文字表述来反映、报告和考核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门新兴会计专业科学。绿色会计的核算范围不同于传统会计,而是将周围的空气、水等环境资源划入计量范围,并从企业的发展中寻求一定的价值补偿,从而真正体现出社会成本的或者社会效益。

二、工业企业实行绿色会计的必要性。

1.绿色会计是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期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而且是以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和-谐作为转型基矗工业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但同时也是污染严重的行业,两者只有有效协调,才能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因此,只有将周围环境和资源列入我国经济核算体系才能真正体现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

2.绿色会计是工业企业发展的必然条件。

工业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其污染性也不能忽视,我们应该持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仅在当前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也应该为后代创造继续发展的条件。因此,工业企业应该重视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一方面,可以增加投资者和消费者关注看好企业的程度;另一方面,可以为工业企业减少环境治理成本,增加企业的竞争力。

三、我国工业企业推行绿色会计所面临的挑战。

1.指导方针不健全。

我国的环境会计还处于摸索阶段,更多的是照搬国外的现有成果,于我国的现实国情连接不完善。而且一些重点环节与国外的差距较大,没有达成一致。因此,我国的绿色会计现阶段还没有完善的指导方针政策,国家虽然支持鼓励企业推行环境会计,但是没有完整的方针政策,企业不敢贸然采用,一旦实行,一方面是成本较高,另一方面企业没有系统的绿色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作为指导,这使得企业面临两难的选择。

2.对绿色会计的重视还不够。

绿色会计或者说是环境会计,对于我国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来说,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实施绿色会计要求会计主体具有高度的环保意识和资源节约意识,但是我国的工业企业只顾眼前的利益,盲目扩大生产规模,造成了周围环境的恶化。而且,我国企业的道德责任较差,没有意识到环境责任与企业利益的直接利害关系。虽然,国家统计局和环保总局要求各省市要研究《中国环境经济核算体系框架》,提出完善建议,并建立适合本地区的环境经济核算体系,并且开展污染损失调查和环境核算,但是这是我国进行的为数不多的大范围环境核算的活动。这些足以证明,我国的工业企业对环境会计学科没有充分的重视。

3.绿色会计的理论体系不健全。

任何一个学科的实践都需要完整的相关理论作为支持论据,绿色会计的实施同样如此。我国的学者引进绿色会计概念后,虽然进行了一些探讨,但是不够深入,对于一些理论细节问题做得还不够好。比如,绿色会计的实施与我国目前资源耗费量大的矛盾如何解决,企业进行绿色会计的成本相当大等问题。再者,学者进行研究的时候一味的翻译造成理论不能联系实际,而且只注重绿色会计单一方面的研究,而没有将绿色会计作为一个系统整体进行探讨,致使我国在推行绿色会计时缺乏有效地理论支持。

4.相关的法律法规有缺陷。

我国的会计工作通常是由财政部制定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来规定和指导的,但是会计准则只涵盖了会计工作的问题,没有涉及到环境等专业会计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自从颁布实施已经经历了二十年,在日益进步的今天,配套的相关法律没有进一步颁布实施,无疑为进行环境会计设置了障碍。

5.绿色会计专业人才缺乏。

绿色会计是一门新兴学科,而且综合了环境科学、会计科学、统计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相关知识,这大大增加了国家对绿色会计人才的培养难度。现阶段,工业企业的会计人员一般都是传统会计核算人员,专门从事环境会计的人才为数不多,企业也不愿意花费高额的成本进行培养。国家也没有专门定期的培养绿色会计人才的计划,这大大制约了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发展脚步。

四、工业企业推行绿色会计的建议对策。

1.加强绿色会计的理论研究我国的会计学者应该加大对绿色会计的理论研究,尽管绿色会计相对来说比较冷门,但是学者应该秉承应有的学术风范对绿色会计进行系统的研究。首先应该建立绿色会计理论体系,然后在理论的研究基础之上,进行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并且要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工作经验,为我国工业企业推行绿色会计做铺垫。

2.加大绿色会计人才的培养力度对于人才的培养,首先应该做到积极宣传,将绿色会计的理念通过各种媒体普及的社会中去。这样一方面使会计人员可以建立对绿色会计学科的兴趣,也可以使企业关注环境保护知识,建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给绿色会计人员更大的发展空间。其次,国家应该建立绿色会计人才培养计划,定期进行培训,积极选拔具有综合文化知识的人才进行会计方面的培养,还可以设立等级考核制度,通过评定职称等方式增加会计人员的积极性,争取建立一支系统的绿色会计师队伍。最后,在某些地区先行试点,特别是以社会各界关注的环境保护问题为主要内容,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最终逐渐推广、普及完善的绿色会计制度准则。

环境问题论文

前文已述,在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为了确保环境监测设备正常工作,更好的应用于环境监测中,提高环境监测发展,要切实采取有效的措施优化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管理。以下是对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的具体探讨。

3.1建档管理与效益评估。

由于设备的固定资产管理,可行性论证中,运行、验收采购、维护、调试、搜索的文本、使用价值的画盘、文献资料和随机文件材料在活动过程中形成仪器设备档案。应使用严格的管理和使用的程序开发,为我们更好地把握大的设备操作提供条件。大型仪器设备效益评价应包括:设备运转率,项目开发和改进,分析科学研究,维护和其他指标。由于环境监测站的特殊性,其社会效益也应列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对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低,维护成本高,能承担责任等特点,实施明确的管理措施,明确实验室与设备管理的责任和奖惩制度的适用范围。

3.2建立仪器设备共享制度,提高设备使用效率。

大型设备经常会有较高的购买成本,专业化,标准化和多功能等特性,大型设备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是昂贵的,复杂的,操作条件和维修成本高,对运营商的质量要求也较高,本单位不需要有能力购买并维持其正常运行,因此,实施和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已成为当前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的共识。所以在当前经济危机的形势下,要进一步推动大型设备的区域之间的区域合作,资源共享。

3.3加强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培养。

在环境监测过程中,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是确保监测设备正常应用于环境监测中的重点,一方面要加强对设备管理人员的培训,相关单位要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参与管理培训,管理人员要不断学习新的管理方法,结合实际的环境监测发展情况合理的应用到环境监测中,提升管理团队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要定期进行绩效考核。绩效考核是一项系统工程,运用特定的标准和指标,对工作人员的个人表现、工作表现及工作业绩等进行评估,并运用评估的结果对员工将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业绩产生正面引导的过程和方法。这就要求相关管理人员不仅要注重个人绩效,还要注重团体绩效,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员工的个人工作能力,更增强了团体凝聚力、提高团体意识,强化团队合作精神,有利于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正确管理。

4结束语。

综上浅述,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管理对环境监测质量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有效解决。本文主要从建档管理与效益评估、建立仪器设备共享制度,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加强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培养三方面探讨如何做好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管理工作,促进环境监测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寅,杨威.环境监测站仪器设备管理经验浅谈[j].广东化工,,10:20.

[2]何植成,罗辉林.如何做好防雷检测仪器设备的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2:15.

环境问题论文

在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时间里,校园就是我们的第二个家,而我们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教室内的,可见教室的环境状况与我们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关注教室卫生是很有必要的。于是我便利用考试完毕后评讲试卷的时间对我校高二的同学通过直接询问和实地察看教室以及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了调查。

第一部分我的调查。

一、学生对校园教室卫生问题的重视度调查。

99%的人都认为教室的卫生问题对个人重要,因为没有人想要整天生活在脏乱差的环境中。对于自己校园卫生状况,有54%的人认为“非常干净,基本没有什么垃圾”,有40%的人认为“较干净,但会有零星垃圾存在”,调查表明大家在教室里还是发现了一些垃圾。从这两个问题来看,大家在平时对教室卫生给予一定的关注,有一定的责任感。

二、针对教室里垃圾的几大来源调查。

在教室里吃饭留下的食物残留、使用过的纸巾、塑料袋、废弃纸张都是主要的垃圾组成。在调查中,大部分人认为在垃圾中还有大量的食品包装袋和枯枝落叶。为此我们对师生是否在教室吃过饭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89%的人从没有在教室吃过饭,8%的人自己很少带饭在教室吃,3%的人经常带饭在教室吃。究其原因是早上第一节有课的时候,一些人起晚了,为了不迟到就随便买点东西在教室里吃。还有关于在教室墙上和桌子上乱写乱画行为,有86%的同学认为此举非常令人讨厌,有7%的人表示没意见,还有7%的人表示不关心。我认为教室里的物品是大家共有的,每个人有义务去维护它们的整洁,乱写乱画的行为的确不应该。

三、造成校园卫生问题的主要原因调查。

有63%的人认为学生环保意识不强,没有从思想上重视,32%的人认为学生长期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如随手乱丢垃圾),2%认为校园内设施不齐全(如垃圾箱),3%的人认为学校管理不到位是主要原因。我比较赞同第一种意见。

四、个人对保持教室环境的作为。

绝大多数的人在教室中选择将垃圾带走或扔到教室垃圾箱里,这是比较正确的做法,但也有极个别的同学随手丢在课桌上或地上。调查显示,当看到其他同学随意乱丢垃圾时,有17%的人选择“不管,只要自己做好就行”,3%的人“认为很正常,自己有时也这样做”,40%人表示会“主动上前制止”,也有32%的人表示会“看情况”,我想这种现象也与整个社会风起有关。对于如何保持教室卫生,有33%的人认为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硬性卫生评价指标来维护教室卫生,59%认为“加强思想教育”即可。

被调查的同学和老师也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例如:多在教室内放置大垃圾桶,方便大家扔垃圾;安排固定人员每天打扫教室,贴教育提示标语;让各班卫生委员加强这方面的工作,派人定期检查室内卫生,并统计分数......这些建议都非常有意义。

第二部分我的建议。

我认为教室内卫生应该靠学生自觉维护,靠学生自我管理。作为一名中学生,这是应该具备的一项思想意识,保持好卫生,共同拥有良好的学习环境。除了自觉,还要有外部的提醒和监督作用,用一些规章制度来约束坏的习惯,逐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进而形成一股“爱环境,讲卫生”的良好校园风气。从这项调查及从相关内容搜查,我针对校园教室卫生环境问题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一、在教室内放置大垃圾桶。走在校园我们可以发现有许多垃圾箱,但是教室里却没有放大垃圾桶。有些同学在教室内制造垃圾后发现垃圾桶中的垃圾早以“人满为患”,于是就随手放在座位上或随手乱扔在地上不管了。所以应该在每个教室的生活阳台上都放一个大垃圾桶,方便同学们扔垃圾,并督促做清洁的同学及时倒掉垃圾,以免产生异味。

二、督促做清洁的同学打扫教室。我们学校的规定是一日三扫三拖。但是我们同学们制造垃圾往往时空分布不均,所以光是一日三扫三拖是不够的,我们应该督促打扫教室的同学及时保洁,建议在每天课间跑操和眼保健操的时候再打扫一次。

三、加强环保卫生意识宣传教育。加强环保卫生意识宣传教育有助于师生深入地认识和理解环境问题的重要性,提高师生环境知识、意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和行为等环境素养,使其在今后的个人和家庭生活中更加重视环境问题。通过宣传教育,可以使是大家明白保持教室环境卫生的重要性,明白环境对个人生活、成长的意义,从而使保护环境深入人心。

四、完善室内环境卫生评价体系,奖惩表现突出的个人和班集体。利用评价体系,督促学生保护环境,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通过奖惩表现突出的个人和班集体,努力形成“爱护环境,保护卫生”的良好校园氛围,加强校园先进文化建设,使校园环境建设深入学生生活,提升整体校园形象。

五、多种形式启发学生保护校园环境卫生。可以开办一些环境卫生知识讲座,让同学们系统的接受相关教育;还可以举办环境卫生知识竞赛,让广大学生参与进去,娱教结合,做到一举两得;组织更多的公益劳动(也包括校外的),让同学们体会体力劳动的辛苦,多参与日常生活的实践,对于个人成长会有更多的帮助和启迪作用。

第三部分我的感悟。

搞好校园教室卫生,贵在坚持,贵在形成习惯。老师及同学们一起重视这个问题,集思广益。在努力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抓好卫生工作。使每个同学养成自觉爱护环境卫生、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从自己生活小事做起,养成讲卫生的习惯,不仅对校园环境卫生意义重大,也会使参与其中的每个学生受益终生。

相关校园环境卫生问题,我们提出了很多;关于对应的办法,我们也在积极献言献策,于是衷心希望好的建议能够落实,让我们的校园更美,我们的明天会更好!

环境问题论文

在实际的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环境监测的效果,以下是对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管理存在问题的具体分析。

2.1管理意识淡薄。

管理意识淡薄导致设备仪器不良,环境监测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现阶段的环境监测仪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设备的不规范操作、设备养护不当,没有定期检修等等,这些问题都会影响环境监测质量,需要切实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加以管理,促进环境监测发展。但若管理意识淡薄,没有这些问题进行管理,任由这些制约因素发展膨胀,就会降低环境监测质量,不能及时的将环境信息反馈给人们,加大了环境保护的难度。

2.2管理制度不完善。

管理制度是环境监测仪器管理工作开展的依据,如果管理制度不完善,那么管理人员在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管理方面就存在着许多随意性,大大影响了环境监测质量。除此之外,管理制度与信息化不相适应也是管理制度存在缺陷的重要表现。信息化的主要特点为高效、实时、便捷,而现阶段的一些环境监测部门仍旧沿用陈旧复杂的管理制度,致使管理制度的存在并不适用,形同摆设。

2.3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由于环境监测管理主要依赖人力执行,故而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环境监测效果。如果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在进行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管理时采用不适当的管理策略,或是管理力度不够等均可以降低管理水平,影响环境监测的进一步发展。除此之外,管理人员的培训交流较少,在处理一些实际操作的时候,没有参与,交际广阔的平台,只有通过个体的认知,个人经验来处理一些技术操作,技术故障,同时,也有可能造成更大的影响。

2.4环境监测设备不能及时检修。

一些环境监测站,因为资金的限制,不能保证设备的及时维修、更新以及及时的验证,硬件建设滞后于环境管理的需要。强制性测试或生产后自检仪器设备系统的缺乏。没有验证方案可行,一些环境监测站甚至没有验证的设备。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论文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取得迅猛的发展,但是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比如雾霾、酸雨、土地沙漠化、洪灾等等。这些环境问题导致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有所减缓,而且给人们的生活也带来了诸多的不便,在这个讲究效益与生态文明的时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让更多人意识到治理环境的重要性。

在意识到改善环境问题的若干措施中,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加强植树造林,扩大森林覆盖面积。因为对植树造林能够有效地避免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过多形成温室效应,也避免了硫等化合物在大气中形成酸雨沉降腐蚀和破坏地表生态环境,还能够为多水地区缓解洪水灾害,为缺水地区加固地表结构防止沙化,所以说,植树造林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加强植树造林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人人都要保护环境才能够避免污染进一步给人类带来困扰,使林业经营以最小的成本提高最大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促进林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3.1环境污染带来的酸雨。

酸雨的形成主要就是因为现代化的工业比如说像化工厂之类的污染性物质,还有通过大量交通设施排放的尾气等危害物质升到高空中,和雨雪等接触而形成的一种腐蚀性物质。降落的酸雨大量的腐蚀金属材料,也会造成土壤、水流等酸化的后果,并且对植物有很大的危害。

3.2环境污染带来的温室效应。

温室效应主要就是由于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造成的,导致目前全球范围内的气温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且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仅在美国之下位居第二,虽然说大量的工业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这也反过来证明了我国的发展是以危害环境为代价的,这种危害性的发展模式是必不可取的。

3.3环境污染带来的土地沙漠化。

我国人均耕地数量少,与此同时,由于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治理环境的重要性,进行大规模的、无节制的开采土地,造成土地沙漠化的现象更加严重。根据相关数据表明,平均每天在我国的国土范围内就有500多公顷的土地被沙漠化,如果长此以往下去,我国实际可用的耕地数量更会大大的降低,这样会给我们的生活造成无法想象的损失。

植树造林工作在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在有效地开展,它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调节大气中碳的含量。

众所周知,树木在有光照的情况下会产生光合作用,树木的光合作用可以有效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减少温室效应的危害。另外,工业生产过程中燃料的使用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要从根本上解决二氧化碳带来的危害,就应该种植更多的树木,我国现有的林业种植面积远不能满足环境治理的需求,仍然要进一步加大种植面积,这也将是一个长期的种植过程。同时,大规模的推广植树造林还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一些原材料。首先,木材可以代替一些工业燃料,有效地降低了空气中有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其次,利用木材制作一些工具,既可以减少金属材料的应用,还能够控制控制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4.2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现在,我国针对沙地的治理方法是采用人工灌木固沙林,通过灌木更好的固定土壤。而林业相对于灌木对土壤的固定能力更强,而树木的落叶又可以滋润土地,为土地提供营养,而且形成的这种地面结构,可以有效地对水分进行吸收和排放,减少洪水带来的危害。因此,从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方面看,大规模的推广植树造林对于改善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4.3改善大气中酸性物质的含量。

酸雨对于环境的危害非常大,它主要是由于大气污染造成的,酸雨不仅会腐蚀一些金属材质,还会对树木造成危害,严重的可以导致树木的死亡。有关部门对于各种树木的净化作用曾做过专门的研究,发现不同树种对于酸雨的净化作用是不同的,比如说:杉树类树种对于酸雨的抗击能力比较差,而一些山茶树对于酸雨的抗击能力却非常强。针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可以在酸雨频发的地方多种植一些山茶树,这样既能够抵抗酸雨带来的危害,还能够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减少酸雨的发生。

4.4树木可以过滤空气中的尘埃。

由于树木枝繁叶茂,能够有效地减小风速,这样大气中的大颗粒的灰尘就会落到地上。同时,植物的叶表面比较粗燥,而且多生有茸毛,有的还能分泌油脂和黏性物质,这些都能吸附、滞留空气中的一部分粉尘,从而使大气得到净化,比如:草地吸附粉尘的能力比裸露的地面大七十倍,而森林吸附能力比裸露地面强七十五倍。目前,可以有效吸附空气中灰尘的树木有桦木、银白杨以及法国梧桐等等,相关部门可以在空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地方大量种植一些吸附灰尘能力较强的树木。通过树木吸附灰尘的作用,可以更好地净化我们的环境,这也是大规模推广植树造林的因素之一。

加快植树造林对发展经济和改善生态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认清形势,不断创植树造林的管理与经营方法,使植树造林工作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相适应。

环境问题论文

根据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规定,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其组成要素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信息系统与沟通、控制活动、对控制的监督五个要素。其中控制环境包括治理职能和管理职能,以及治理层和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及其重要性的态度、认识和措施。它又包括以下七个要素:(1)对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沟通与落实;(2)对胜任能力的重视;(3)治理层的参与程度;(4)管理层的理念和经营风格;(5)组织结构;(6)职权与责任的分配;(7)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

与1月1日实施的审计准则(以下简称旧准则)《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相比,内部控制的定义及其构成要素都有较大的变化。主要包括:

从定义上看,新准则明确指出了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者是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强调制定内部控制的目的之一是保证对法律法规的遵守。

从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上看,新准则采用了coso(committeeofsponsoringorganizationofthetreadwaycommission,美国企业咨询委员会)在1992年发布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该准则于1994年进行了增补)中的五要素。

从控制环境的构成要素上看,新准则在保留了经营管理的观念、方式和风格、组织结构、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人事政策和实务四个要素的基础上,删除了其它要素,增加了对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沟通与落实、对胜任能力的重视及对治理层的参与程度这三要素。

上述变化,体现了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即强调治理层和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及其重要性的态度、认识和措施,强调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主要“受企业董事会、管理阶层及其他员工的影响,内部控制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制定并执行控制政策和程序的人的素质与观念,如管理者的管理风格与经营理念、内部控制的意识等”,强调在评价控制环境的设计和实施情况时,应当了解管理层在治理层的监督下,是否营造并保持了诚实守信和合乎道德的文化,以及是否建立了防止或发现并纠正舞弊和错误的恰当控制,并要求管理层就业务规程和道德价值观念与员工进行沟通。而上述所有影响因素全部都属于内控环境的组成部分。这是因为,在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中,内控环境是其他要素的基础,直接决定着内部控制能否实施和实施的效果。

内部控制作为防范各种错误与舞弊的第一道防线,其设计是否合理与执行是否到位至关重要。新审计准则的这一变化,可谓抓住了内部控制的核心。

二、内控环境的现状及其成因。

为了规范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财政部自起,陆续制定和实施了一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至今七年过去了,企业内部控制薄弱、不规范仍然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并且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这一点财政部从20至末以来发布的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公告中可以得到证实。

为什么企业如此漠视内部控制的设计与执行呢?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内控环境,在于治理层和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及其重要性的态度和认识。如果治理层和管理层不重视内部控制,就不可能热衷于内部控制的设计,也不可能重视内部是否得到一贯而有效地执行。作为一种约束机制,事实上内部控制同法律一样,也是一柄双刃剑,它要求所有人,包括它的制定者,都必须严格遵守,并对所有违反者进行相应的处罚。而一旦这一法则遭到破坏,内部控制就形同虚设,成为“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一纸空文。目前我国企业的内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一是治理层和管理层不重视内部控制的设计;二是治理层和管理层(特别是管理层)不能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前者是果,后者是因。

一方面,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企业都是国有企业,管理层都属于国家干部,由政府任命。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虽然国有企业逐步改组为股份制企业,但其治理层和管理层仍然是由政府任命,许多上市公司都是集董事长与总经理的职位于一身,国有股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的普遍现象使得股东大会、审计委员会并不能切实履行治理层的职责,而国有股也没有真正的产权代表,正如美国学者哈罗德。德姆塞茨在《企业经济学》一书中所说的那样,“社会主义主张以资源的全民所有制为基础的制度,但全民所有制结构的分散性令人失望的是公民毫无权力,资产的管理就成为国家官僚的任务和特权。”企业由“大老板”(一把手)一人说了算的现象十分普遍,审计委员会和独立董事基本上形同虚设,小股东对公司治理更处于人微言轻的地位。表面上看这是我国企业现代企业制度还不十分成熟的一个表现,而其根源却在于我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封建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权大于法。所谓的.制度就是统治者的意志和利益。在信息传递不畅通的时代,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十分严重,只有制度的制定者才拥有有关制度的信息,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利益来解释信息。这些解释可以根据利益大小、远近亲疏而异。在信息传递相对畅通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多地要求管理的透明、公开与民主,并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有关制度的信息。对制度的不合法解释变得越来越困难。为维护治理层与管理层的既得利益,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制度粗放化、模糊化。因为制度一旦细化,并为所有员工和公众所熟知,就会对权力产生约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治理层和管理层等权力拥有者不法利益的获得。

另一方面,治理层和管理层可能因为粗心大意、精力分散或者出于个人或小团体利益的选择而无视控制甚至逾越控制等,那么内部控制固有的局限性就决定了已有的制度会成为一纸空文。以虚假会计信息为例,coso发布的《虚假财务报告:1987~美国上市公司的分析》显示,产生虚假财务报告的现象与内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涉及了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在72%的会计报表舞弊中,涉嫌参与者为公司总裁”。中国上市公司的舞弊案件也无一不涉及公司的管理层。而舞弊的动力,无非是利益二字。

三、如何治理内控环境。

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应当从内控环境着手,才能起到治本的效果。这次新审计准则的颁布和实施,无疑是抓住了解决内部控制薄弱问题的根源。新审计准则在内控环境中提出了“对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沟通与落实”这一要素,并将其作为第一位的组成要素,体现了国家在治理内部控制薄弱这一问题上的高瞻远瞩性。毫无疑问,内部控制的制定与执行都取决于人的素质与观念,从强化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入手,才是从源头上治理内控环境的关键。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目前我国财政部门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20财政部发起成立了企业内部控制标准委员会,并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加快创建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必须明确的是,制定和完善内部控制,应当注重一个“细”字。其中,“更清晰地限制和细化说明一把手的权限,实在是当务之急”.不仅如此,还应当清晰地说明各级管理者的职责权限,以促使其各司其职,避免因制度的不完善使之逃避责任。

其次,要加强对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沟通与落实。市场经济作为信用经济,要求每一个人都应当是讲诚信、守道德的。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从治理层和管理层入手。因为在控制环境的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管理当局的作风”,“在防范舞弊方面,管理当局的作风是控制环境中最关键的因素,管理当局的不当行为成为他人无视控制程序的合理借口”.“上梁不正下梁歪”,只有治理层和管理层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诚实和道德才会得到巩固和加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使企业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加强对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沟通与落实,使遵守制度的意识深入人心;治理层和管理层率先垂范,引导人们“循规蹈矩”。显然,治理企业内部控制薄弱必须从制度建设、道德建设等多方面综合着手,才能彻底改善内控环境。

许延明。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论文

今天,生态环境的恶劣是全球高速经济发展的结果,自由经济制度促使各国疯狂掠夺自然资源和严重污染环境为代价来获取其高额利润创造财富的活动破坏了生态平衡,已造成全球物种急速减少消亡的趋势,为阻止生态环境继续恶化蔓延,为保护生态平衡和资源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以新计划经济拯救生态环境设想”的论调。

“新计划经济”是在我国60、70年代已经经历过的计划经济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一种全新的个人理念设想,有区别于我国60、70年代的计划经济的。

原则上“新计划经济”依赖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取缔不必要的物品生产(塑料袋一类的),减少对衣、食、住、行、用的产品总数量的生产,但这些产品的品种、科技含量、价格、经济增长速度等等均由市场来决定。未来的经济绝对不应该是以数量取胜的,应该是以质量和科技立足的。

假设我们已经进入了“新计划经济”时代,那么我们的资源消耗速度将会慢下来,我们不在那么过分追求手机、电脑的更换速度,不在快速的换衣、换车、换房,我们的精力将会转向其他方面,比如向农业、军事、教育、医疗、计算机、软件、硬件、机械、智能、宇宙等尖端科技、高端领域进发。

“新计划经济”的宗旨是:能创造但不轻易制造。

这样我们既能保持在强敌环饲的列国有立足之地,也能在各国角逐中有一抗之力,打消了放缓步伐进人“新计划经济”时代的种种顾虑,可以相对放心的以“新计划经济”拯救生态环境的历程迈进。

2.1国家指令性干预。

国家以保护整体的、长远的、根本的利益为目地指令性干预市场,通过限制部分产品总数量,规定其标准、质量、投资方向、竞争等政策矫正如今的经济运行模式,以克服市场缺陷,促进经济环保健康发展。

(1)健全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

(2)细化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使触犯生态环境法的企业、集体和个人有法量刑。

(3)法律规划生态环保监测机构的执法力度,不作为者依法追究其法律刑事责任。

(4)国家指令性计划生产衣、食、住、行、用的产品总数,减少数量,提高质量。减少资源原材料的总体消耗,全民进人节俭型生活模式。

(5)取缔制造塑料袋和一次性碗筷、牙刷等用品,取缔不必要的产业链。

(6)禁止市场投放过度包装的商品,应把包装规定在方便物品运输就行。

(7)禁止企业过快的向市场投放新型的手机、电脑、衣物、饰品,特别是以塑料、铜、铁、铝等材料制成的装饰品。

(8)精细化回收垃圾废弃物,实行建筑等其它垃圾和生活垃圾分开治理制度.

(9)致力探索废弃垃圾再利用,再还原原材料技术。

(10)政府不以房地产和过多开发矿产资源为经济增长点,官员不以破坏生态环境而创造的财富为任期内的政绩,国家更不该以此为考核标准,节省土地、矿产资源。

(11)禁止人为巨资打造各种观光旅游景观,违反规定者依法追究法律刑事责任。

(12)有计划的开采国内现有资源,有计划的进行伐木、养殖、捕捞、采摘、猎杀。

(13)对海洋、湖泊、河流、地下水资源分阶段、量化高效重复利用,并进行定期质检,对污染源进行治理消灭,对造成污染的企业和个人依法追究法律刑事责任。

(14)充分利用我国地理环境,按我国原有动植物种类和生长区域特性培育繁殖生态环境循环圈,逐步养成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2.2企业承担。

企业是生态环境破坏的直接参与者和实施者,阻止生态环境恶化的进程,保护生态环境的任务也理应由企业来主动承担.

(1)企业一切活动理应考虑环保法实行。

(2)企业应树立节能、环保、高效、可循环使用的发展理念。

(3)企业应积极组织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活动。

(4)企业应积极参与国家的环保项目开发。

(5)企业应主动放缓短期财富指标,以发展兼顾生态环保为己任,生产制造节能、高效、环保、可循环利用型产品。

(6)企业应在产品创造和制造期初就想好产品废旧了怎么回收处理,做在实处。

(7)企业要积极自助开创、探索节能、环保、高效、可循环利用的新产业新链条模式。

(8)企业要致力于环保产品的上市和售后服务问题。对自己的产品负责,要质量稳健。

(9)企业要以生产实用耐用型产品为己任。

2.3规范民众行为。

民众是生态环境的破坏者和承受着,为了自身的生存环境和健康更应该积极生态保护环境,始终把节约、节能、保护环境,做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把这种生存理念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1)民众要自觉保护生态环境,不乱砍乱伐,随意捕捞、浪费自然资源。

(2)社会、企业、学校要主动承担教化、灌输节能环保理念和健康环保的消费观念。

(3)从娘胎开始灌输节能环保理念。

(4)从小树立孩子健康环保的消费观念。

(5)从小开始培养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

(6)从小教育孩子垃圾分类投放。

(7)从小带孩子一起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

(8)全民进人无纸化办公。

尝试通过“新计划经济”发展模式的方法,探索发现一条可以节约资源,阻止破坏,又不影响国家可持续发展进程的道路,借助国法、企业、民众的共同力量,建立完善的国家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健康消费生活模式,真正起到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论文

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伴随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虽然城镇化建设是我国一大发展战略,但是生态环境保护同等重要,通过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对策进行研究,可以更加科学的制定城镇化发展战略,也可以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本文简要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对城镇化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环境问题伴随出现,有日趋严峻的矛盾存在于城镇化建设及当地生态承载力之间;国家在相关会议中明确指出,需要充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遵循绿色、循环及低碳发展理念。要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对城市产业结构科学优化,转变生产方式,走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

1.1加速转向减速。

通常情况下,城镇化快速推进、加速及减速时期内城镇化率分别为30-70%、30-50%、50-70%区间;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我国工业化程度的提升,推动了城镇化建设的加快,有着越来越高的城市集群程度,属于快速推进阶段;到了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超过了50%,在之后的发展中,城镇化建设速度将会逐渐减慢;在未来几年内,我国城镇化依然会有年均0.8-1.0百分点左右的提高幅度,到了2020年,将会达到60%左右区间。因为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有着差异化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东部及东北将会逐渐减速,而中西部则依然保持加速状态。

1.2速度型转向质量型。

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有着较快的发展速度,但是却没有较高的质量,没有有效协调城镇化建设速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城镇化建设,一方面是改造更新现有城市,也就是再城镇化,另一个方面则是农村地区实现城镇化。我国再城镇化建设中,没有及时改善与提高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甚至还有两头倒的问题出现,平时居住于简陋的棚子里,干活之后居住于新建楼房中;而在农村地区的城镇化实施中,则对人口数量的城镇化过分强调。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虽然我国城镇化的推进速度依然较快,但是重点需要放在城镇化质量的提高方面。因此,就需要同等重视城镇化建设速度及建设质量,同步发展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及农业现代化,逐步实现城乡共享融合和一体化,将新型的城乡关系给构建起来。

1.3不完全城镇化转向完全城镇化。

农民进城之后,在短时期内依然具有较低的市民化程度,因此,不完全性是我国城镇化的一大特点。只有对农民市民化程度进行提升,方可以由不完全城镇化转变为完全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的实现,除了表明一部分社会阶层开始过渡为另一部分社会阶层,不单单只是从农业户口转变为非农业户口,还能够集中体现一个地区社会进步状态;也可以将其称之为就地城镇化,就是向农村输入城市或现代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及教育方式等,有比较深刻的经济原理及社会机理蕴藏其中,要将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经济及现代文明权益赋予给农民,将城乡居民经济利益的不平等性给有机消除掉;通过农民市民化的实现,可以对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文化价值观、生活习惯以及政治参与意识等诸多方面进行统一,将他们之间存在的心理隔阂给消除掉,城市的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实施中,保证农民能够积极的参与进来。

2.1耕地危机。

众所周知,我国有着十分辽阔的地域面积,在世界农业人口中,我国农业人口可以占据到三分之一左右的比例,但是我国只有有限的耕地资源,没有足够的后备资源,我国人均耕地资源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这个问题更加严重,挤占、污染以及浪费了大量的耕地资源,出现了短缺问题;主要原因就在于城镇化建设中,农村人口涌入城镇化,城镇规模越来越大,开始将开发区、新区等建设于城镇周围,占用了大量的城镇边缘区土地,浪费了耕地资源;虽然将诸多的开发区和新区给建设起来,但是没有相应的经济发展速度,无法获得相应资金,导致土地占而不用的问题比较严重。随处可见的烂尾工程、工业区等,都体现了土地资源遭到浪费。还有就是在城镇化发展中,乡镇企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但是当地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对其产生了限制作用,没有先进的技术设施及足够的资金,没有科学处理三废,在较大程度上污染到了周围的土地资源及生态环境。同时,因为在短时期内改变农业生产方式,过度开发耕地资源,盲目使用农药化肥等化学品,土地结构也遭到了破坏。

2.2水体环境。

改革开放之后,工业程度日趋提高,同时,诸多方面的压力限制到生产发展,开始滥用农药,在较大程度上降低了地面水和地下水的总量及质量;向水库及河流中随意的排入城镇建设过程中的各个领域污染物,包括生活、生产、交通运输等诸多方面,水资源的质量急剧下降。还有一些城市,没有处理陆源污染物,就向江河湖海中直接排放,对水源造成了严重污染。根据相关部门发布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富营养化问题出现于全国超过75%的湖泊当中,有90%城市的水域出现了严重污染问题,南方城市有一半以上的缺水问题是水污染造成的。相关部门调查了我国诸多城市的地下水,发现大部分都遭到了污染,甚至属于重度污染状态。在水体污染的基础上,水资源短缺及分布不均衡也是重要一个方面,城镇化建设中,人口数量越来越多,排放了更多的生活和工业污水,有更多的用水量,将污水排入江湖之后,如果不能净化,生态系统的循环性就会遭到破坏,污染水体,导致生态平衡问题的出现。我国人均水资源在世界中处于较低的水平,城镇因为有着更大的用水量和较多的浪费污染问题存在,水资源短缺问题更加严峻。

2.3大气污染。

煤烟型是我国城镇主要的空气污染,二氧化硫和烟尘是主要污染物,小城镇就具有十分严重的大气污染,甚至我国排放总量的一半以上是乡镇企业的烟尘与粉尘;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机动车辆数量不断增多,加剧了机动车尾气污染,增加了大气污染范围和程度。特别是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有大量的废气及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产生于日常生活生产中,除了大气污染之外,局部小气候甚至还会遭到改变;根据调查发现,近些年来,我国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处于不断降低的状态,各地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雾霾问题。

2.4固体废弃物污染。

在固体废弃物方面,主要来源为工业固体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城镇化的推进,城镇人口越来越多,有更高的生活水平,那么就出现了更多的生活垃圾。因为小城镇没有较大的规模,就会高度集中人口,制约到城镇生态环境,出现生活污染;而乡镇企业发展及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则会有诸多的医疗卫生垃圾、生活垃圾及商业垃圾产生,小城镇没有因为足够的资金,无法无害化处理垃圾,只能够采取堆积、掩埋或者焚烧的处理方式,这样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水、大气、土地等资源遭到污染,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会遭到降低。

3.1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清晰的认识到,城镇化的实施,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作,要结合城镇化发展规律来推进,人为造城是不可取的,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城乡统筹和一体化,构建生态宜居和和谐发展的城镇,同步推进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及农业现代化。要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对新型城镇规划科学开展,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给严格遵循下去,子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重视发展循环经济,新型城镇的建设,需要将发展循环节约型社会作为一个重点;城镇规划的编制,要积极遵循循环经济理念,深入研究循环节约型社会的发展与构建,编制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制定的循环经济推进计划需要与城镇实际情况所符合,对工作目标与工作重点进行明确,以便能够跨越发展城镇循环经济。

3.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现阶段经济发展过程中,有诸多问题暴露出来,那么就需要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完善,对经济发展方式积极转变。国家在相关会议中也明确指出,需要结合现阶段国内外经济新形势,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及效益。要充分重视市场作用,遵循市场规律,将政府的调控作用发挥出来。在政府方面,对行政审批进行减少,避免过多的干预到经济活动,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要对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将现代产业体系给快速构建起来;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提升,对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深度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将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做大做强,对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对环保产业积极扶持。同时,要对消费潜力深入挖掘,促使对外开放水平获得不断提高。将消费、出口以及投资的联动作用给发挥出来,充分发挥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将创新驱动战略给切实推进实施下去,促使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强化和提升。只有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了,国民经济素质方可以得到提升,国际竞争力及抗击风险能力方可以得到强化。要将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给尽快构建起来,将企业的主体作用及市场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积极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要想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需要积极变革社会经济制度,从人类生存要素转化为生产要素,促使其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得到实现。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将新的制度框架给构建起来,在管理生态环境时,将其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来进行,并且在市场运行机制中加入进来,对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法规标准体系等大力构建;对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监管进行强化,要将农村环境质量状况评价工作积极贯彻实施于城市化进程中,对城市化对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及时掌握,并且向公众公布。深入监测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环境质量;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对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和修订,以便能依法开展工作,部分行业具有较高的耗能和污染,那么就需要将更加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给制定出来,完善相关效能行业的节能设计标准等。依据我国制定的大范围政策体系,将国内外循环经济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给积极借鉴过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制度与政策体系,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逐步将循环经济发展的考核指标体系给构建和完善起来,以便能够对本地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有机量化,在循环经济发展评估系统构建时,可以着重考虑万元gdp占地、万元gdp二氧化硫排放及万元gdp能耗等方面的内容。

城镇生态环境系统的主体为人,其设计、建设及管理着城镇生态环境;人的各项行为会直接支配到城镇功能;研究发现,现阶段诸多城镇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主要就在于人没有较强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因此,在城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升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要将循环经济宣传及教育工作给深入开展下去,丰富宣传类型和组织形式;将当地的广播影视及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广泛宣传,让公众认识到资源节约及循环经济的作用,对制定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大力宣传,对表现优良的个人或团体大力弘扬,对可耻的资源浪费行为进行曝光,以便促使社会各界能够正确认识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可以将一些专家给聘请过来,定期经常的培训领导干部的理论知识,促使其生态意识得到强化和提高。

综上所述,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必经的一个阶段,因为诸多因素的制约和作用,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出现,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这种情况,需要结合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特点,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策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多方面着手,如增强公众环境保护意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制度体系等,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来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论文

生态环境为人们生存和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加强林业建设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林业的建设和发展非常重要。本文从分析影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因素入手,研究如何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以期能为林业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参考。

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使人们越来越关注和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精神生活的满足,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也日益增强。从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到我国推出植树造林的政策,环境保护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要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我国依然还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采取科学的措施保护林业和生态环境。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环境保护方面都还有很大的差距[1]。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力度大,导致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严重的水土流失、森林资源的匮乏是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

调查显示,与西方国家相比,现阶段我国森林面积的人均占有量在世界范围内仅达到了世界人均森林面积占有量的20%左右,而且人均森林储存量仅是世界人均森林储存量的10%,这表明我国的人均森林面积较少,林业资源匮乏。但相关人员并没有掌握这一情况,不重视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制约着我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1.2相关政策不健全。

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投资力度不够,未采取积极措施奖励积极参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人员,也未采取强硬的措施处罚破坏环境的人员,导致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佳。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政策不健全,生态环境投资不到位,我国并未足够地重视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难以有效开展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使林业生态环境破坏行为一直屡禁不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必须增强民众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意识,各级政府都应出具有实施力度的政策和策略真正地对林业进行保护。

尽管我国在草原植被保护、土地荒漠化防治,以及水土流失治理上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问题仍然十分严峻。究其原因,是因为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不到位。因此,在看到显著成绩的同时,还应加快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进程,加大保护力度,强化对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由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加强监督,一旦发现不认真执行任务的人,应采取措施严厉地惩罚。

2.1树立科学的观念。

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灾减灾和美化环境等都是森林的功能[2]。作为生态系统的核心和主体,森林的覆盖层厚,占地空间大,具有其他动植物都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和重要地位。如果没有森林,人类将无法生存。因此,人类应树立长远的发展观念,从全局考虑,完善局部,改善林业的生态环境,保护好森林资源。

全球气候的变暖,温室效应的不断加剧,使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应该如何保护林业,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从目前林业生态环境中出现的问题来看,我国的林业生态环境还有很多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因此,为让人们的保护意识得到加强,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应积极落实政策,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对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不断完善林业生态保护工作机制。火山爆发、地陷、地裂、台风暴雨等自然现象的发生都是由地球及相应的自然力作用导致的。而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的发生,很多是由于人类的各种活动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鱼类及微生物大量死亡则是由于污水污染了河流、湖泊和海洋;工厂的排气、排烟影响了大气层及气温,从而引发酸雨。这些人类活动都会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产、生活。为此,人类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而置环境保护于不顾,应总结经验教训以使下一代拥有美丽、干净、纯净的生态环境[3]。

2.3多方面合作。

我国针叶林大量增加,而天然林日益削减,原因就在于人们对天然林的认识和了解不足,误以为天然林是自然生长物因此不需要计价,从而肆意砍伐天然林,且砍后用火清杂炼山,种上杉木等。目前,矿山开发、露天矿的开采混乱,征占林地现象严重,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这种不良现象和错误行为必须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各部门应通力合作,避免毁坏林地。无论是开发还是建设,都必须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中心,对于不按照要求执行任务的,必须采取相应的法律手段予以治理。

2.4转变经营机制。

产业型和事业型是现代林业的两大类。产业型林业又被称为“商业林业”,适用于产生经济效益,主要是为社会提供林产品;而事业型林业被称为“公益林业”,主要用于产生生态效益。当前,保护和发展林业的社会力量不多,资金投入也较少,导致林业发展出现了资产、资金和资源不足的问题,阻碍了天然林的保护。为此,应充分利用政府出台的政策优势,通过政府的财政投入,加强林业保护与环境建设工作。各级政府应进行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预算,引入先进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加大资金投入,促进林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5实施“科技兴林”战略。

所谓“科技兴林”策略,就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充分利用科技资源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4]。节水和抗旱造林技术、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鸟类防治森林病虫害的技术、林木良种丰产栽培技术等技术应得到相关部门的推广和应用。要想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林业,各级部门应采用先进的实用技术,并将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开展封山育林,促进天然林的迅速发展。同时,利用技术改造现有大量的针叶树低产林及老头林,对单一的林分结构进行改造,强度或适度间伐,以促进林业的更好发展。

林业的建设和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紧密相关,因此,应加强对林业的建设和保护来维持生态平衡,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人们应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执行力度。不能片面地为了经济发展而破坏生态环境,这是得不偿失的错误认识和短视的行为,不值得借鉴。人们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促进林业发展,让林业和生态环境的发展与保护工作相互协调,在促进林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通过加强对林业的建设,健全林业建设保障制度,合理利用林业资源,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更好、更长久发展。

[1]金瑞林.环境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蔡守秋.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法制建设[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7.

[3]雍文诗.林业建设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6.

[4]云南大学生物系.植物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环境问题论文

贸易和环境问题并不是一个新的问题,它经历了30年的风风雨雨,而gatt/wto框架内有关环境政策的讨论也走过了从休眠期、活跃期到成熟期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1—1991年)为休眠期。1971年11月,在关贸总协定各缔约方参加的理事大会上,各方一致同意设立一个“环境措施与国际贸易小组(emit)”。这个小组的成员向所有的gatt缔约方开放。第二阶段(1991—1994年)为活跃期。1991年,欧洲自由贸易协会(efta)的成员国向gatt秘书长提议尽快召开emit小组会议,就与贸易有关的环境问题进行磋商,以迎接次年即将召开的联合国环发大会。该提议得到了各缔约方的积极回应。第三阶段(1994—)为成熟期。1994年4月,在马尔喀什举行的部长级会议上,与所有乌拉圭回合达成的协定一起签署的还有《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马尔喀什协定》。这个协定不仅创造了一个新的多边贸易组织,而且也迎来了贸易与环境问题讨论的新阶段。世贸组织成立后,尽管仍然存在着难以调和的分歧,wto各成员终于在20达成了一致,决定就贸易与环境问题展开新一轮的多边贸易谈判。贸易与环境问题也就正式成为“多哈回合”谈判(亦称“发展回合”)的一个新议题。

然而,从贸易与环境问题在gatt框架内开始讨论起,就伴随着自由贸易主义者与环境主义者之间的激烈交锋。在自由贸易主义者与环境主义者对峙的背后,众多的经济学家也对贸易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探讨。围绕上述交锋的内容和wto的实践,理论冲突的内容主要是以下三个基本问题:

(一)贸易自由化与环境状况:自由贸易是否会导致环境恶化。

在这个问题上,目前大致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自由贸易对环境是有利的,以自由贸易者为代表。他们认为,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自由贸易有助于实现环境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保证生产活动能够按照最有效的方式进行。自由贸易不仅有助于克服一个国家此前面临的资源对经济增长潜力的限制,而且还有助于增加有利于环保的洁净产品、服务和技术的交换。另外,贸易自由化还有利于消除那些扭曲贸易的政策措施如补贴和税收等,而这些措施都被证明是不利于环境保护的。

第二种观点则认为,自由贸易会对环境保护带来消极的影响,以环境主义者为代表。他们的理由是,自由贸易所带来的经济活动的增加会导致大气污染,增加对非再生资源的使用,过多地消耗那些可再生资源。另外,在当前各国环境标准不同的情况下,自由贸易会赋予环境标准较低的国家以竞争优势。其结果,就会在这些国家中出现“污染庇护所”和各国竞相降低环境标准的竞赛,从而对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

第三种观点也是目前主流的经济观点,更倾向于认为自由贸易与环境之间是一种复杂的关系。它们认为,上述两种观点虽然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却比较片面。事实上,贸易对环境的影响有赖于三种效应,即技术效应、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的此消彼长,最终的结果如何是很难精确预测的。它们认为:(1)即使说贸易和经济的增长最终并不必然会导致环境恶化,但这并不能保证说它不会使环境恶化。(2)经济的增长最终固然会对环境带来积极的影响,但它更适用于地区的环境问题。(3)如果政策适当,贸易带来的收益应该足以抵消其对环境带来的负面效应,贸易是可以对环境起到积极作用的。但仅仅依靠贸易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并不足以解决环境问题,最重要的还是有恰当的环境政策和良好的政治氛围,即政府的诚信和有效的治理。

(二)贸易政策与环境保护:贸易政策是否有助于解决环境问题?

近十几年来,与环境有关的贸易争端不断出现。从最为著名的美墨“金枪鱼”争端、美国对泰国虾的贸易禁运到近期的欧盟牛肉争端,引发了自由贸易主义者和环境主义者的一场热战,其核心问题是:贸易政策是否有助于解决环境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贸易政策对于解决环境问题是没有意义的,以自由贸易主义者为代表。他们援引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贸易本身并不会损害环境,导致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于市场和政府失灵,即外部性的存在。因此,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应该是直接解决贸易的外部性问题,而不是运用贸易手段来改变全球自由贸易体系。

第二种观点认为,贸易政策对于解决环境问题是非常必要的。他们认为,贸易政策不仅可以用来限制那些危害环境的产品的贸易,而且可以用来防范环境保护过程中搭便车的现象。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环境主义者,他们认为贸易是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采用贸易手段限制自由贸易的发展正好符合了“治病要治根”的原则;另一类则承认跨越边界的外部性是环境恶化的根源,但与传统经济学派不同的是,他们认为传统经济理论给出的外部性内部化的药方根本不具有可操作性。相比之下,采取贸易政策来解决环境问题虽然不是最理想的做法,但至少是最可行和最有效的。

第三种观点认为,贸易政策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传统的贸易政策,例如进出口限制措施;另一类是其他类型的贸易措施,例如包装条款和标志要求等。对于前者来说,它不仅不利于解决环境问题,而且是有害的;对于后者来说,它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最佳手段。

(三)多边环境协定(meas)中有关贸易的规则与wto规则:孰先孰后?

目前全球约有200个多边环境协定,其中涉及贸易条款的协定有20个。这些贸易条款或者允许与某些国家的贸易但却禁止与其他国家相似产品的贸易,或者允许在进口产品与本国相似产品之间实行歧视性待遇。前者违背了wto的最惠国待遇原则,后者则违背了国民待遇条款,都与wto的非歧视性原则背道而驰,从而构成了meas贸易政策与世贸规则之间冲突的根源。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这样的争端提交wto解决,但潜在冲突的可能性是明显存在的。

第一种观点认为,wto没有必要修改现有的规则。如果双方都是meas的缔约方,那么即使它们采取了与wto规则不一致的贸易政策,根据国际公法中的“特殊法优先”的原则,这种做法也不会引起两种规则之间的法律冲突。如果争端双方只有一方是meas的缔约方,但同时都是wto的成员,gatt1994的第xx条的例外条款也已经为meas的贸易规则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因此,只要meas的贸易规则符合上述规定,就可以被认为是与wto规则相一致的,而根本不必对wto的规则做进一步的修改。

第二种观点认为,wto应该修改贸易规则以容纳meas的贸易政策。对于meas来说,运用贸易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可以起到四个方面的作用:第一,防范内部缔约方的搭便车现象,即内部缔约方不履行协定的义务;第二,防范外部的搭便车现象,鼓励和敦促其他国家加入协定;第三,减少所谓的“排放漏出”现象,即缔约方污染排放的减少同时伴随着非缔约方排放量的增加;第四,可以直接限制有关物种和物质的贸易。鉴于贸易政策在meas中的重要性,wto应该尽可能地协调双方的冲突。其中,最长远的做法就是修改wto的贸易规则。

第三种观点则认为,wto不应该接受meas的贸易政策。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来看,wto通过推动贸易自由化,促进了资源在世界范围内更加有效的分配。而根据“帕累托最优”的原则,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经济本身可以实现资源的最有效分配,只有在被证明出现了市场失灵、信息不完善或不对称的情况下,政府才应该干预市场。meas作为政府之间的协议,实际上是一种政府干预市场的行为。鉴于目前meas的贸易政策都仍然属于传统的贸易手段,因此,wto绝对不能容忍这种既破坏了自由贸易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做法。而如果meas采用了非传统的贸易手段,它也应该向wto证明其做法的必要性以及其做法本身不会导致新的效率问题,因为干预市场的一方应该负有更大的责任。

多哈宣言中有关贸易与环境问题的规定以及相关立场。

在多哈会议上,各国部长们就多哈宣言的制定进行了艰苦的磋商,最终决定把环境问题作为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的一个新议题列入工作议程。由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具体情况各异,因而各国的立场也不尽相同。鉴于经济实力的巨大差距,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仍然占据了主导地位。在wto这个国际舞台上,又一场激烈的斗争拉开了序幕。

(一)解读多哈宣言中的环境议程。

在多哈宣言中,有关贸易与环境问题的议程安排包括了三个部分:谈判议题(第31条)、讨论议题(第32条)和一般事项(第33条),并且规定了谈判的截止期限是1月1日。这些条款的规定为wt0今后环境政策的制定勾画了一个初步的框架。

1.新的谈判议题。

(1)多边环境协定(meas)。谈判将致力于解决在既是wto的成员,同时也是meas缔约方的情况下,wto现有的规则应该如何适用的问题。同时,谈判不应歧视那些非meas缔约方的成员的权利。(2)信息交流和观察员地位。各国部长一致同意就wt0各相关委员会与meas秘书处之间定期的信息交流程序和授予其他国际组织观察员地位的标准问题进行谈判。(3)环境货物和服务的贸易壁垒。各国部长还同意就削减或消除环境货物与服务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进行谈判。(4)渔业补贴。各国部长同意明确和改进适用于渔业补贴的wto规则。

2.讨论议题。

部长会议还授权贸易与环境委员会(cte)在工作讨论中尤其要注意以下问题。鉴于这些问题有可能会成为潜在的谈判议题,仍然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1)环境措施对市场准入的影响,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的影响。对出口商来说,有时候遵守环境规定可能会加重厂商的成本负担。谈判的目的不是为了取消环境规定,而是在贸易和环境目标之间寻求一个适当的平衡。(2)“三赢”格局。消除或削减贸易限制和扭曲,同时有利于贸易、环境和发展。(3)知识产权。宣言要求cte对这些与环境有关的知识产权规定进行讨论。(4)环境标志。宣言要求cte就环境标志对贸易的影响以及现有的贸易规则是否妨碍了环境标志政策的实施进行讨论。

(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有关议题上的立场。

在贸易与环境问题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立场是完全对立的。下面,将分别就几个主要的议题介绍一下双方的立场。

议题一:多边环境协定中贸易措施与wto规则的关系。

这个议题最早是由欧盟在1994年提出的。欧盟的设想是希望多边环境协定中的贸易措施能够得到wto“事先的承认”,即无论是以前还是今后签署的多边环境协定,其贸易规则都将自动被wto规则认可。近来,欧盟又提出一项新的建议,要求改变meas在第20条款下的举证责任以及实行“预先警告原则”。按照该条款的规定,举证的责任应该属于要求免除wto规则义务的一方,即meas应该负责证明其措施满足了该条款的两个限制条件。而欧盟则在建议中要求当涉及meas的争端时,举证的责任应该由wto来承担。除了瑞典以外,欧盟的这两个建议遭到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几乎所有wto成员的反对。

发展中国家则认为,欧盟的建议旨在使其单方面的贸易限制措施合法化,从而为其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寻找合法的幌子。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认为,wto现有的第20条款已经为环境保护提供了足够的空间,wto的争端解决机制也完全有能力解决有关meas的争端,因此完全没有必要对wto的规则尤其是第20条款做出修正,这也是cte的官方立场。发展中国家最反感的是meas对非成员实施歧视性贸易限制措施的规定。它们认为,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是需要金融和技术支持以及技术转移这样的积极措施,而不是单方面的限制和制裁。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即使很多环境协定中的确包含了一揽子的技术和金融支持措施,但是如果发达国家不能保证放弃单方面贸易限制措施的使用,那也是发展中国家绝对不能容忍的。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此次和发展中国家的立场相似。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很多多边环境协定美国都没有参加或批准,另一方面或许正如美国的官方理由所说,美国的确认为没有必要修改wto规则。

议题二:环境货物与服务的贸易壁垒。

美国是这项议题的主要推动者。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这项议题上的意图很明显,那就是以自由贸易为借口,进一步推动发展中国家在环境资源领域开放其市场,为发达国家的企业进入这一“尚待开发”的领域扫清障碍。以水资源为例,目前,虽然水资源还没有被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列为一项环境服务,但是,gats已经将数百种的水资源服务置于其他类别的服务之中,协定对政府可以采取什么样的保护措施进行了限制。目前,美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还在极力推动gats将水资源列为一项环境服务,要求所有的wto成员消除在水资源方面对国民待遇和市场准入的限制。与此同时,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在积极敦促发展中国家实行水资源的私有化,从而为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进入发展中国家的水资源传送和污水处理等领域打开大门。

发展中国家认为,发达国家实际上在滥用wto规则和自由贸易的原则以剥夺发展中国家保护环境的合法和正当权力。在这项新的议题下,发展中国家把水资源这样重要的战略资源作为公共服务和人权进行保护的国内规则都将会被认为是“非关税贸易壁垒”而被禁止,任何试图阻止环境资源私有化的措施也将不得不取消。与此同时,对于环境资源的出口管制也将会被认为是违法的。另外,发展中国家对于把这项议题放在“贸易和环境问题”中讨论也提出了质疑。再者,环境货物和服务应该如何界定也是不明确的。发展中国家担心,发达国家会借机把“过程和生产方法”(ppm)作为产品分类的原则引入谈判中来,进一步对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其市场制定更多的限制。

议题三:环境标志(eco—labels)。

这个议题虽然不是一项正式的谈判议题,但却是贸易与环境问题中最有争议的议题之一。cte认为,良好的环境标志体系有助于在消费者中间培养环保意识,是一种有效的环境保护手段,但它却可能会对国际贸易带来影响。随着政府、产业部门和非政府组织越来越多地使用环境标志,它对贸易的影响也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歧则在于环境标志的制定是否应该以“工艺和生产方法”(即ppm,processandproductionmethod)为标准。也就是说,如果产品的生产方法对环境不利的话,即使这种方法对产品的性能没有丝毫的影响,这种产品也将会被看做是不利于环境的产品。

目前,在wto的有关协定(即tbt协定)中,仅仅包含了会对产品性能产生影响的生产方法的规定,尚没有对ppm的明确规定。发达国家的目的就是以环境保护为旗号,使ppm在wto的规则中合法化。果真如此,美国在今后类似美墨“金枪鱼—海豚”案中的做法将会是合理合法的。发展中国家认为,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具体情况也不一样,因而环境标准对不同国家来说是不一样的。发达国家实际上是在把本国的环境标准和生产方法强加到发展中国家的头上,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毫无疑问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合理的。另外,发展中国家认为发达国家推行的环境标志的做法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遵守其环境标志的规定,另一方面又拒绝发展中国家对从发达国家进口的转基因产品注明环境标志的要求。因此,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以环境保护为名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担忧是有根据的。

多哈会议后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多哈会议的结束宣告了一个新阶段的开始。贸易与环境挂钩已经成为一种无法逆转的趋势。发展中国家虽然最终接受了多哈宣言的安排,但是对wto环境政策的制定仍然充满了敌意。积极参与还是消极防御?发展中国家何去何从将会最终左右着国际贸易格局的走势。尽管发展中国家在多哈会议之后将会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和挑战,但是如果政策得当,发展中国家仍然可以发现更加广阔的发展机遇。

(一)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新形势。

多哈会议之后,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目前,摆在发展中国家面前的已经不是贸易政策与环境是否挂钩的问题,而是二者应该怎样挂钩和在何种程度上挂钩的问题。

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发展中国家之中弥漫着两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多年来对贸易与环境问题挂钩的敌意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完全消除;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意识到,它们或许正面临着把“贸易与环境议程”转变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贸易议程”的机遇。在第一种心态的左右下,发展中国家完全有可能退回到消极的防御战略,尽全力抵制环境政策的谈判,阻挠协定的达成;在第二种心态的推动下,发展中国家将会采纳一种积极进取的战略,努力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中界定环境政策的谈判,最大限度地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发展目标。

这两种力量的对比最终将会对国际贸易格局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如果消极防御占了上风,多边贸易体系的发展必将会陷入停滞和僵局;如果积极进取成为左右发展中国家的主导力量,多边贸易体系的发展将更有可能面临着一个共同发展的美好前景,当然,斗争可能也会更加艰巨。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积极参与新一轮的谈判或许应该是最明智的选择。

(二)发展中国家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多哈会议之后,发展中国家在新一轮的谈判中将会面临着更加艰巨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第一,发展中国家在多边贸易谈判中将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在多哈议程中,新增加的议题例如环境、投资、竞争、政府采购等,都是发达国家积极推动的,是更多符合发达国家利益的,而发展中国家关注的“执行议题”、纺织品问题等都没有得到重视。即使是那些所谓的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议题如金融和技术、差别待遇等,也都是空架子,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另外,在程序性的问题上,发达国家主宰了议题的制定和结果,不仅没有贯彻世贸组织“互惠”的原则,而且更多的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发展中国家,迫使发展中国家不得不接受。缺乏民主的谈判方式过去是,将来也是发展中国家在谈判中面临的一个主要障碍。

第二,发达国家所推行的环境保护主义的确存在着兴风作浪的空间。一方面,鉴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标准往往低于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因此打着环保的旗号,置自由贸易于不顾,用高水平的环境标准将发展中国家的产品限制在贸易边界之外;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又打着贸易自由化的大旗,要求发展中国家开放本国的环境货物和服务的市场。一旦世贸组织就这些议题达成协议,发达国家的两面派做法就会进一步合法化。

第三,多哈宣言中谈判授权范围的不确定性也为发展中国家的谈判增加了难度。例如,在第一项谈判议题中,应该如何来界定有关的多边环境协定?什么样的多边环境协定符合多哈宣言中“有关meas是指包含贸易义务的协定”这一规定,其本身就是一个难度很大的任务;谈判过程是否应该有多边环境协定的参与?“现有”的贸易规则又应该包含哪些内容?由于发展中国家在多边贸易谈判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授权范围的模糊不清无疑为发达国家左右谈判进程、为自己的经济利益服务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第四,发展中国家有限的谈判能力将会面临着更艰巨的考验。在乌拉圭回合原有的议题之外,多哈回合的谈判又增加了环境等5个新的议题。随着谈判内容的不断增加,谈判的强度、复杂性和技术性也日趋上升。另外,新一轮的谈判也对国内的研究分析能力和各机构间的相互协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切无疑给发展中国家原本就捉襟见肘的谈判资源雪上加霜,从而使发展中国家在谈判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三)发展中国家应该把握住发展的机遇。

我们也应该看到,多哈宣言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发展的机遇。

第一,多哈宣言再次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宣言不仅再次重申了《马尔喀什协定》中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并且确信“坚持和维护一个开放、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系、实行环境保护和促进可持续发展这三个目标之间可以而且应该是可以共同实现的”。多哈会议还将新一轮的多边贸易谈判命名为“发展回合”,以此表示了在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和消除贫困等问题方面的决心。发展中国家应该充分利用多哈宣言中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原则,例如透明度原则和一致通过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

第二,贸易与环境问题是一个新的议题,无论是对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结果如何都还是一个未知数。由于这个议题对于多边贸易谈判来说也是一个新鲜事物,各成员对环境政策的制定会给多边贸易体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也没有完全弄清楚,因而,在这个问题上,世贸组织各成员并不像在其他议题上那样有非常明确的立场和态度。如前文所述,这固然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意味着贸易与环境问题的谈判有了更大的可塑性。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这就意味着有了更大的活动空间。

第三,环境议程的制定也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在讨论议题中,也包含了发展中国家最为关注的两个问题,即环境措施对市场准入的影响以及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发展中国家对第一个问题的关注是源于对发达国家绿色贸易保护主义兴起的担忧;对第二个问题的关注则是因为发达国家的专利持有者根据trips的规定,凭借其垄断地位,往往对持有专利的使用提出非常苛刻的条件,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发展中国家运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来实现环境保护。发展中国家可以充分运用这个机会,在这两个议题的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论证,从而尽可能的增加自身的谈判砝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

鉴于时间的紧迫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发展中国家应该尽快采取对策,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把消极因素的作用降到最低,从而把握住历史的机遇。首先,发展中国家应该尽快明确多哈宣言对环境议程的授权。这个问题拖延的时间越久,在指定时间内达成协议的可能性就越小。拖延的结果不仅对多边贸易体系的未来发展不利,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也没有什么好处,因为面对一个不明确的谈判议程,发展中国家很难“对症下药”,采取有效的对策。其次,发展中国家应该建立一个“贸易和可持续发展”的南方国家议程。对于这个新议题来说,发展中国家自身首先要协调本国的贸易利益和环境利益,在此基础上制定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和环境问题”议程,从而为今后的谈判制定出一个指导性的框架。另外,发展中国家还应该加强国家间和机构间的联系,注重自身的能力建设,只有这样,发展中国家才有可能抓住机遇,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一起前进。

环境问题社会实践论文

改革开放30年之际,我国的经济实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当我们以他者即西方发达国家作为参照的时候,我们比较顺利地实现了经济增长的预期。然而,依凭这种“落后—进步”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我们不得不应对另外一个与经济发展相伴而生的问题:环境问题,甚至有时是风险问题。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和中国在发展时段上的不同,也就出现了中国自身的难题,这一难题的解决是没有他者经验可以借鉴的。西方发达国家是依次进入工业社会与风险社会,然而,中国必须同时面临工业社会与风险社会之难题。

正如邓正来所指出的,“中国自1978年以来在如下几个方面的发展进程,在制度和结构及其后果方面为当下的“世界结构”对中国发生影响提供了可能的“通道”:一是中国在发展主义意识形态的支配下一直在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以期进入“工业社会”;二是中国在西方价值的“裹挟”下正在进行着一场社会转型和制度变革的运动,尽管它的展开极其艰难;三是中国发展所形成的贫富差距结构导致了环境危险与科技——工业危险并存,而这一情形与近年来所建设的众多核电站叠加在一起,则标示着中国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进入了第二现代世界的风险社会。”

也就是说,中国社会在向前发展之际,要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悖论。工业社会的逻辑与风险社会的逻辑是不同的,正如贝克在《风险社会》一书中所指出的,在古典工业社会中,财富生产的“逻辑”统治着风险生产的“逻辑”,而在风险社会中,这种关系就颠倒了过来。他又指出,“阶级社会的驱动力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我饿!另一方面,风险社会的驱动力则可以表达为:我害怕!焦虑的共性代替了需求的共性。”

由于作为后发的国家,同时又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中国在其发展道路上很大程度上是以一种“试错”的方式前进的。同时又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等诸多问题又增添了这一两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亦或风险防控——问题的复杂性。二、企业效益与农村环境保护。

在这一大背景之下,中国农村环境污染已不容忽视。正如前述,中国需要在世界格局之下,处理好工业社会与风险社会不同的挑战。而在应对这一挑战之中,政府、企业和民众的行为及其结果将会与每一位中国人的利益相关,也与企业的效益相关。一般来讲,处于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居民同城市居民比较而言,在这一挑战之中却处于弱势地位。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在我们国家由于地域性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使得农村居民在维护自身环境权益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而无疑的是,某些地区在发展工业经济的时候,由于缺乏相应的防治污染的技术手段、法规及相关制度,使得该地区的环境处于受破坏状态或是危险状态,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乃至生产环境质量变得越来越糟。农村居民这种弱势地位可能来自内在和外在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国家用于农村环保建设的基金投入不够,工业生产的特点使得污染性企业集中于市郊或偏远乡村,民间缺乏非政府环保组织,等等;二是,源于农民自身的原因,环保维权意识不充实、农业生产劳动量大用于维权的时间和经历少等,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妨碍农村居民对于自身正当的环境权益的保护。因此,有必要加大力度对农村环境进行保护和改善。

对农村环境进行保护和改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工业化发展方式的改变。在笔者看来,企业的效益不仅仅包括经济效益,而且也包括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长久获取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社会效益,如果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影响了当地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的话,那么企业的声誉很难被社会认可,企业也难以获得长期的经济效益。企业要想获得长期的经济效益,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要提高技术含量,节约不可再生资源,积极开发可再生资源,减少排污量。同时,政府要给于大力支持,制定可行性办法和标准,为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良好的外部空间。简言之,改变工业化发展的方式,必将增进企业的长远效益并为有效地保护农村居民环境权提供了可能。

在清楚地认识中国社会于当下时段的特性——工业社会与风险社会的双重挑战的前提下,要想有效地保护农村环境和农村居民环境权,必须改变工业化发展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的。

环境问题社会实践论文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区域性环境建设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环境问题调查报告。当前,我县正在掀起新一轮经济发展热潮,开始步入扩张、裂变、规模发展的快车道,与此同时,环境建设已成为影响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近日,县督考办组织力量,对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环境问题进行了调研。

(一)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硬环境建设亟需加强。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强电力、通信、道路、小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随着农村矿业的兴起和农业特色产业的壮大,水、电等资源供应不足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我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企业生产经营干扰因素亟需排除。一是来自行政执法部门的干扰。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化环境的政策和措施,并要求各部门按照县有关要求为企业和外商提供优质服务,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但个别行政执法部门自身利益、个人利益至上,不顾大局,我行我素,“吃、拿、卡、要、报”现象仍时有发生,企业有苦难言。二是来自企业周围村民的干扰。企业周围部分群众思想保守,缺乏大局观念、发展观念、法制观念。在企业征山、占地过程中漫天要价,百般刁难;在修路、架电过程中以种种不正当理由,人为设置障碍;个别村痞村霸无事生非,敲诈勒索,蛊惑群众,制造事端。三是来自行业不正当竞争的干扰。我县食用菌、杏仁露、活性炭、铁选等行业,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竞相压价、以大欺小、以熟欺生等现象。同时有少部分业户只顾眼前利益,以次充好,作弊搀假,致使品牌受损,影响行业发展。

(三)乡镇政府的区域经济发展观念亟需更新。部分乡镇过多地强调客观理由,认为无资源、无项目,不能积极主动挖掘发展潜力,创造发展优势,致使区域经济发展缓慢。同样没有现实“资源优势”的榆树林子镇、台头山乡,却能立足乡情,主动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扶持,强服务,建市场,搞外联,使蔬菜产业成为富民立乡的主导产业。这说明部分乡镇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还是主观努力不够,发展观念不新不活。

(四)农村经济发展的稳定环境亟需维护。今年以来,我县农村连续发生多批进京、赴省、到市集体访和单户访。大量的信访案件分散了各级领导抓发展的精力,也损害了企业的利益,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硬件环境建设上实现突破,调查报告《环境问题调查报告》。农村矿业的发展暴露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使企业开工缓慢,不能如期投产达效。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其适度超前发展,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转变干群思想观念,在人文环境建设上实现突破。人文环境是形成整体环境的基石和根本,软环境建设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要对干部群众持之以恒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重点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和强化四种意识。一是开放意识。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靠项目、靠开放,要教育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靠山吃山”的资源发展观,强化“零资源经济”的发展观,树立大开放意识。二是大局意识。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增强全局意识,转变部门利益、个人利益至上的错误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三是法制意识。加大法律法规宣传普及力度,提高群众知法守法水平,依法维护正当权益。四是进取意识。引导干部群众破除小富即安的保守观念,培树发展意识和进取精神。

(三)建设服务型政府,在政务环境建设上实现突破。一是加强乡级执政能力建设。重点加强乡镇谋划发展、对外开放、服务群众、维护稳定四种能力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二是增强服务意识。乡镇政府要承担起引导、扶持农户的责任,有效进行市场调研、品种引进、试验示范,主动承担风险;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供需市场信息发布机制,为群众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壮大经济人队伍,活跃农村经济。三是实施阳光工程。扎实推行政务、村务公开,建立重大事项公示、社会听证、社情民意反映等长效机制。四是加强行风建设。有效开展行风评议活动,有效实施群众监督;开展执法、执纪大检查,突出解决部门行业不正之风问题。

(四)建立信访稳定工作长效机制,在稳定环境建设上实现突破。一是以预防为主,加大调处力度。要充分发挥信访网络的作用,常排查,勤调处。同时在决策和实施过程中,要预先考虑信访因素,一旦发生矛盾,能够及时就地解决。二是齐抓共管,构建大信访格局。对信访工作,各乡镇、各部门一把手不仅要亲自抓,而且要善于调动副职及一般干部共同抓。三是加强干部教育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加强对各级干部的教育培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努力建设规范化机关,提高各部门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减少工作偏差,维护群众利益。四是规范信访程序,坚持依法治访。加大信访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力度,教育群众依法信访。对于有理访,要依法引导,妥善解决;对于无理访及信访过程中发生的违法违纪行为,坚决严厉打击,促进信访工作法制化、规范化。五是加强群众思想教育,引导群众支持党委政府工作。教育群众既要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又要依法规范自身言行。对群众反映符合政策,但一时又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向群众讲明道理,取得他们对党委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努力在群众中创造优化环境、加快发展的强大氛围。

论文:外部性问题环境法

哲学思想是代表文化最高特征的一种表现形式,任何在世界上曾经具有影响力的民族无不具有作为文化核心的哲学来支撑。中国哲学史上一些哲学家就哲学是否具有民族性做了专门讨论并伴有争议,这些讨论丰富了哲学民族性的研究视角。

一、西方哲学史上有关哲学民族性的讨论。

西方哲学史上,最早提出哲学民族性问题的是黑格尔,但他却认为哲学只属于西方民族。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是“绝对精神”,“绝对精神”受到一定的特殊原则——民族精神的制约,民族精神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表现出民族的特点。

但黑格尔在以上论述中是从西方哲学的方面指出的,“真正的哲学是自西方开始”,“东方哲学本不属于我们现在所讲的题材和范围之内;我们只是附带先提到它一下。所以要提到它,只是为了表明何以我们不多讲它,以及它对于思想,对于真正的哲学有何种关系”[1]。黑格尔的观点代表着哲学这一学说的西方中心主义立场,持此种观点的还有文德尔班和梯利。

文德尔班在《哲学史教程》中就认为哲学史就是西方哲学史,完全否认东方哲学的存在。梯利在《西方哲学史》的序论中就认为:“哲学通史要包括所有民族的哲学。不过,不是所有的民族都已产生真正的思想体系,只有少数几个民族的思辨可以说具有历史。许多民族没有超越神话阶段……因此,我们将限于研究西方国家。”[2]梯利认为有民族哲学存在,但作为真正思想体系的哲学并不是每个民族都具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有关哲学民族性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后继者也曾经提出和考究过哲学的民族特点问题,虽然他们的研究仅限于英法德几个民族,但他们的研究方法却很有借鉴意义。恩格斯在考察不同的哲学传统和哲学派别中,专门提出了哲学的民族特点的问题。

在考察“辩证哲学”的历史形态时,恩格斯作了两种民族形式的区分,一是希腊哲学,二是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如果说,在细节上形而上学比希腊人要正确些,那么,总的来说希腊人就比形而上学要正确些。”“这就是我们在哲学中……常常不得不回到这个小民族的成就方面来的原因之一。”

[3]形而上学最早诞生于希腊,体现希腊的民族传统,正是在希腊人发明的形而上学的基础上才延续出德国古典哲学的高峰。考察一个民族形式的哲学,就不得不考察这个民族的哲学传统,这就是基于恩格斯的哲学立场。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近代欧洲哲学中,在创立他们的唯物史观学说过程中,注意到欧洲不同国家之间有关唯物主义的哲学观所体现的不同民族特点,“法国唯物主义和英国唯物主义的区别是这两个民族的区别相适应的”;洛克的经验论唯物主义传到法国后被赋予了法国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点,“法国人赋予英国唯物主义机制,使它有血有肉,能言善辩,他们使英国唯物主义具有从未有过的气质和风度,他们使它文明化了”。

在比较欧洲各国的.革命时,恩格斯对德国、法国、英国的民族特点做了比较后指出:“德国人,信仰基督教唯灵论的民族,经历的是哲学革命;法国人,信仰古典古代唯物主义的民族,因而是政治的民族,必须经过政治的道路来完成革命;英国人,这个民族是德意志成分和法兰西成分的混合体……因此,英国人也就卷入了一场更宽泛的革命,即社会革命。”[4]恩格斯的论断道出了哲学之于民族的关系和哲学对民族的重要影响。

三、中国哲学史上有关哲学民族性的定义。

哲学史上国内一些哲学家或学者对哲学的民族性从国民性、民族性做了一些理解。熊十力对哲学的国民性做了以下定义,“凡有高深文化之民族,其哲学上加派纵多,而其一国家或一族类特有之精神必彼此不约而皆能尽量表现之,此之谓国民性”[5],即是哲学是民族文化的最高表现,是民族语言所最能关注的问题。

冯友兰指出:“民族哲学之所以为民族的,不在乎其内容,而在于其表面。我们以为民族哲学之所以为民族的,某民族的哲学不仅是某民族的,而且是某民族的,其显然的理由是因为某民族的哲学,是接着某民族的哲学史的,是用某民族的言语说的。”

[6]这表明哲学要用民族的语言说出,并以传统为依据和线索,这就给出哲学与民族关系的两个要素:民族语言和传统。洪晓楠从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给出了哲学民族性的定义:“所谓哲学的民族性,简单来说就是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哲学。

具体而言,就是作为以共同的地区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不同的民族共同体,都有自己不同的哲学,即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7]中国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哲学民族性做了肯定。

民族性是哲学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没有民族性的哲学是根本不存在的,部分哲学家虽认为哲学的民族性仅限于西方,这本质上是一种哲学的西方中心主义立场。更多的哲学家认为不仅只有一种民族形式的哲学,这些讨论丰富了哲学民族性的理论视角。

新时期,创造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哲学,构筑我们的民族精神,成为当今时代的呼唤,哲学史上的这些有关哲学民族性问题的解释和探讨,为研究和发展我们民族特色的哲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和观照。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论文

水利水电工程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工程,不仅是衡量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关系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本文将主要探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策。

水利水电;生态环境;影响及对策。

水利水电工程通常不直接产生污染问题,属非污染生态项目,其影响的对象主要为区域生态环境。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区域一般可分为库区、大坝施工区、坝下游区。库区的环境影响主要源于水库淹没和移民安置、水库水文情势的变化,受影响最大和最为重要的通常是生物多样性、水质、水温、环境地质、景观、人群健康、土壤侵蚀、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等因子,受影响的性质多数为不利影响;坝下游区的环境影响主要源于大坝调蓄引起的水文情势变化,受影响的主要是水文、河势、水温、水质、水生生物、湿地资源、入海河口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因子,影响的性质有利有弊,影响的时间一般是长期的,影响的范围因区域的特点不同各异,有时可延伸至河口区。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有些是不可避免的,有些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可以避免或减小。水利水电工程环境管理是避免或减小工程不利环境影响的有效方式,而环境监测则可为工程的环境管理提供依据。因此,制订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是工程规划和设计的重要内容,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环境影响报告书和初步设计阶段的环境保护初步设计中均需要详细地拟订并列出有关内容。

2.1因水库淹没,库区移民安置中毁林开荒将造成水土流失。因安置不当及生活环境改变,移民生活不安定会产生一些社会问题。在我国人多、耕地少的条件下,应尽量减少水库的淹没损失,对库区内尽在高水位时才被淹没的土地适当采取措施加以利用。

2.2水库蓄水后,有可能引起库岸崩坍,诱发地震等。此外,河流情势变化对坝下与河口水体生态环境产生潜在影响。岸坡浸水后,岩体的抗剪强度降低,在水库水位降落时,有可能因丧失稳定而坍滑。将给工程的正常施工和运行带来极为不利的后果。

2.3水库蓄水后,会引起库周围地下水位抬高,导致土地盐碱化等。

2.4水库蓄水后,因水流变缓,水体稀释扩散能力降低,水体中污染物浓度增加,库尾与一些库湾易发生富营养化。

2.5一些水库蓄水后,水温结构发生变化,可能出现分层,对下游农作物产生危害。

2.6水库淹没会影响陆生生物的生活环境;修坝对水生生物特别是洄游性鱼类将产生直接影响。

3.1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在某地区进行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在规划或其他活动之前,对其活动可能造成的周围地区环境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对策,以及制定相应方案。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实现经济建设、水利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发展的主要手段,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不但要进行经济评价,而且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科学地分析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并提出防治措施。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可以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合理选址提供依据,防止由于布局不合理给环境带来难以消除的损害。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前,首先要进行环境状况调查,对当地的气候环境、水文、水质、土壤、水生生物、人口等进行调查。其次就是根据调查的结果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可能对当地的环境能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并预测造成影响的程度。最后对拟建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对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综合评价就是通过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从整体上评价拟建工程的各要素和过程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及改变程度,为比较选择方案提供依据。

3.2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水利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我们要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水利建设工程的各个环节之中。在水利工程的设计阶段,我们应本着和谐发展的理念,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同时为鱼类产卵提供条件以及为鸟类和水禽提供栖息地和避难所。在工程的建设阶段,应优先考虑采用环保的技术措施,在水利工程建设时,要采用有利于植物生长、动物成长的环保材料。在水利工程完成阶段,应建立水利工程环境影响监测和反馈机制,及时进行环境跟踪评价,发现有明显不良影响的,应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把破坏程度降到最低水平。:。

3.3尽快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为防止和缓解水利工程建设对该区域的经济及生态平衡的破坏,应尽快建立和实施生态补偿机制。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对该区域的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而且依靠当地自身的能力很难使生态得到平衡,经济得到发展。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建设方面,应实行生态补偿机制,坚持“谁损害,谁补偿”的原则,明确生态补偿的主体及补偿的范围。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应在水利工程建设资金中提留一部分资金,用于对当地的生态进行补偿,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的生态平衡。可以说构建生态补偿机制,还原生态以价值,不仅是缓解水利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

水利工程的生态影响问题,实质上是人与自然关系在水利上的具体体现。从水利实际看,任何一项水利工程基本质都应该是生态工程,水利工程在改变自然的同时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保护生态是水利工作的应有之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认识和处理。

环境问题论文【】

环境质量与经济増长之间的冲突己受到普遍关注,国外学者就经济増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不少研究。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格罗斯曼和克鲁斯尔(gomanandkueger提出的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他们假设在没有环境政策干预的前提下,一国的污染水平随经济増长呈先恶化后改善的趋势。此外还有由皮哲斯和艾博斯尔(pezzeyand〇pch〇〇r提出的n型关系,该理论认为从长期来看,倒u型曲线不能很好地解释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后阶段关系: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环境压力随着收入的提高而降低,但当收入再提高到一定阶段后,环境压力又会随着收入的提高而増加。

国内学者对经济増长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也做了许多研究。例如,李善同等分析了贸易自由化对我国环境产生的影响,认为増长效应是污染増加的主要原因,贸易自由化不会导致我国环境的迅速恶化。党玉婷等则运用格罗斯曼和克鲁斯尔(gosmanandkuger的分析方法,对我国对外贸易环境进行了研究,提出现阶段进出口贸易从总体上看使得我国生态环境恶化。李智等利用五类环境质量指标的时间序列数据,对环境污染与经济増长的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正处于环境污染与经济増长相矛盾的阶段,人均gdp的増加并未自动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而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则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起着重要作用。

gdi以年均9.8%的速度増长,在全球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的20xx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仍接近60%。出口导向带动经济増长的战略,是基于我国资源较为充裕、劳动力价格水平较低及环境标准较低等现实条件而制定的战略,并由此形成了如能源、纺织、金属制品及化工产品与产业的国际比较优势。为了加速经济増长,政府在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时,更倾向于引导企业发展这一类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产业。然而,对外贸易和经济増长离不开对资源和环境的消耗,同时环境承载能力的有限又使得环境污染日益加剧,使中国的环境质量面临巨大压力。从现实看,中国经济的快速増长是以资源和环境的快速损耗为代价的,而对外贸易是推动中国经济増长的最为主要的驱动力之一,在分析中国经济増长中环境污染的路径选择时有必要引入对外贸易这一因素。

基于既有理论和研究现状,本文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选取三类具有代表性的污染物排放指标,分析我国1990—20xx年间对外贸易、经济増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我国进一步优化贸易商品结构,保持经济快速増长,减少环境压力和资源浪费起到参考作用。

二研究数据与方法。

目前,测度环境质量的指标主要有三种:污染物集中度、污染物排放量和资源开采量。鉴于数据的连续性与可得性,本文主要选取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三类指标;其中工业废气排放量主要选取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烟尘排放量和粉尘排放量这三类指标,并将其求和得出结果。样本区间是我国1990—20xx年的年度数据,主要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xx》相关各期和中国统计局网站的统计数据计算整理得出。出于分析的需要,对数据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处理:

首先,为了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将商品进出口总额用当年的平均汇率换算为以人民币为单位(亿元)的进出口总值。其次,为消除价格因素影响,用消费价格指数把商品进出口总额和人均gdp换算为以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的数值。

三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相互关系实证分析。

1描述性分析样本数据。

根据库兹涅茨曲线理论,本文首先构建了三类环境污染物排放量与人均gdi关系的模型,分析环境污染与经济増长之间的关系;然后将商品进出口总额纳入模型,在库兹涅茨曲线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对外贸易对我国环境质量的影响,以确定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増长中环境污染的路径演化关系。变量的系数估计值及其显著性水平表明(表2)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dp之间不存在倒u型关系,而呈现出正u型关系,目前情况类似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左半段,将会呈现继续上升的趋势,废水污染会随着经济的増长进一步恶化;而工业废气和固体物排放与人均gdp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说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在某几类污染物排放中成立。但是这两条曲线的拟合优度分别只有039和045拟合效果不理想。从数据上看,工业废气和固体废物排放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呈不稳定的波动趋势(图1)而从倒u型分析,随着人均gdp的提高,其排放量并不显著提高,但这并不能充分说明我国工业废气和固体废物排放情况己得到了有效控制,且由于污染控制等机制方面存在不足,它们仍有可能随经济的増长而上升。总体而言,该模型中各类环境污染指标与人均gdp回归曲线的拟合程度不高,说明污染与经济増长并不仅仅符合单极值点的二次曲线,有可能存在n型或倒n型等其他更复杂的情况。

模型(2)的估计结果表明(表3)总体而言,曲线的拟合效果要好于模型(1)且通过了f检验,其中两类污染物排放(工业废气和工业固体物)和人均cdp之间存在倒l型关系,显示对外贸易对我国各类环境污染指标的影响作用不同,对外贸易总量的増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我国工业固体废物排放的压力,而使工业废气排放量増多,这就影响了曲线的斜率和拐点的位置,増加了越过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顶点的难度,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其原因可能是对外贸易不仅通过増加国内生产总值对环境产生影响,还会通过如环境贸易壁垒和传统污染型产业向我国转移引起的结构效应等因素对环境产生影响,使环境成本转向我国。另外,该模型中,工业废气排放模型的拟合优度较低,说明工业废气的排放量可能还受到模型未考虑的其他变量所影响,其它形状的曲线可能更符合工业废气排放量的实际情况。

3单位根检验。

基于以上构建的反映对外贸易、经济増长与我国环境污染关系的计量模型,为进一步讨论其间的长期和短期动态关系,本文采用基于var模型协整检验、广义脉冲响应函数法和方差分解法建立的相应经济计量模型进行分析。在分别检验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増长和三类污染物排放指标的协整关系之前,需要检查各变量的平稳性,否则可能出现伪回归错误。因此,采用adi方法检验序列的平稳性,检验结果表明,经过一阶差分后,每个序列都是平稳的(表4)它们都是一阶单整序列4协整检验根据协整的定义,如果变量是同阶非平稳单整序列,那么其线性组合可能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卩协整关系)它反映了所研究的变量间存在的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本文运用joasen及大似然估计法,根据ac信息准则和s准则,协整检验的结果之间在迹检验中通过了5%临界值检验,表明其存在协整关系。

(1)对外贸易、经济增长与工业废气的排放图2与表6及表7第一列反映了在对外贸易和经济増长的一个标准差新息的冲击下,工业废气排放产生的脉冲响应函数图。当在本期给人均gdp一个冲击后,在前二期存在一个正响应,然后逐渐下降,到第4期到达一个最大负响应;随后又变为正响应,第7期后收敛。这表明随着人均gdp的増加,在前期会増加工业废气的排放量,随后废气污染会下降,呈现出波动现象,但波动幅度减小,波动时间増长。当在本期给对外贸易一个冲击后,在前三期存在负响应,第2期最大,随后变成正响应,到第5期最大,随后收敛变为负。这表明随着对外贸易的増加,在前期会减少工业废气的排放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呈现出波动性,但波动幅度减小,波动时间増长。

济增长与工业废水的排放图2与表6及表7第二列说明,当在本期给人均gdp—个冲击后,从第2期开始一直存在负响应,第3期是一个最大负响应,直到第8期变为正响应后收敛。这表明随着人均(g〕p的增加,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会随之减少,随时间推移废水污染又会增加,呈现出波动性。在本期给对外贸易一个冲击后,在前六期存在正响应,第2期最大,到第7期变成负响应,随后又变为正。这表明随着对外贸易的增加,在前期会增加工业废水的排放量,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业废水的排放量会减少,呈现出波动性,但波动幅度减小,波动时间缩短。从脉冲响应效果可以看出,在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的冲击下,工业废水排放所呈现出的变化与前面的计量模型分析正好相符。

(3)对外贸易、经济增长与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

第三列反映了在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一个标准差新息的冲击下,工业固体废物排放产生的脉冲响应函数的变化。当在本期给人均gdp—个冲击后,在前三期存在负响应,到第3期是一个最大值,随后又变为正响应,第5期后收敛直至第9期为负。这表明随着人均gdp的增加,在前期会减少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量,随后固体废物污染会增加,呈现出波动性,但波动幅度减小。当在本期给对外贸易一个冲击后,在前二期存在正响应,第3期开始为负并持续至第7期,第9期开始又为负,这表明随着对外贸易的增加,在前期会增加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量,随后则会减少,其对工业固体废物排放的影响随时间的推移呈现出波动性,但波动幅度减小,波动时间缩短。

环境问题社会实践论文

摘要:与国际贸易有关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理论界对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的争议已久,产生了各种说法与解释;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必将影响一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而影响对外贸易。合适的政策措施有利于解决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与环境之间的问题。

关键词:环境效应;自由贸易;产业国际竞争力。

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又一次激起国际社会对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的重视,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使人们更加关注两者之间的关系。

国际贸易的开展对环境保护是有利还是不利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自由贸易论者与环境保护论者两派观点。他们的主要观点如下:

自由贸易论者强调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认为世界经济的改善应依赖于个人财富的增加,而增加个人财富的最佳途径是允许个人按照自己的选择追求其生活方式和人生目标。在对待国际贸易与环境问题上,自由贸易论者认为贸易自由化将有益于环境的改善,他们的论证依据如下:(1)贸易自由化能促进经济繁荣,增加用于环境保护的资源;(2)自由贸易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物产生;(3)贸易自由化促使环保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有利于减轻环境压力。在自由贸易者看来,贸易制度本身不存在不利于环境的因素,而是由于环境政策设计不当造成了贸易与环境政策之间的紧张,环境外部性内部化的政策与自由贸易并不矛盾。环境保护论者反对自由贸易,是因为他们对环境政策和自由贸易的实质理解有误,但阻碍自由贸易必将带来全球福利水平的下降。

环境保护论者关注整个人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强调整个人的共同利益,其中包含个人的长远利益;为了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个人有时需要牺牲眼前的利益。环境保护论者认为:(1)贸易扩大经济活动规模,增加了对当地环境的破坏,存在越境污染时,自由贸易也使其他国家的环境恶化;(2)贸易规则凌驾于环境政策目标之上,会导致环境标准降低。环境标准较低的国家在污染产业会具有竞争优势,因而促使要素流动到污染成本支出较低的这些国家,使其成为污染的避风港;(3)危险品国际贸易会危害环境,废物进口国比出口国在废物处理与储存方面更不具有优势,废物出口使这些国家没有动力去制定环境政策来减少废物产生;(4)贸易需要运输,这将增加能源使用,从而破坏环境。所以,环境保护者认为要强化贸易成员国制定环境政策的权利,并主张制定相应的国际环境协议及限制性贸易措施来处理贸易带来的环境问题。

两派在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上的观点迥异,这是由于他们看待问题的视角不同,在涉及到环境问题的国际贸易过程中,经济学者对哪种观点是正确的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环境与国际贸易关系的其他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问题。

环境保护必将影响一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基于实证研究的结果,学术界对环境保护与国际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三种有代表性的理论假设。

该理论认为,不同国家或地区对待环境政策强度和实施环境标准的行为类似于“公地悲哀”的发生过程,其逻辑基础是“囚徒困境”,即每个国家都担心他国采取比本国更低的环境标准而使本国的工业失去竞争优势,为避免遭受竞争损害,国家之间会竞相采取比他国更低的环境标准和次优的环境政策,最后的结果是每个国家都会采取比没有国际经济竞争时更低的环境标准,从而加剧全球环境恶化。

如果在实行不同环境政策强度和环境标准的两国或多国间存在自由贸易,那么,实行较低环境标准的国家企业所承受的环境成本较低。由于具有较高环境政策强度和高环境标准国家的高污染企业较高的环境成本,这些企业会倾向于将高污染行业投资到较低环境政策强度和低环境标准的国家,从而造成污染产业在不同环境标准国家间的转移。

波特等人认为,短期内,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会提高企业的成本,影响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但长期内,由于环境压力的刺激,企业在进行环境投资改造的同时,会改进生产技术、管理方法等,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且环境条件的改善可以提高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减少疾病的发生,这些积极因素有利于降低环境因素带来的企业生产成本的提高。这些理论假设提供了解释环境保护对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分析框架,对构建计量模型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

grossmanandkrueger(1991)最早对国际贸易中环境效应进行了分析,后来的学者们多用他们的分析方法研究贸易的环境效应,并将其分解为结构效应、规模效应和技术效应。

结构效应源于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理论。在传统比较优势分析中将环境因素包含进来,是指随着国际贸易活动的进行,专业化分工在得以全球范围内进行,原来自给自足的国家会专业化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出口,同时进口其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对于一国环境来说,如果出口部门生产活动的平均污染程度低于进口生产部门,那么该国将从扩大的出口中获得正的结构效应;反之,如果进口生产部门的平均污染程度高于出口部门生产活动,则该国将从规模缩小的出口中获得负的结构效应。这样,国际贸易活动的开展使得污染产业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得以重新配置,将污染问题从“清结”产业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转移到具有比较劣势的国家。

规模效应是指,在生产活动的污染系数和产业结构布局一定的条件下,国际贸易活动的开展扩大了经济规模,从而增加了污染环境的产品产量,增加了对环境的污染程度。规模效应使得国际贸易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技术效应是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清洁环境的偏好增加,愿意支付更多的货币购买以对环境负责的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促进生产厂商对清洁生产过程的投资,新的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被应用于生产,降低了单位产品生产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因此,在不存在“政策失灵”时,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各国将实施更加严格的环境标准和环境法规,降低单位产品生产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促使环境质量的改善。

国际贸易活动对环境的最终影响是三种效应综合影响的结果,对这三种效应的分解有利于人们明确哪种效应在起作用及其作用效果的大小。copeland和taylor(1994)研究了南北国家间贸易与环境的关系,在征收不同税率污染税的前提下,污染工业将向南方国家转移,结构效应使北方国家的污染减轻而南方国家的污染加重;国际贸易促进经济活动扩张,规模效应降低了两类国家的环境水平;收入的增加和两国政府提高污染税税率的行为降低了单位产品生产对环境的污染,技术效应发挥着作用。如果对清洁环境需求的增长速度超过收入的增长速度,理论上说,技术效应有可能抵消规模效应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但是,对南方国家来说,较低的环境标准使它们在污染产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且也因为它们较低的环境标准,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将会超过技术效应对环境的正面影响。因此,贸易自由化减轻了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而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

我国学者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刘力(2005)对国际贸易中的环境效应作了相关研究,综合前人的研究结果将贸易的环境效应解释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收入效应、产品效应和法规效应六个方面,其产品效应是对前人研究的补充,指与产品性质相关的贸易对环境的影响。一方面,产品效应与技术效应密切相关,贸易产品本身或其生产技术若是环境友好的,该产品的贸易带来正的环境效应;另一方面,如果贸易增加了有害物质的国际扩散,或贸易产品是濒危物种,就会对环境产生负面效应。

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峰会虽未达成有实质约束力的协议,但此次峰会所激起的各界对环境的关注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她的成功。合理应对国际贸易中的环境问题不仅是提高一国国际竞争力、顺利开展对外贸易的必然要求,也是保证本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为达到国际贸易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当前与长期来看,需要国际社会和各国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建立起完善的国际贸易体系与环境保护体系。

根据1990年grossman提出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theenvironmentalkuznetscurve),环境污染指数同人均收人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环境状况逐渐恶化;当达到一定水平后,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这是因为,当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人们开始较多地关注对环境服务的消费,且已具备了改进生产工艺的技术和资金,能够对降低环境污染指数有所作为。南方国家的人均收人远低于北方国家,当北方国家已对减少环境污染采取措施时,南方国家却在担心经济增长速度。即使对国家经济增长的.关注不是特别强烈,南方国家也普遍缺少改进生产工艺的技术与资金支持。全球环境质量的提高需要发达国家承担更大的责任,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必要的资金与技术援助。

由于南北国家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对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有着不同看法,南北国家在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国际环境立法等方面存在对立与分歧,需要南北国家进行环境政策的协调与合作。环境政策必须协调好短期经济利益与长期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创新制度激励机制,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鼓励和加强全球范围的国际环境合作。一方面应加强国际环境管理措施的协调,重点是环境管理制度和程序;另一方面加强环境标准的协调,减少由于不同环境标准造成的贸易摩擦。当前管理环境的国际措施存在只注重程序,缺乏强制性的缺点。虽然环境政策的国际协调还面临着如各国对环境协调的概念理解上的差异、协调方式、协调范围和协调的优惠待遇等方面的问题,但是环境管理措施的国际协调已经开始,包括国际范围内的环境政策协调(如iso14000)、区域内的环境政策协调(如欧盟生态管理及审计制度(emas))等。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环保技术的不断提升和广泛应用必将带来全球环境标准的协调统一,环境政策的国际协调将成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环境外部性的存在造成环境资源配置上的低效率和不公平,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的自觉行为不能将这种外部性内部化,需要加强政府干预,建立环境资源市场,运用财政手段,通过税收、补贴等使环境的外部性起到调节价格的作用,对私人边际成本进行调解,使经济活动主体的私人边际成本等于社会边际成本,使厂商在生产经营中充分考虑环境外部性,实现环境成本内部化。要实现这一目标,可以对私人厂商征收环境税,通过实施环境税收制度,赋予环境资源一个合理价格,使企业把环境价格纳入到生产经营成本,实现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环境资源的使用效率,达到将环境污染外部不经济的内部化的目的。征收环境税可以防止生产过程对环境的过渡破坏,而对改进生产工艺的补贴则可以促进清洁技术的使用,从源头上减少破坏环境的可能性。

环境与治理论文范文

摘要:我国矿山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十分严重,矿山开采不当造成地表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水体污染、矿震等各种地质灾害,给国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并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更加科学有效地开展矿山环境治理工作,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签署第44号部令公布《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明确提出了保证金制度等解决措施。严峻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实施全国矿山环境治理规划,确实保护好矿山地质环境。

关键词: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环境;环境治理。

1我国矿山环境概况。

2.1以人为本、防灾减灾。

所有的地质灾害,直接或间接的对矿山职工和矿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因此矿山环境治理首先要保证矿区免遭矿山开发诱发的各种地质灾害的危害,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2.2因害设防、综合治理。

针对矿山地质环境破坏的特点、方式、分布及危害程度,抓住重点和关键环节,因地制宜、害设防,采取拦、排、护、整、填、植等方面的综合治理措施对矿山环境进行治理。

2.3注重效益、分期实施。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应遵循生态社会效益优先的同时,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区别不同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同时根据资金情况、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危害大小、轻重缓急,分期、分阶段进行治理。

2.4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空区的治理主要是为了预防与控制地表残余沉陷的发生。此类方法可细分为4种:。

定后再开发利用地表土地。常用方法有崩落法、堆载预压法、高能强夯法和水诱导沉降法等。312大量开采矿产资源,为泥石流的产生提供了大量松散固体物质。也造成了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现象。

在矿山建设和生产过程中,由于一方面开采矿产资源形成大量的矿山废弃物,特别是私人进行的无序开采,废弃物随意堆放在山坡上。另外开采矿产资源及修筑运输道路对山坡植被造成较大的破坏,切坡不当、废矿井陷落引起的地面崩塌等因素可使沟内土量剧增,使地表径流系数大大增加,洪峰流量增加,进入雨季在地表山洪冲刷下,大量松散物质在雨水浸润饱和液化后而发生的因过度充水而引起下滑,便暴发泥石流。此种泥石流称为矿山泥石流[3]。

矿山泥石流具有源地集中,松散固体物质充足,破坏和淤埋能力很强的特点。一旦暴发严重危害农田和下游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此,对其防治首先应纳入矿山建设总体规划中,主要是合理选择好排土场,并在建设阶段列出泥石流防治工程项目,在基建和采矿过程中根据需要分期分批实施,以防止泥石流灾害;选择恰当的采矿方式并选择好排土场类型。在治理措施方面,应在整个泥石流流域内,采用蓄水、拦挡、改土、排导和造林等多种措施。上游采用蓄水和引水隧洞等措施。将上游清水水流引走,使水流与松散堆积体脱离接触,以避免泥石流的形成;并修建拦挡坝,以拦截形成泥石流体的物质来源。中游采用挡土墙或土钉墙等措施,防止泥石流体对道路农田和房屋建筑的破坏。下游采用排导工程,包括排导沟等措施,将泥石流安全地排入大河,或堆积于堆积扇下部,以保护下游地区的公路、村镇或农田的安全。

边坡的维护和整治是预防崩塌和滑坡及泥石流的有效措施。首先应查明引起变形破坏的主要因素和变形破坏机制,针对不同的破坏因素采用不同的措施。如排水、削坡、边坡加固等措施。

3.3废石、废土、矸石固体废弃物堆放侵占大量土地资源,污。

染水土体。

化工、黑色金属矿山中,尾矿的量要占矿石量的50%~80%;有色金属矿山中,尾矿量则要占到70%~95%;而在黄金、钼、钨、钽、铌等稀有金属矿山中尾矿量更是占到99%以上,几乎可以说是来多少矿石就得丢出去多少尾矿,尾矿量是十分巨大的。矿山尾矿的综合利用首先就是尾矿的资源利用、开发。尾矿作为一种原料、材料已得到一些实际利用。

用作建筑材料,尾矿作为建筑材料需要非常慎重的考虑,要对尾矿的化学成分进行详细分析,看是否存在对人体健康不利的物质。

利用尾矿作为矿山井下充填的材料,现在已经取得很多成功的经验,许多矿山都在应用。这使矿山的尾矿资源利用程度和开采率大大提高,减少了尾矿的堆存量,同时又将尾矿这一资源保存在地下,以利今后重新开采、利用。

变有害为无害,然后进行农作物种植栽培。

过程中库区出现垮塌、垮坝、洪水漫顶等危险情况,避免造成人员伤亡和对环境大的破坏。挖掘出的尾矿经选别后的剩余尾矿要有安全的堆存地方,或者再进入原尾矿库,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总之,尾矿的堆存和利用,对环境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须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采用拦水坝工程、地表排水工程、边坡整理工程、覆土工程、生物工程等治理措施对废弃的尾矿库进行环境恢复治理;实施排水工程,加大库区排水能力。

一些矿山特别是金属硫化物矿由于氧化分解,释放重金属离子和so2-4、fe3+、fe2+存在及ph值降低大大加速了金属硫化物分解和重金属元素的沉淀。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研究,酸性废水防治技术包括:碱性物质中和,湿地处理系统,铁氧化细菌隔离,显微密封技术和覆盖技术等等。首先应了解酸性废水的地球化学特点及演化机制,根据酸性废水的化学特性来选择合理的治理方法。

3.4放射性矿山的环境治理。

坑(井)口治理采用封堵坑口,切断污染源,恢复坑口原貌,抑制放射性物质向大气扩散;切断污水外流,防止人、畜误入和地表水流入。对废石(渣)堆场砌筑挡墙、排水沟进行稳定化处理,防止废石下滑、流失,造成二次污染。堵水工程有常规方案及特殊方案,前者对岩性较好、涌水量不大的坑口采用堵水墙堵水,砌外毛石充填砂石并通过预埋注浆管对充填层注浆。后者则针对岩性松软、涌水量大的巷道顶板至地表较薄的地段,为防止顶板薄层穿漏,在无法进入巷内施工的巷道,采用堵水段堵水。堵水段是由地表打钻孔至坑道内,通过钻孔向坑道内投入河沙、碎石,将需要堵水的坑道填满一定长度,再由地面通过原投料孔向充填在巷道内的砂石层注入水泥浆。在一定注浆压力下,浆液把松散的砂石层完全胶结好,在巷道内形成一长段结石体,起到堵水效果。

在需要覆土的地段,先将废石堆平整、放坡和网格型浆砌块石骨架护坡,然后覆土夯实,再植被,保证覆土稳定。对于析出率小于管理限值、贯穿辐射剂量率接近于天然水平的废石堆,采取稳定措施,即通过设置挡土墙和截、排水沟,将废石稳定在固定的位置,并尽可能减少水的淋浸作用;对于析出率超过管理限值,或贯穿辐射剂量率较高,对附近公众的照射影响不容忽视,且废石堆放平整规范,堆置高度与形状不甚复杂,场地比较平坦、整齐的废石堆,除作稳定性工程外,在废石堆表面覆以一定厚度的覆盖土;对于堆放高度高、坡度陡、覆盖难度大的废石堆场,可采用建挡墙、全坡面块石护坡及顶部覆土的方式进行处置。但视觉效果较差,且全部护坡表面寸草难生。为了既能保证稳定,又改善环境质量,且易于恢复植被,可对大面积的废石场采用了在废石堆底部砌筑挡土墙,顶部覆盖粘土,山坡处砌筑网格型浆砌块石骨架护坡,网格内覆黄土然后栽种植被的新处置方法。这样既可以稳定住废石,保证覆土不流失,保护植被,又减少了放坡幅度,节约了工程费用。

3.5土地复垦与土地整理。

矿山开采占用土地问题不仅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同时还破坏了自然景观,造成区域环境质量状况不断下降。采掘工业特别是露天开采,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原来稳定的土壤和植被,使水土容易流失。隆起的排土场往往是人工泥石流的祸源,矿岩爆破时产生剧烈的冲击波和噪声,爆破和搬运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粉尘;干枯的尾砂池更是人造的小沙漠,成为严重的污染源;酸性、有毒或含有各种化学成分的废水排放,污染了矿区地面、地下水体和下游河道,含硫废石堆的风化自燃,排放出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给矿区及其周围带来了大面积的破坏和人畜的伤亡。

一般加工企业那样可以任意选场地,往往要受资源埋藏条件的限制,难以避开人多地少地区和沃土良田。因此,矿产资源的开发不但占地面积要大,而且难免要破坏耕地、森林等资源。特别是露天开采,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范围更大,使相当大区域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耕地和农业的重大损失。另一方面,大部分采掘后遗留下来的废弃地(如废石场、尾矿坝等)通过治理与复垦,可再用于农业、林业或作其他护环境和保持自然生态平衡。土地整理和复垦。一方面使被破坏了的土地不要再增加。另一方面,对已经被破坏了的土地尽快地进行复垦造田、绿化植被、恢复生态平衡和保护自然环境,使已废弃的土地重新恢复利用,发挥出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4结论。

各个矿山由于矿石类型、赋存条件、开采方式、地质环境容量的不同,对矿山地质环境的破坏程度不同,因而治理方法、治理措施、治理思路应结合矿山实际情况确定。最好是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矿产品综合开发,要把矿山保护纳入企业的决策管理,采用清洁生产工艺最终矿山废渣、废气、废水的零排放;积极进行矿山环境治理,恢复、绿化被破坏的矿山,达到资源开发效益明显和矿山环境双赢。

参考文献:。

[1]刘起霞,李清波,邹剑峰.环境工程地质[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xx。

[2]何国清,杨伦,凌赓娣,等.矿山开采沉陷学[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1.

[3]张丽萍,唐克丽.矿山泥石流[m].北京:地质出版社,20xx.

九台市地理位置。

长春九台经济开发区位于长吉经济带上,是长吉经济一体化东扩西移的重要“支撑点”和“接力站”。我省正在规划建设长吉图开放开发带动先导区,长春市正在规划建设长东北开放开发先导区,长春九台经济开发区位于吉林省和长春市两个先导区的叠加区域,已经成为吉林省及长春市两个先导区的优先发展区域。同时,长春九台经济开发区也是长吉经济带和沈哈经济带的交汇区,属东北振兴的核心区域。

九台市招商引资政策。

一、项目入区条件。

第一条落户两区的工业项目,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境保护规定和土地容积率的要求。

第二条落户两区的工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要达到人民币1000万元以上,投资强度每平方米不低于20xx元。

第三条独立法人建设专业产业园区,用地面积须达到10万平方米以上,总体投资强度和建筑容积率要达到规定要求。

第四条集团总部、科研机构、职业学校和商业服务项目入区,优先供给用地。

二、土地使用政策。

第五条企业用地均需依照法定程序,按招拍挂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工业项目用地最高出让年限为50年,出让期内可依法继承、转让、出租、抵押,也可作为参股入股的条件。

第六条落户两区工业项目的土地使用权出让价,按现行的九台市土地级(等)别相对应的最低基准地价执行,利用九台工业集中区营城矿区国有建设用地建设企业,土地出让方式和价格另议。

三、鼓励扶持政策。

第七条落户两区的工业企业享受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政策,长东北先行先试区政策。

第八条市政府设立扶持工业企业发展资金,用于扶持落户两区企业,鼓励扶持企业按期动工建设、竣工投产、达产达效。

当代生态环境问题论文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会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环境保护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迫在眉睫的大事。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及影响,并提出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些建议。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

主要包括农村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所产生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问题。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中,毁林开荒、耕地占用、过渡放牧等现象时有发生。据统计我国年均土壤流失50亿吨,土壤侵蚀45.2亿吨,至2014年,我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达261.1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总面积达172.12万平方公里。分别占我国陆地国土总面积的27.3%和17.9%。

1.2农业生产中造成的环境污染。

在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等化学物品的使用在促进农产品增收的同时,也对农村土壤和水体都造成了极大地污染。农药残留不仅破坏土壤中的微生物组成,经过渗透作用还会污染地下水,经过雨水冲刷也极易污染地表水,流入江河湖海,最终危害人类自身。

1.3农村日常生活造成的环境污染。

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多,日常消耗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垃圾种类增多,数量加大。而当前农村垃圾的分类、集中处理能力弱,垃圾肆意堆放、随处可见,严重污染了农村环境,可降解垃圾的分解也滋生了很多病菌。

1.4农村工业造成的环境污染。

近年来由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城市对于乡村的拉动作用,农村中引入了大量的工业企业。这些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大部分都是具有严重污染性或是自然资源导向型工业,由于其产业性质及生产方式的不合理,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和破坏。

2.1农业产业生产水平受到制约。

首先,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使得农作物生长的基本载体逐渐丧失,会导致农产品产量的下降。其次,农业及工业生产中造成土壤、水体的污染,使得农作物的质量降低。此外,在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地区推行新型绿色农业需要更大的成本,不利于适应当前市场需求。

2.2资源开发的机会减少。

政府对农业的粗犷式经营管理,使得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现象严重;城市工业的进驻也占据大量耕地,不断加大对农村林业资源、矿产资源的开采,这都直接导致了农村自然资源的加速消耗,使水土流失现象的加重。

2.3居民健康水平下降。

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到农村经济主力-农民的健康水平,农村生活区的空气、水体污染,容易引发各种突发性和慢性病。近年来,农村传染病不断发生,地方病和寄生虫病肆意横行。不仅使农村家庭的医疗负担加重,生活质量、身体素质也会下降,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1缺乏环保意识。

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农民一般只在乎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坚持使用化学药品,造成大量的化学药品浪费、乱丢乱弃的现象,污染了水土,危害人类健康。在居住场所内,随意堆放垃圾,严重污染了水体、大气。

3.2生态环保机制不健全。

我国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完善的环保体系,严重制约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展。政府官员之间的“权、责、利”的不统一,环境执法管理体制分机构、多部门、多层次,执法力度弱。地方上实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方式,重视经济成果,环境保护机制缺乏合理有效的监督管理,环境污染日益加剧。

3.3片面追求经济发展。

以牺牲生态环境而取得经济利益,是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最直接的经济原因。政府、农民和企业都是生态环境破坏的参与者。政府在发展规划中引入污染、耗能企业,对生态环境问题不加重视;农民只重视最终的经济收益,缺乏环保意识;工业企业一昧地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为企业追求的目标,缺乏环保责任心。

4.1提高环保意识。

首先,改变政府的观念,依据可持续发展原则引导地方产业发展。具体可以对地方官员的业绩考核严格实行“绿色gdp”法,使其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大农村基础环保设施投入,加强环保宣传。其次,提升他们的生态素养。加强对农民的农业技能培训,加强街道卫生文明建设。

4.2加大立法、执法力度,加强环境监管。

加快建立并实施各种环保法律,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使农村的经济活动在环境保护法律的规范下有序进行。借助科学手段对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进行严格详尽的测评,对污染物、污染程度做仔细分析,适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对污染物进行治理。

4.3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加强污染治理。

合理调整农村工业的区位布局,使其与村镇建设相适应。积极引导乡镇企业形成集聚效应,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并形成产业链,对污染进行集中处理。当地政府要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引进绿色环保产业,对于高耗能的、有污染的企业提高准入条件,排放未达标的企业一律不准进入和关闭整顿。

4.4推动科技,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为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当前农村地区在发展中要适当引入新型环保科技,促进节约型生态产业的构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大力鼓励新品种、新科技的研发,加大对高产优质种苗的种植。促进土地制度的改革,鼓励集中经营、规模化生产,发展绿色循环农业,促进对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吕军,尹伟锋,侯俊东.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区农村生态环境变迁规律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10).

[2]施思.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6.

[3]李红梅.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武汉大学,2011。

相关推荐

农村合墙协议范文(23篇)

合同协议可以明确交付、支付和违约等问题,提高交易的透明度和执行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合同协议范本,供大家参考借鉴。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就乙

工厂员工述职报告(通用12篇)

一份好的述职报告可以提高我在组织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阅读以下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写述职报告的一些常见写作技巧和要点。转眼间,我进xx公司近一年了,回顾这一年

酒吧调研心得体会大全(19篇)

在学习中,我意识到需要不断调整学习方法,才能更高效地获取知识。来看看下面这些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或许能帮助你更好地写出一篇完美的心得体会。酒吧作为现代社会不可或

文员转正个人工作总结(热门18篇)

转正工作总结是对个人工作经验的总结和总结,能够帮助自己更好地适应和提高工作能力。小编精选了一些转正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写出一篇更好的总结。

地方课心得体会及感悟(优质21篇)

心得体会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总结过去的经历,还能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样例,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体育锻炼总结与反思(实用16篇)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文体的写作技巧和特色,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由于活动的策划和

小学生实践活动社区打扫心得(专业17篇)

心得体会是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的过程中形成的体会和认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校园不仅是我们学习求知的地方,更是我们生活的

用身边事警示身边人教育心得体会范文(20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思考和成长过程。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优秀心得体会作品,或许能给你带来一些新的思考。体会心得一般分为学习体会,工作体会,

病人入院协议书(优秀13篇)

合同协议是经过双方自愿并达成一致的合同文件,具有法律效力。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优秀的合同协议范文,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合同协议的编写要点。到寺庙拜佛是运气比较

业务经理年终工作总结报告(优秀21篇)

月工作总结是对自己的一次深入反思,可以促使我们更好地规划和安排下一个月的工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的月工作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能为大家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