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课文教学反思下册十四篇(汇总)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年级语文课文教学反思下册篇一
笑点之一:我是坏蛋!
学习“蛋”字,我让孩子们组组词看,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于是乎,一连串与“蛋”有关的词语就扑面而来:鸡蛋、鸭蛋、恐龙蛋、鸟蛋、鹅蛋、龟蛋、蛇蛋……“炸蛋!”一个声音突然响起,教室里一下子静默了下来,也就1、2两秒的时间吧,马上有人说:“不对!不对!炸弹不是这个‘蛋’。”也有人说:“对的,炸蛋!”为了事态不至于发展成争论,我马上示意孩子们看着我,并在黑板上端端正正地写下了“炸弹”二字,一本正经地说:“不好意思,‘炸弹’应该这样写。”
接着,孩子们继续为“蛋”组词。有个孩子说“王八蛋”,引起下面一阵哄笑。我连忙说:“这个词我们一般不太用,也希望大家不要用到它。”又有一个孩子说:“滚蛋!”再一次引起哄笑,我一看势头不对,赶紧翻过生字卡片说:“我们再来读读卡片上的词语吧。”于是,学生们认认真真地读了起来:鸟蛋、蛋白、坏蛋。孩子们读完,我笑眯眯地说:“嗯,坏蛋。我们这里谁是‘坏蛋’啊?”想不到孩子们几乎同时用手指指向我,还一脸的坏笑呢。
“原来我才是那个‘大坏蛋’啊!”——我只能这么自我解嘲地说了。
笑点之二:捧、抬、投
“捧、抬、投”这三个生字都是带有提手旁的,表示手的动作的词。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三者之间的相同点:一都是动词;二都是带有提手旁,说明与手有关。但如何区别这三个动词呢?我采用了让学生模拟练习的方法来理解。
【捧】:首先做做捧的动作,再问孩子们都捧过些什么呢?大家七嘴八舌地说:鸟蛋、鸡蛋、饭碗、书……我继续问:你为什么要捧着呢?孩子们说着各种理由:怕它掉地上破(碎)了;胖弄脏,等等。于是,我便和孩子们一起得出:原来,“捧着”的东西往往是易碎的,小小的,你非常喜欢的,很珍惜的东西。
【抬】:你在什么情况下要用“抬”?第一个爽爽迫不及待举手了,嗯嗯呀呀了好久才表达清楚,说是小的东西要用“抬”。马上被颢颢反驳,说:“小的东西还需要‘抬’吗?你一个人就可以拿了。‘抬’的东西肯定是大大的,你一个人拿不动的,就需要两个人一起来抬嘛。”一番话引得大家再次哈哈大笑。看他那一脸的激动样,我忙说:“那你都抬过些什么呀?”他接着说:“我帮爸爸抬过电视机。”“嗯,电视机是很大,又很重的,爸爸一个人搬不动,需要有人来帮忙。”然后,其他孩子还说道:来客人了,帮爸爸抬餐桌;全家人一起抬钢琴……
看大家说得起劲,我话锋一转,说:“那么‘抬头’是怎么‘抬’的呢?”孩子们马上一个个抬起头,我问:“抬头,你看到了什么?”“天花板!”“电灯!”孩子们喊成一片。
【投】:我问大家:“你有没有投过什么东西?”“沙包!”一个孩子喊道。“好!投沙包,试试看!”孩子们快乐地投着、笑着。“还投过什么?”“垒球!”“好!投垒球,开始!”“还投过什么?”“铅球!”“嗯,铅球来了,看好了!”我做出投铅球的样子,惹得孩子们一个个向我学。“注意了,现在把目光投向我!”孩子们一下子很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做,我又说:“目光怎么投向我呢?也把目光丢过来吗?”哈哈哈哈……孩子们笑成一片。“这当然不行,那谁聪明的告诉大家该怎么做呢?”有孩子说:“把目光投向沈老师其实就是看着沈老师的意思。”“你太聪明了,这里的‘投’啊,不再是丢出去了,目光怎么丢啊,所以在这里‘投’其实就是什么意思。”“看——!”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喊。
在这个过程中,教室里笑声不断,孩子们一直沉浸在快乐之中,而就在这个说说、玩玩、笑笑的过程中,掌握了“捧、抬、投”三个动词的不同用法。
笑点之三:理解词语方法多
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我采取了让学生自读自悟再交流的方法,期间孩子们善于读书、善于学习的钻研劲儿感动了我。
1.画图理解“树杈”。读完第1小节,彤彤就率先亮出读后的收获:“这两个鸟蛋是从树杈上取下来的。”那么,树的哪个部位是“树杈”呢?我让孩子们通过画简笔画【画在黑板上】的方式进行直观理解。尽管花了一点时间,请了三个孩子,但最终呈现出来的“树杈”和“鸟蛋”大家都认为“可以”了。而在画的整个过程中,大家的心情是愉悦的。【没有把这张画拍下来,挺可惜。】
2.体会“小小的鸟蛋凉凉的”。从这里可以获得两个信息:一这是一枚小小的鸟蛋;二这鸟蛋摸上去的感觉是凉凉的。于是,我让孩子们跟着我画一画:小小的鸟蛋、鸟蛋凉凉的。再结合课后“我会读”,引导学生读后发现:前后的位置调换了。然后,再让学生进行拓展说话,孩子们说得兴致勃勃,如:小草绿绿的,绿绿的小草;苹果红红的,红红的苹果;月亮弯弯的,弯弯的月亮……从课内到课外,学生的思维发散了,答案是多元化的,这也可与《课堂作业本》上的作业结合起来完成。
3.感受“焦急不安”。首先让学生用换词的方法,说说“焦急”可以换成什么?(着急)再利用学生已有的经历,让他们说说你有没有曾经让妈妈“焦急(或着急)”的事?孩子们思考一下后,说出以下事例:过年和小伙伴玩,妈妈找不到我了;放学时和妈妈没有约定好在哪里接,妈妈接不到我的时候【这是一件真实的事,因为我也参与了其中,看到了这位妈妈当时的焦急样,满脸通红,大冬天的已经出汗了,看到我们直嚷嚷,伸开双臂搂住两孩子。】然后,再来感受鸟妈妈的“焦急”,孩子们也就说得有模有样了。
4.细细品味“小心地、连忙、轻轻地”。在品读第3小节时,孩子们不再浮躁,沉静了下来,细细地读着,便有了不小的发现,从“小心地、连忙、轻轻地”读出了这个小朋友很听妈妈的话、知错就改、小心翼翼、生怕伤害了小鸟或鸟妈妈、对鸟蛋的爱护等。
让我感到激动的是,以上的发现都来自于孩子们,可见他们真的已经慢慢学会了读书,学会了读懂一篇课文,这次的笑不仅在学生,更在我的心中。
当下课的铃声响起时,孩子们不禁感叹道:“这节课怎么这么快呀?”是啊,快乐总能把时间缩短,让我们意犹未尽。
一年级语文课文教学反思下册篇二
从拼音到识字再到课文,一年级的孩子正逐渐走近语文,走进美丽的语言世界。虽然他(她)们的理解力还停留感性认知阶段,但已经学会了由文本展开自己丰富的想像,描绘出唯美的意境。
今天,我带着孩子们一起学习了《哪座房子最漂亮》一课。这是一首诗歌,全文共有四句话。第一句主要讲新房多以及新房是什么样的。第二句进一步说明新房很多,着重讲房前屋后的绿化情况。三、四两句一问一答,指出小学校的房子最漂亮。简简单单的课文,却有着很大的想像空间。
于是,在教学中我没有牵着学生们的手,而是在孩子们读课文的基础上,问:“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呀?”
生1:我从“屋后树成行”知道那些小房子的后面有很多大树。(“怪不得空气这么新鲜啊!”我接着说。)
生2:我从“青青的瓦”知道那些小房子的顶上的瓦片排得整整齐齐,颜色都是青的,看上去很漂亮。(“恩,你还能认真地观察图,真好!”我表扬他。)
生3:我从“房前花果香”知道了那些小房子的前面还种着很多的花,还有果树。
师:那你们觉得会有些什么花和果树呢?
(生:桃花、桂花、菊花、玫瑰花、迎春花……苹果树、橘子树、柿子树……)
[孩子们边说边想像着花开,果子成熟时的景象,流露出夸张的神情,当说到各种各样的果子时,大有馋涎欲滴之感。]
生4:我从“白白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知道那些房子的墙是白白的,很干净,门很宽,走起来很方便,窗也是大大的,这样里面就很亮。
[尽管孩子们的理解有很多是很表面的,但我觉得他们在自己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理解,真的挺了不起。特别是“房前花果香”的想像还是很到位的,真为孩子们的进步感到高兴啊。]
生5:我知道那个小朋友最爱的还是他们的小学堂,因为他说“哪座房子最漂亮?要数我们的小学堂。”
师:你知道“小学堂”吗?(就是“小学校”,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喊了起来。)
那么,他们为什么最喜欢的还是他们的学校呢?你觉得学校美在哪呢?
生a:学校有大大的操场,可以让我们运动。
生b:学校里有很多小朋友,大家一起玩得真快乐。
生c:学校的房子高高的,大大的,里面的地方这么大(边说还边比划),还有健身器材,而那些小房子么很小,玩的地方很少的。
生d:学校里也有白白的墙,而且还有很多小朋友画的画,看上去非常漂亮。
生e:我们的教室里还有中队角,家里是没有的。(看来这个孩子特别喜欢我们的中队角,呵呵~~~~)
生f:学校里还有五星红旗,家里也是没有的。
生g:在学校里我们还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不懂的还可以问问老师,家里就不能学到很多知识了,最多只能自己看看书。(显然这是个爱学习的孩子。)
……
[孩子们在陈述学校的美时显然已经把自己融合了进去,把我们学校的特点结合了进去,所以大家一致认为虽然乡下的那些“家”很美,但还是比不上学校美。]
听着孩子们细数学校的美,我笑着问:“你们是不是也爱上了我们的学校啊?”“是!”孩子们响亮地回答我。有个孩子还没等我叫他,就站起来(还用手指着教室外面)说:“我们学校也有花坛,也有很多花,还有桂花……(孩子急着表达都有点结巴了)”看着他着急的样子,我微笑着说:“别急,慢慢来!”最后,孩子终于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了,原来是说那些小房子前面有花,我们学校也有很多花,开出来也很美。哦,他是不愿意学校不美啊!我也终于明白了:我们的孩子真的很喜欢我们的学校。
当我们的孩子开始爱上学校,爱上班级,爱上老师,说明他(她)也已经爱上了学习,对吗?
一年级语文课文教学反思下册篇三
一、巧用教材块状编排,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整堂课下来,老师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得益于老师理念的转变。教学过程展现的是一种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发生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是真理的化身,而每个学生和老师都有被理解的权利。所以,老师以一个参加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和活动,变知识的单向传授为师生互动学习,让课堂学习成为有趣的游戏和活动,老师和同学成为学习上的亲密伙伴。
如何转变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寓教于乐呢?我想到了一个新的点子──块状编排。块状编排的灵感来自于语文园地的“我会读”,“我会认”,“我会连”,“我会说”……这些充满了自信的标题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愿望,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充分的空间。不难看出,“我会读”──“我的发现”──“我会想”──“我会写”,这四个学习块是一个有层次有梯度的学习链接。从把文本读正确,让学生走进文本与其进行对话,凸现一年级识字为重点的学习目标定位,到构建学生学习古诗的知识系统,引发学生以更高的学习激情投入到古诗诵读活动中去。把课上得有情趣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情感是在认识过程产生的,认识越深刻,情感体验也越强烈、越深厚。真正的学习兴趣是在知道一点、会一点的时候产生的,是在越来越明白、越来越会的过程中巩固、加强的。
所以,在教学中,千方百计地让每位学生取得他们他们能够取得的成功,让每个人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比知识更重要!关注学情,紧密联系学生的认识实际,想办法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他们产生学习创造的愿望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
二、重视课外诵读积淀,培养学生学习的志趣
古诗,像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河,沿着时光绵延,把悠长岁月中天灵物华沉淀的点点精粹送到孩子们身边。古诗更是一种心灵的沟通。为了让诗歌和生活融合在一起,让孩子浸润传统文化的精神甘露,我们班启动了中华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的活动。三个月来,孩子们已经诵读了三十多篇。现在,教室里最多见的就是孩子们围在一起摇头晃脑地吟诵,老师的个人主页上,画纸上,留下了孩子们自己心底焕发出的诗情画意。可以说,古诗教学在我们班已经不再是一种负担,学生在课外汲取的诗歌营养经过老师在“诵读和导读课”的展示,经过“小诗人”的评选,经过“古诗大点兵”等一系列活动情境的驱动,让孩子们尽情地读起来、动起来,把学生的生命力量引出来。这“动”,决不是表面的热闹,而是视界的敞亮,精神的漫游,思想的翱翔,心灵的舒展,理性的顿悟,智慧的迸发。
总之,是个体生命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当每个孩子都深深地卷入经典诗文的时候,你还担心他们在课堂上不“亲临现场”,你还担心他们不“对话交流”,你还担心他们不“动态生成”……如此,生命才能活泼地舒展开来,学习才能成为有意义的生活。语文课程是一个情感的世界,是一个诗意的世界,是一个丰富的生命世界。从教材、尤其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寻找出一个连接着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的“知识储存库”,并以此为起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就能使教学成为一条融汇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主线,就能够激活学生对文本的通灵感悟,与文本发生“内在的对话”,这样,文本所蕴涵的智慧的光芒、思想的火花就会把学生生命的灵气燃烧起来,由此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催发学生生长和发展。作业展现出来的创造力更让我坚信了这一点。
新课堂应关注“人”的发展,应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尊重生命的独特性,理解生命的生成性,关照生命的整体性,发掘生命的创造性,让孩子们的兴趣和向往、生活和理想、生命和创造都在生机勃勃的课堂环境中焕发出来,飞扬起来。追求生命的成长,让老师和孩子们的潜能如花绽放,让师生之间的情感亲密交融。在快乐中学习,让老师和学生的热情如涌泉长流,让师生之间的情思互动碰撞,尽情张扬成长的快乐!
一年级语文课文教学反思下册篇四
充实而又忙碌的两周又这样悄无声息地过去了,从优课展示周帷幕的拉开,到优课的选拔、展示,作为这次活动亲身实践者之一的我,感受颇多!
在活动的过程中,师傅以及其他的老师都能给与帮助和指导,让我感觉到浓浓的团队合作的氛围。我想,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正是促我们青年教师健康成长的源动力。课后,我也对自己在这次活动中执教的《雨点儿》进行了认真地反思,明显地感觉到有以下的不足:
首先,在教学的设计中,我原先设想着以品和悟贯穿始终,让学生有滋有味地品读词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想象中品味词语,学会运用词语。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忽视了对学情的分析,不同班级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习惯,这种学习方法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靠的是平时的尝试和积累,因此,我要考虑的不应该是让他们能够如何熟练地去运用,而是怎么样让他们了解并接受这种对他们来说全新的学习词语的方法,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够有一定的提升,或者干脆选择更具可行性的字词教学的方法。
其次,在各个环节的衔接上,虽然比较自然顺畅,但是,整堂课下来,感觉就像捧着一张白纸,没有一点立体的味道。有好些环节的落实上,都是浮在表面,挖得不够深,不够透。
比如学习雨点儿的对话,我现在的思考是希望能够达到这样一种效果:第一目标,学生能尝试着课文里的对话,第二目标,能够加上自己的一些语言和动作,在这样提升的过程中,让学生能有一种阅读能力的提高,能够想象得到雨点儿相遇的情景,不同个性的孩子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说很着急的,或者慢悠悠的,而且在他们自主想象的对话中会有所体现,或者表示那儿已经干得怎么样了,如何需要他们……这样一来,不仅能使学生对文章的研读上升到一个高度,而且又能让学生在不自觉中经受到一次情感的熏陶,让阅读中的想象在不经意间悄然开花。
在学生感悟雨点儿的好处这一环节的引导,我觉得也很不到位。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 大(小)雨点?学生没有从真正意义上了解雨点儿对于大自然来说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如果没有雨的话意味着什么?
因此在课堂中,我们看不到他们对雨点儿的依依惜别,也感觉不到他们对水的重要性的赞叹以及我们要节约用水的感悟,因此在图片的展示中,他们就自然没有为缺水的现象而担心,也没有为在雨水滋润下的大自然的清新而欣喜,可能有的就仅仅是对画面效果的一种赞叹吧!或许他们最高限度也不能达到我所期待的高度,但是,至少我希望通过这样一堂课的学习,让他们在情感上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一个量的递增。
这些只是我在课后的略微思考,我希望自己能够不断地加强自己的业务能力,包括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包括教学的设计与运用,尤其是课堂调控的能力以及教学机智的闪现,我希望在我和孩子们的语文课堂中,我们都能经常享受到语文的魅力,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奥妙,想到这儿我又仿佛看到了孩子们一张张活泼而又生动的笑脸……
一年级语文课文教学反思下册篇五
《山青青》这首儿歌很美,山青,水青,树青,草青,苗青,田青,鸟儿鸣叫,花儿欢笑,这一切都沐浴在春风春雨里。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些又让他们难以感知和消化,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在导入阶段,我用最能够活跃学生思维的话题引入新课:大家喜欢春天吗?那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感受春天的美丽吧!随着画面的切换和轻音乐的响起,不由的把孩子带入了课文情境,随即,孩子们带着对春天的向往和热爱进入课文,听老师范读,然后自由读,在读的过程中,把不认识的生字用铅笔画出来,
其次,是在生字教学上,学习生字课本来就是比较枯燥乏味的,所以在认识的时候,我采用自由识记生字的办法,运用学过的加一加,减一减、猜谜语、编儿歌等方式识记,学生兴趣较浓,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男女生比赛、开火车,摘水果等多种形式加强记忆。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中扫除了生字的障碍,为我顺利进行下一个目标打下了基础。
最后就是在朗读上下功夫,当学生在对于课文读熟的情况下,接着就是理解和感悟。由于在课前,我先找了几幅春天的美景图片,让学生充分体会春天景色的美丽,在此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紧接着,我让学生读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升华他们的感情,让他们自己说一说读了这篇美课文后对春景的热爱之情。在读的过程中,我善于抓住孩子的闪光点,以多种形式激发他们朗读的热情,比如说:“听到你的读声,我感觉到山更青了,水更青了”等等,
在课文扩展方面,等同学们体会到了诗歌的美之后,由于他们还不能准确完整的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热爱之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心中的春天,用肢体语言也可以,用歌声来赞美春天也可以,孩子们各抒己见,充分调动了孩子们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教无定法,设计规设计,思路规思路,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还是有很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于生字的讲解,特别是二类生字的指导不够到位,没有顾及到后进生的接受程度,学生的书写以及朗读不够准确,比如,前后鼻音的区分,字的间架结构。
其次是学生的朗读不够,我叫读的大都是平常朗读的比较好的,对于接受能力慢一点的,感悟差一点的,没有具体落实,有蜻蜓点水之意。
一年级语文课文教学反思下册篇六
《 认识钟表》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教材以一个孩子一天的生活场景作为学习线索,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实际教学,感触颇深,反思如下 :
时间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学习离不开时间,陌生是他们认识时间、看钟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体的,这就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升概括科学地认识钟表的方法。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大胆表达,在主体探究中学会认钟表的方法。
这节课上下来,我觉得很不满意,虽然大部分学生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起来。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但也有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动”起来。
上课一开始,我抓住学生年龄特征,用猜谜语引出钟表,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课中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及时反馈交流,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教学形式上,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课堂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的开拓区域。
我还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早上几时上学,上午几时放学,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再通过趣味性的练习,动手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时刻,并说说这个时刻在干什么。既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又突出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充分利用了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整节课以玩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来。教学过程科学合理,层次分明,层层递进。注重学生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近学生。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
本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由于我对新课程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仅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的时刻,初步建立时间观念,这样显然是不够的,数学学习的目的不应该是学生“经验”简单的在再现和累积。
2、由于学生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是很听老师的指挥,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从动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语言文学表达出来,学生都无所适从。例如,认识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时,让学生分辨时不够深入,没有让学生放开说,师有代说的地方。再例如:你是怎样知道是8时的,指名说拨钟的方法等等,学生语言组织有问题。
3、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不够,让学生猜是什么时刻,虽然也请学生交流讨论,但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独立思考和观察,就急于和小组内同学去说,有的甚至在玩。结果既没观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好。
4、学生所带的选举学具模型表不太够用,有的学生没有,在操作的时候只能坐在那看别人拨。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千万不能“拔苗助长”。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样才会使学生学会数学、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热爱数学,主动学习数学!
一年级语文课文教学反思下册篇七
在“认识钟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主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反思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里,已经有了一些钟表的知识储备:上学的时间、放学的时间、看动画城的时间……虽然这些认识是浅显的、感性的,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层次也是不同的,但是仍为学生学习“认识钟表”提供了经验基础。
为此,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先让学生在自带的小钟上拨出自己喜欢的时刻,再让学生对所拨的时刻进行分类,再想一想整时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通过比较,异中求同,最后概括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的规律。学生依据已有的经验主动生成了他们自已的数学知识。
2、创设生动具体的学习情境
把对时刻的认识与现实有趣的情境结合起来,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学习活动,而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时间,形成时间观念,并受到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的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情境的问题很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整堂课学生都能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
3、创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数学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使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在“认识钟面”这一环节中,主要通过同桌合作的形式,学生拿出学具钟,拨一拨、比一比、说一说,然后向全班同学汇报。学生在合作中分享着互助与竞争,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实际教学中看出,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4、充分体验“生活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安排了“说说你或你的家人喜欢的电视节目几时开播”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理解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但是,本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时间安排不是很合理,前半堂的教学过于拖拉,耽误了不少时间,导致后面的练习没有全部完成,今后在这方面要注意。
一年级语文课文教学反思下册篇八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打破了日常一板一眼的教学,抓住几个重点来突破,使得孩子们学习热情高涨,整堂课上笑声阵阵,每个人都在快乐中收获着。
笑点之一:我是坏蛋!
学习“蛋”字,我让孩子们组组词看,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于是乎,一连串与“蛋”有关的词语就扑面而来:鸡蛋、鸭蛋、恐龙蛋、鸟蛋、鹅蛋、龟蛋、蛇蛋……“炸蛋!”一个声音突然响起,教室里一下子静默了下来,也就1、2两秒的时间吧,马上有人说:“不对!不对!炸弹不是这个‘蛋’。”也有人说:“对的,炸蛋!”为了事态不至于发展成争论,我马上示意孩子们看着我,并在黑板上端端正正地写下了“炸弹”二字,一本正经地说:“不好意思,‘炸弹’应该这样写。”
接着,孩子们继续为“蛋”组词。有个孩子说“王八蛋”,引起下面一阵哄笑。我连忙说:“这个词我们一般不太用,也希望大家不要用到它。”又有一个孩子说:“滚蛋!”再一次引起哄笑,我一看势头不对,赶紧翻过生字卡片说:“我们再来读读卡片上的词语吧。”于是,学生们认认真真地读了起来:鸟蛋、蛋白、坏蛋。孩子们读完,我笑眯眯地说:“嗯,坏蛋。我们这里谁是‘坏蛋’啊?”想不到孩子们几乎同时用手指指向我,还一脸的坏笑呢。
“原来我才是那个‘大坏蛋’啊!”——我只能这么自我解嘲地说了。
笑点之二:捧、抬、投
“捧、抬、投”这三个生字都是带有提手旁的,表示手的动作的词。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三者之间的相同点:一都是动词;二都是带有提手旁,说明与手有关。但如何区别这三个动词呢?我采用了让学生模拟练习的方法来理解。
【捧】:首先做做捧的动作,再问孩子们都捧过些什么呢?大家七嘴八舌地说:鸟蛋、鸡蛋、饭碗、书……我继续问:你为什么要捧着呢?孩子们说着各种理由:怕它掉地上破(碎)了;胖弄脏,等等。于是,我便和孩子们一起得出:原来,“捧着”的东西往往是易碎的,小小的,你非常喜欢的,很珍惜的东西。
【抬】:你在什么情况下要用“抬”?第一个爽爽迫不及待举手了,嗯嗯呀呀了好久才表达清楚,说是小的东西要用“抬”。马上被颢颢反驳,说:“小的东西还需要‘抬’吗?你一个人就可以拿了。‘抬’的东西肯定是大大的,你一个人拿不动的,就需要两个人一起来抬嘛。”一番话引得大家再次哈哈大笑。看他那一脸的激动样,我忙说:“那你都抬过些什么呀?”他接着说:“我帮爸爸抬过电视机。”“嗯,电视机是很大,又很重的,爸爸一个人搬不动,需要有人来帮忙。”然后,其他孩子还说道:来客人了,帮爸爸抬餐桌;全家人一起抬钢琴……
看大家说得起劲,我话锋一转,说:“那么‘抬头’是怎么‘抬’的呢?”孩子们马上一个个抬起头,我问:“抬头,你看到了什么?”“天花板!”“电灯!”孩子们喊成一片。
【投】:我问大家:“你有没有投过什么东西?”“沙包!”一个孩子喊道。“好!投沙包,试试看!”孩子们快乐地投着、笑着。“还投过什么?”“垒球!”“好!投垒球,开始!”“还投过什么?”“铅球!”“嗯,铅球来了,看好了!”我做出投铅球的样子,惹得孩子们一个个向我学。“注意了,现在把目光投向我!”孩子们一下子很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做,我又说:“目光怎么投向我呢?也把目光丢过来吗?”哈哈哈哈……孩子们笑成一片。“这当然不行,那谁聪明的告诉大家该怎么做呢?”有孩子说:“把目光投向沈老师其实就是看着沈老师的意思。”“你太聪明了,这里的‘投’啊,不再是丢出去了,目光怎么丢啊,所以在这里‘投’其实就是什么意思。”“看——!”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喊。
在这个过程中,教室里笑声不断,孩子们一直沉浸在快乐之中,而就在这个说说、玩玩、笑笑的过程中,掌握了“捧、抬、投”三个动词的不同用法。
笑点之三:理解词语方法多
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我采取了让学生自读自悟再交流的方法,期间孩子们善于读书、善于学习的钻研劲儿感动了我。
1.画图理解“树杈”。读完第1小节,彤彤就率先亮出读后的收获:“这两个鸟蛋是从树杈上取下来的。”那么,树的哪个部位是“树杈”呢?我让孩子们通过画简笔画【画在黑板上】的方式进行直观理解。尽管花了一点时间,请了三个孩子,但最终呈现出来的“树杈”和“鸟蛋”大家都认为“可以”了。而在画的整个过程中,大家的心情是愉悦的。【没有把这张画拍下来,挺可惜。】
2.体会“小小的鸟蛋凉凉的”。从这里可以获得两个信息:一这是一枚小小的鸟蛋;二这鸟蛋摸上去的感觉是凉凉的。于是,我让孩子们跟着我画一画:小小的鸟蛋、鸟蛋凉凉的。再结合课后“我会读”,引导学生读后发现:前后的位置调换了。然后,再让学生进行拓展说话,孩子们说得兴致勃勃,如:小草绿绿的,绿绿的小草;苹果红红的,红红的苹果;月亮弯弯的,弯弯的月亮……从课内到课外,学生的思维发散了,答案是多元化的,这也可与《课堂作业本》上的作业结合起来完成。
3.感受“焦急不安”。首先让学生用换词的方法,说说“焦急”可以换成什么?(着急)再利用学生已有的经历,让他们说说你有没有曾经让妈妈“焦急(或着急)”的事?孩子们思考一下后,说出以下事例:过年和小伙伴玩,妈妈找不到我了;放学时和妈妈没有约定好在哪里接,妈妈接不到我的时候【这是一件真实的事,因为我也参与了其中,看到了这位妈妈当时的焦急样,满脸通红,大冬天的已经出汗了,看到我们直嚷嚷,伸开双臂搂住两孩子。】然后,再来感受鸟妈妈的“焦急”,孩子们也就说得有模有样了。
4.细细品味“小心地、连忙、轻轻地”。在品读第3小节时,孩子们不再浮躁,沉静了下来,细细地读着,便有了不小的发现,从“小心地、连忙、轻轻地”读出了这个小朋友很听妈妈的话、知错就改、小心翼翼、生怕伤害了小鸟或鸟妈妈、对鸟蛋的爱护等。
让我感到激动的是,以上的发现都来自于孩子们,可见他们真的已经慢慢学会了读书,学会了读懂一篇课文,这次的笑不仅在学生,更在我的心中。
当下课的铃声响起时,孩子们不禁感叹道:“这节课怎么这么快呀?”是啊,快乐总能把时间缩短,让我们意犹未尽。
一年级语文课文教学反思下册篇九
从拼音到识字再到课文,一年级的孩子正逐渐走近语文,走进美丽的语言世界。虽然他(她)们的理解力还停留感性认知阶段,但已经学会了由文本展开自己丰富的想像,描绘出唯美的意境。
今天,我带着孩子们一起学习了《哪座房子最漂亮》一课。这是一首诗歌,全文共有四句话。第一句主要讲新房多以及新房是什么样的。第二句进一步说明新房很多,着重讲房前屋后的绿化情况。三、四两句一问一答,指出小学校的房子最漂亮。简简单单的课文,却有着很大的想像空间。
于是,在教学中我没有牵着学生们的手,而是在孩子们读课文的基础上,问:“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呀?”
生1:我从“屋后树成行”知道那些小房子的后面有很多大树。(“怪不得空气这么新鲜啊!”我接着说。)
生2:我从“青青的瓦”知道那些小房子的顶上的瓦片排得整整齐齐,颜色都是青的,看上去很漂亮。(“恩,你还能认真地观察图,真好!”我表扬他。)
生3:我从“房前花果香”知道了那些小房子的前面还种着很多的花,还有果树。
师:那你们觉得会有些什么花和果树呢?
(生:桃花、桂花、菊花、玫瑰花、迎春花……苹果树、橘子树、柿子树……)
[孩子们边说边想像着花开,果子成熟时的景象,流露出夸张的神情,当说到各种各样的果子时,大有馋涎欲滴之感。]
生4:我从“白白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知道那些房子的墙是白白的,很干净,门很宽,走起来很方便,窗也是大大的,这样里面就很亮。
[尽管孩子们的理解有很多是很表面的,但我觉得他们在自己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理解,真的挺了不起。特别是“房前花果香”的想像还是很到位的,真为孩子们的进步感到高兴啊。]
生5:我知道那个小朋友最爱的还是他们的小学堂,因为他说“哪座房子最漂亮?要数我们的小学堂。”
师:你知道“小学堂”吗?(就是“小学校”,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喊了起来。)
那么,他们为什么最喜欢的还是他们的学校呢?你觉得学校美在哪呢?
生a:学校有大大的操场,可以让我们运动。
生b:学校里有很多小朋友,大家一起玩得真快乐。
生c:学校的房子高高的,大大的,里面的地方这么大(边说还边比划),还有健身器材,而那些小房子么很小,玩的地方很少的。
生d:学校里也有白白的墙,而且还有很多小朋友画的画,看上去非常漂亮。
生e:我们的教室里还有中队角,家里是没有的。(看来这个孩子特别喜欢我们的中队角,呵呵~~~~)
生f:学校里还有五星红旗,家里也是没有的。
生g:在学校里我们还可以学到很多知识,不懂的还可以问问老师,家里就不能学到很多知识了,最多只能自己看看书。(显然这是个爱学习的孩子。)
……
[孩子们在陈述学校的美时显然已经把自己融合了进去,把我们学校的特点结合了进去,所以大家一致认为虽然乡下的那些“家”很美,但还是比不上学校美。]
听着孩子们细数学校的美,我笑着问:“你们是不是也爱上了我们的学校啊?”“是!”孩子们响亮地回答我。有个孩子还没等我叫他,就站起来(还用手指着教室外面)说:“我们学校也有花坛,也有很多花,还有桂花……(孩子急着表达都有点结巴了)”看着他着急的样子,我微笑着说:“别急,慢慢来!”最后,孩子终于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了,原来是说那些小房子前面有花,我们学校也有很多花,开出来也很美。哦,他是不愿意学校不美啊!我也终于明白了:我们的孩子真的很喜欢我们的学校。
当我们的孩子开始爱上学校,爱上班级,爱上老师,说明他(她)也已经爱上了学习,对吗?
一年级语文课文教学反思下册篇十
一、巧用教材块状编排,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整堂课下来,老师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得益于老师理念的转变。教学过程展现的是一种平等对话的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发生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是真理的化身,而每个学生和老师都有被理解的权利。所以,老师以一个参加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和活动,变知识的单向传授为师生互动学习,让课堂学习成为有趣的游戏和活动,老师和同学成为学习上的亲密伙伴。
如何转变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寓教于乐呢?我想到了一个新的点子──块状编排。块状编排的灵感来自于语文园地的“我会读”,“我会认”,“我会连”,“我会说”……这些充满了自信的标题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愿望,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充分的空间。不难看出,“我会读”──“我的发现”──“我会想”──“我会写”,这四个学习块是一个有层次有梯度的学习链接。从把文本读正确,让学生走进文本与其进行对话,凸现一年级识字为重点的学习目标定位,到构建学生学习古诗的知识系统,引发学生以更高的学习激情投入到古诗诵读活动中去。把课上得有情趣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情感是在认识过程产生的,认识越深刻,情感体验也越强烈、越深厚。真正的学习兴趣是在知道一点、会一点的时候产生的,是在越来越明白、越来越会的过程中巩固、加强的。
所以,在教学中,千方百计地让每位学生取得他们他们能够取得的成功,让每个人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比知识更重要!关注学情,紧密联系学生的认识实际,想办法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保护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他们产生学习创造的愿望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
二、重视课外诵读积淀,培养学生学习的志趣
古诗,像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河,沿着时光绵延,把悠长岁月中天灵物华沉淀的点点精粹送到孩子们身边。古诗更是一种心灵的沟通。为了让诗歌和生活融合在一起,让孩子浸润传统文化的精神甘露,我们班启动了中华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的活动。三个月来,孩子们已经诵读了三十多篇。现在,教室里最多见的就是孩子们围在一起摇头晃脑地吟诵,老师的个人主页上,画纸上,留下了孩子们自己心底焕发出的诗情画意。可以说,古诗教学在我们班已经不再是一种负担,学生在课外汲取的诗歌营养经过老师在“诵读和导读课”的展示,经过“小诗人”的评选,经过“古诗大点兵”等一系列活动情境的驱动,让孩子们尽情地读起来、动起来,把学生的生命力量引出来。这“动”,决不是表面的热闹,而是视界的敞亮,精神的漫游,思想的翱翔,心灵的舒展,理性的顿悟,智慧的迸发。
总之,是个体生命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当每个孩子都深深地卷入经典诗文的时候,你还担心他们在课堂上不“亲临现场”,你还担心他们不“对话交流”,你还担心他们不“动态生成”……如此,生命才能活泼地舒展开来,学习才能成为有意义的生活。语文课程是一个情感的世界,是一个诗意的世界,是一个丰富的生命世界。从教材、尤其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寻找出一个连接着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的“知识储存库”,并以此为起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就能使教学成为一条融汇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主线,就能够激活学生对文本的通灵感悟,与文本发生“内在的对话”,这样,文本所蕴涵的智慧的光芒、思想的火花就会把学生生命的灵气燃烧起来,由此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催发学生生长和发展。作业展现出来的创造力更让我坚信了这一点。
新课堂应关注“人”的发展,应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尊重生命的独特性,理解生命的生成性,关照生命的整体性,发掘生命的创造性,让孩子们的兴趣和向往、生活和理想、生命和创造都在生机勃勃的课堂环境中焕发出来,飞扬起来。追求生命的成长,让老师和孩子们的潜能如花绽放,让师生之间的情感亲密交融。在快乐中学习,让老师和学生的热情如涌泉长流,让师生之间的情思互动碰撞,尽情张扬成长的快乐!
一年级语文课文教学反思下册篇十一
在“认识钟表”这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得主动,课堂气氛热烈,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反思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里,已经有了一些钟表的知识储备:上学的时间、放学的时间、看动画城的时间……虽然这些认识是浅显的、感性的,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层次也是不同的,但是仍为学生学习“认识钟表”提供了经验基础。
为此,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先让学生在自带的小钟上拨出自己喜欢的时刻,再让学生对所拨的时刻进行分类,再想一想整时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通过比较,异中求同,最后概括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的规律。学生依据已有的经验主动生成了他们自已的数学知识。
2、创设生动具体的学习情境
把对时刻的认识与现实有趣的情境结合起来,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参与尝试探究学习活动,而且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时间,形成时间观念,并受到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的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情境的问题很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整堂课学生都能保持浓厚的学习热情。
3、创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数学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机会,使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学会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在“认识钟面”这一环节中,主要通过同桌合作的形式,学生拿出学具钟,拨一拨、比一比、说一说,然后向全班同学汇报。学生在合作中分享着互助与竞争,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实际教学中看出,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4、充分体验“生活数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安排了“说说你或你的家人喜欢的电视节目几时开播”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数学”。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中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理解并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但是,本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时间安排不是很合理,前半堂的教学过于拖拉,耽误了不少时间,导致后面的练习没有全部完成,今后在这方面要注意。
一年级语文课文教学反思下册篇十二
《山青青》这首儿歌很美,山青,水青,树青,草青,苗青,田青,鸟儿鸣叫,花儿欢笑,这一切都沐浴在春风春雨里。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些又让他们难以感知和消化,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在导入阶段,我用最能够活跃学生思维的话题引入新课:大家喜欢春天吗?那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感受春天的美丽吧!随着画面的切换和轻音乐的响起,不由的把孩子带入了课文情境,随即,孩子们带着对春天的向往和热爱进入课文,听老师范读,然后自由读,在读的过程中,把不认识的生字用铅笔画出来,
其次,是在生字教学上,学习生字课本来就是比较枯燥乏味的,所以在认识的时候,我采用自由识记生字的办法,运用学过的加一加,减一减、猜谜语、编儿歌等方式识记,学生兴趣较浓,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男女生比赛、开火车,摘水果等多种形式加强记忆。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中扫除了生字的障碍,为我顺利进行下一个目标打下了基础。
最后就是在朗读上下功夫,当学生在对于课文读熟的情况下,接着就是理解和感悟。由于在课前,我先找了几幅春天的美景图片,让学生充分体会春天景色的美丽,在此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紧接着,我让学生读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升华他们的感情,让他们自己说一说读了这篇美课文后对春景的热爱之情。在读的过程中,我善于抓住孩子的闪光点,以多种形式激发他们朗读的热情,比如说:“听到你的读声,我感觉到山更青了,水更青了”等等,
在课文扩展方面,等同学们体会到了诗歌的美之后,由于他们还不能准确完整的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热爱之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心中的春天,用肢体语言也可以,用歌声来赞美春天也可以,孩子们各抒己见,充分调动了孩子们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教无定法,设计规设计,思路规思路,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还是有很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于生字的讲解,特别是二类生字的指导不够到位,没有顾及到后进生的接受程度,学生的书写以及朗读不够准确,比如,前后鼻音的区分,字的间架结构。
其次是学生的朗读不够,我叫读的大都是平常朗读的比较好的,对于接受能力慢一点的,感悟差一点的,没有具体落实,有蜻蜓点水之意。
一年级语文课文教学反思下册篇十三
充实而又忙碌的两周又这样悄无声息地过去了,从优课展示周帷幕的拉开,到优课的选拔、展示,作为这次活动亲身实践者之一的我,感受颇多!
在活动的过程中,师傅以及其他的老师都能给与帮助和指导,让我感觉到浓浓的团队合作的氛围。我想,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正是促我们青年教师健康成长的源动力。课后,我也对自己在这次活动中执教的《雨点儿》进行了认真地反思,明显地感觉到有以下的不足:
首先,在教学的设计中,我原先设想着以品和悟贯穿始终,让学生有滋有味地品读词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想象中品味词语,学会运用词语。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忽视了对学情的分析,不同班级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习惯,这种学习方法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靠的是平时的尝试和积累,因此,我要考虑的不应该是让他们能够如何熟练地去运用,而是怎么样让他们了解并接受这种对他们来说全新的学习词语的方法,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能够有一定的提升,或者干脆选择更具可行性的字词教学的方法。
其次,在各个环节的衔接上,虽然比较自然顺畅,但是,整堂课下来,感觉就像捧着一张白纸,没有一点立体的味道。有好些环节的落实上,都是浮在表面,挖得不够深,不够透。
比如学习雨点儿的对话,我现在的思考是希望能够达到这样一种效果:第一目标,学生能尝试着课文里的对话,第二目标,能够加上自己的一些语言和动作,在这样提升的过程中,让学生能有一种阅读能力的提高,能够想象得到雨点儿相遇的情景,不同个性的孩子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说很着急的,或者慢悠悠的,而且在他们自主想象的对话中会有所体现,或者表示那儿已经干得怎么样了,如何需要他们……这样一来,不仅能使学生对文章的研读上升到一个高度,而且又能让学生在不自觉中经受到一次情感的熏陶,让阅读中的想象在不经意间悄然开花。
在学生感悟雨点儿的好处这一环节的引导,我觉得也很不到位。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 大(小)雨点?学生没有从真正意义上了解雨点儿对于大自然来说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如果没有雨的话意味着什么?
因此在课堂中,我们看不到他们对雨点儿的依依惜别,也感觉不到他们对水的重要性的赞叹以及我们要节约用水的感悟,因此在图片的展示中,他们就自然没有为缺水的现象而担心,也没有为在雨水滋润下的大自然的清新而欣喜,可能有的就仅仅是对画面效果的一种赞叹吧!或许他们最高限度也不能达到我所期待的高度,但是,至少我希望通过这样一堂课的学习,让他们在情感上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一个量的递增。
这些只是我在课后的略微思考,我希望自己能够不断地加强自己的业务能力,包括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包括教学的设计与运用,尤其是课堂调控的能力以及教学机智的闪现,我希望在我和孩子们的语文课堂中,我们都能经常享受到语文的魅力,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奥妙,想到这儿我又仿佛看到了孩子们一张张活泼而又生动的笑脸……
一年级语文课文教学反思下册篇十四
《雪地里的小画家》以韵文的形式,不但形象的讲述了四种动物爪子和青蛙冬眠的特点,而且语言活泼,富有童趣,读起来朗朗上口。
如何让孩子们投入地学习、尽情地朗读,我觉得首先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在本节课的导入部分,我播放了美丽的雪景图,把学生带入到了大雪纷飞的雪地里,引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在启发学生回忆下大雪的时候,看到一片雪白,你的心情怎么样,想做什么?由次激发学生朗读时的喜悦。然后让学生展示读,注意在轻快活泼的语调中,读出“小画家们”兴奋的心情。
朱自清先生在《论朗读》中强调指出:“读的用处最广大,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它。”新课标更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能提高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把学生带入教学所需要的情境中去,我在本节课中就非常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以读代讲,让学生仿佛个个都成了朗读高手,都能大胆、自信地向大家展示朗读才华。
如在读最后一句时,有同学建议要将这句读轻点,理由是青蛙还在睡觉,不要惊醒了它。他还将小食指放在嘴边,发出“嘘”的一声后轻轻读,并读得很有感情,很有韵味。听着他们的童稚的声音,让人觉得他们仿佛就是一群可爱的小精灵。在读“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的时候,我给学生做了范读,有的学生说:“老师,你读得真好,很有感情,声音也很大,还做了动作,我很佩服你。我也想学你的样子读一读。”说完,性质昂扬得读起来。这时,全班同学都在学老师的样子边读边做动作,读得绘声绘色,将朗读推向了一个高潮。
识字方面:知道学生读准“参 睡”,比较“成 晨”的读音,以记字形整体识记为主,鼓励学生用熟字来记,通过“蛙”“睡”认识两个偏旁“虫”和“目”。学生展示读,注意在轻松活泼的语调中读出“小画家”的兴奋的心情,生动活泼的作画场面。
但是纵观整堂课,还有很多遗憾之处。例如:在课堂时间安排上还不够合理,生字教学占用的时间过多,致使阅读教学没有完成,朗读有些地方指导的还不到位,学生的说话练习少,文章的内容没有得到很好的拓展延伸,没有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这都是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